“新型智库”的三个命题

时间:2022-08-16 03:39:25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这是中央首提“智库”概念。今年1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已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智库的产生是个巨大进步,极大推进了决策科学化和决策效能。之所以产生智库,缘于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决策有风险,特别是决策者有着承担决策失误的严重后果的压力。中国古代曾子说:“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强调“用师”的重要。今天公共事务繁杂无比,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法治中国建设的全面推进,使领导领域和公共决策面临更多的压力和挑战,智库更成为必须。现实生活的客观需求,是催生智库发展的根本原因。

第二,作为“供应方”的智库,有着超然于利益之外、客观做出事实研判的能力,这是能客观诊断问题、给出翔实对策的必需条件。世界上享有盛誉的著名智库,无不首先是超然于利益之上、能客观进行“事实判断”的机构。

我国智库体系为改革、发展、稳定和现代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体制内智库存在行政化依赖、判断不够客观的问题;体制外智库除了存在资金筹措困难、竞争机制弱等问题外,更存在信息不对称、对党政部门实际运行不了解等“盲点”。体制内智库缺乏独立性,体制外智库缺乏科学判断的充分信息――这是现阶段我国智库存在的普遍问题。

进一步的问题是,智库之“智”,指什么?这是时常被忽略的一个问题。智库,不是知库。知识只是决策的基础和支撑,智慧才是智库的灵魂,对决策特别是大决策有用的是智慧,一加一等于二是“知”,一加一大于二是“智”。但智慧有小聪明和大智慧之分。所谓大智慧,是“不为浮云遮望眼”,是深远的、战略的、平和的、“得天之道”的东西,小聪明则是那种小打小敲,看似光亮,实则平平的东西;有时虽能逞一时之勇,但长久来看,它很可能是低效能或误事的。

智库玩的是大智慧,不是小聪明。客观说,目前我国“知库”多,而真正的智库少。智库建设应多求证大智慧、体悟大智慧,多循“天道”,才能激荡智慧和理性,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立于不败之地。

再进一步的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这个“新”指什么?

建设新型智库之“新”,首先应体制新。比如探索“异质同构”多元合作机制的专业化智库,突出功能、特色,就是一种体制新取向。打破“体制悖论”,进行智库体制结构的探索创新,无疑是下一步中国智库建设的主线。

其次是视野新。视野决定了问题诊断的幅度和深度。体制内智库基于“官方视角”,体制外智库多为“民间视角”,屁股决定脑袋,利益决定判断。新型智库应革故鼎新,拓展视野,形成融合、多维、客观的新视野。

最后是功能新。智库不能仅做锦上添花、说文解字的工作,更多应研发和提供“智慧”层面的东西,要超越单纯技术理性和人文情怀的分离,目标是助益实现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和行政决策的效能化,这是探索建设中国“新型智库”的最重要内容。

上一篇:TGF―β1基因核苷酸多态性与妊高症的关系研究进... 下一篇:应急产业前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