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人生》节选批读

时间:2022-08-16 03:17:50

背景资料

这是一部写就于三十年前的小说,作者是路遥,这个名字相信你耳熟能详,如果你看过他的另一部小说《平凡的世界》的话。在那时候,以及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生》和《平凡的世界》都是许多中学生叩响文学之门的必读作品,他们在其中看到了自己,也看到了自己未来的路应该如何走下去。对于满怀理想和激情的青少年来说,那里面有切切实实的奋发和迷惘,曲折和无奈,当然更有一种奔涌澎湃的力量。

比起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人生》中的高加林和《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孙少平的道路似乎更贴近中国年轻一代的心。他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他们在苦难中的执着与奋进、屈辱与笃定,都深深地扎根于我们所熟悉的这片土地,这是异域文学永远都无法替代的。千千万万青少年因有他们相伴,而走过了那段美丽而忧伤的青葱岁月,我们又怎能错过?经典的力量就在于它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丧失其价值,反而历经淘洗,会迸发出更为耀眼的光芒。

说说路遥吧,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贫家孩子,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成为蜚声文坛的作家,他苦难而坎坷的经历本身就是一部“人生”,而奠定他文坛地位的恰恰就是我们所要介绍的这篇成名作《人生》。人们说,路遥是用生命在写作。此言非虚,而他四十二岁便英年早逝,也让我们在感叹唏嘘之余,更多了一份由衷的尊敬。

“人生”导读

你将度过怎样的人生?

这是一个任谁都逃不脱的问题。路遥将小说定名为“人生”,就已经暴露了他力图展现“人生”的雄心。但哲学家的思考与小说家笔下的创作毕竟是两回事,哲学家用理论作答,小说家用的则是故事和故事中的人物。所以,高加林出场了,他的理想抱负、事业爱情成为一条牵系故事的主线,而他在这条线上的每一次舞蹈,又绝不仅仅是他自己的舞蹈——虽然大部分你都还没有经历,但你敢说,你以后不会经历吗?这就像高加林时代,农村青年对城市的向往到现在依然存在一样,历史往往存在着惊人的相似。

高加林有理想,有文化,不愿意像祖辈父辈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辈子当农民。逃离土地是他梦寐以求的,他发出了几乎是所有生活在中国农村的青年的心声。但命运跟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经历悲喜几重天的炼狱之后,他又回到了曾经厌恶乃至鄙视的乡村。直到此时,他才惊魂初定,毅然甩掉过去,开启了真正的人生之旅。你或许会问,那他以前的那些挣扎、痛苦、快乐和悲伤就不算人生吗?当然算,但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人生的前奏,而前奏意味着磨难,一次次的磨难之后,才能让我们看清楚路向何方。高加林也正是这样走过的,对与错、成与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得意识到,你的人生将不会平坦,迎接它远比抱怨它更会让你接近人生的真谛。一帆风顺?只是美好的祝愿而已;一帆风顺?多么苍白空洞,若果真如此,还怎么品咂生活的酸甜苦辣?

爱情,对你,不应该是个禁忌的话题,尽管你知道,这还很遥远,也应该遥远一些,那就让我们在遥远的位置上来看看高加林的爱情选择会带给我们些什么吧。在高加林被村支书的儿子顶替免去民办教师的职务,重新成为一个农民之后,是美丽、质朴的农村姑娘刘巧珍给了他精神上的慰藉和温暖,他对巧珍的感情也同样是真诚的,即使后来到县城做了宣传干事,亦未改变。偶然的因素,来自于县广播站的老同学“现代女性”黄亚萍出现了,在亚萍的爱情攻势下,高加林经过痛苦的思索,最终屈服就范了。他抛弃了巧珍,但这种抛弃明显地带有功利的成分,在他感情的天平上,从来都是巧珍最重。不过,随着巧珍的出嫁,一切都无法挽回了。

这可不是简单的陈世美抛弃秦香莲,虽以爱情为依托,但作者想告诉我们的又何尝不是如何抉择的问题。撇去爱情的外壳,就你曾经历或正在经历的学业、亲情和友情,甚至是少男少女之间的某种爱慕,不都面临着选择吗?如何选择,怎样选择,都将考验你的智慧。尽管阅历尚浅的你不一定会遇到上述的所有,但你必须做出选择,要知道,每一次的选择都是一次成长的体验。

而在人生关键处的选择,可能会影响你的一生。

柳青(一位前辈作家)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被路遥奉为座右铭的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呢?

晒一段读书笔记

高加林被解除民办教师职务后,回家务农。这一天,县里正逢赶集,父亲让母亲蒸了一锅白馍,吩咐加林提到县城集市上去卖,以解家里油盐即将告罄之急。

——笔者注

当高加林挽着一篮子蒸馍加入这个洪流的时候,他立刻后悔起来。他感到自己突然变成一个真正的乡巴佬了。他觉得公路上前前后后的人都朝他看。他,一个曾经是潇潇洒洒的教师,现在却像一个农村老太婆一样,上集卖蒸馍去了!他的心难受得像无数虫子在咬着。

但这一切是毫无办法的。严峻的生活把他赶上了这条尘土飞扬的路。他不得不承认,他现在只能这样开始新的生活。家里已经连买油盐的钱都没了,父母亲那么大的年纪都还整天为生活苦熬苦累,他一个年轻轻的后生,怎好意思一股劲待下吃闲饭呢?

他提着蒸馍篮子,头尽量低着,什么也不看,只瞅着脚下的路,匆匆地向县城走。路上,他想起父亲临走时安咐他,叫他卖馍时要吆喝,他的脸立刻感到火辣辣地发烧。天啊,他怎能喊出声来!

“可是,”他想,“如果我不叫卖,谁知道我提这蒸馍是干啥哩?”

走到一个小沟岔的时候,高加林突然想:干脆让我先跑到这没人的拐沟里试验喊叫一下,到城里好习惯一些嘛!

他满脸通红朝公路两头望了望,见没什么人,于是就像做一件见不得人的事一样,匆忙地折身走进了公路边的那条拐沟里。

他在这荒沟里走了好一段路,直到看不见公路的时候才站住。

他站住,口张了一下,但没勇气喊出声来。又张了一下口,还是不行。短短的时间里,汗水已经沁满了他的额头。四野里静悄悄的,几只雪白的蝴蝶在他面前一丛淡蓝色的野花里安详地飞着;两面山坡上茂密的苦艾发出一股新鲜刺鼻的味道。高加林感到整个大地都在敛声屏气地等待他那一声“白蒸馍哎——”!

啊呀,这是那么的难人!他感到就像要在大庭广众面前学一声狗叫唤一样受辱。

他用手背擦了一下额头的汗水,决心下一声非喊出来不可!他狠狠地咽了一口唾沫,把眼一闭,张开嘴怪叫一声:“白蒸馍哎——”

他听见四山里都在回荡着他那一声演戏般的、悲哀的喊叫声。他牙咬住嘴唇,强忍着没让眼里的泪花子溢出来。

他直愣愣地在这个荒沟野地里站了老半天,才难受地回到公路上,继续向县城走去。从他们村到县城只有十来里路,但他感到这段路是多么的漫长和艰难。他知道,更大的困难还在前头——在那万头攒动的集市上!

当他走到大马河与县河交汇的地方,县城的全貌已经出现在视野之内了。一片平房和楼房交织的建筑物,高低错落,从半山坡一直延伸到河岸上。亲爱的县城还像往日一样,灰蓬蓬地显出了它那诱人的魅力。他没有走过更大的城市,县城在他的眼里就是大城市,就是别一番天地。他对这里的一切都是熟悉的、亲切的,从初中到高中,他都是在这里度过。他对自己和社会的深入认识,对未来生活的无数梦想,都是在这里开始的。学校、街道、电影院、商店、浴池、体育场……生活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可是,三年前,他就和这一切告别了……

现在,他又来了。再不是当年的翩翩少年,衣服整洁而笔挺,满身的香皂味,胸前骄傲地别着本县最高学府的校徽。他现在提着蒸馍篮子,是一个普通的赶集的庄稼人了。

往事的回忆使他心酸。他靠在大马河桥的石栏杆上,感到头有点眩晕起来。四面八方赶集的人群正源源不绝地通过大桥,进了街道。远处城市中心街道的上空,腾起很大一片灰尘,嘈杂的市声听起来像蜂群发出的嗡嗡声一般。

他猛然想到一个更糟糕的问题:要是碰上他在县城的同学怎么办?

他下意识地抬起头,先慌忙朝前后看了看。这时候他才真正后悔赶这趟集了。一般的赶集倒也没什么,可他是来卖蒸馍的呀!

现在折回去吗?可这怎行呢!他已经走到了县城。再说,家里连一点零花钱都没有了,这样回去,父母亲虽然不会说什么,但他们肯定心里会难受的——不仅为这篮没卖掉的蒸馍,更为他的没出息而难受!

“不,”他想,“我既然来了,就是硬着头皮也要到集上去!”当然,他也在心里祷告,千万不要碰上县城里的同学。

他很快提起篮子,过了桥,向街道上走去。他准备穿过街道,到南关里去。那里是猪市、粮食市和菜市,人很稠,除过买菜的干部,大部分都是庄稼人,不显眼。

是对农民、对土地的厌恶和抵触,也是今昔对比的巨大落差,让他觉得抬不起头来。

还是面对现实吧,现实最终会让我们那点小小的虚荣心相形见绌的。

“匆匆”“立刻”,极言高加林之自卑、羞怯。

叫卖还要找个没人的地方预演,可见其心里害臊到何种程度。

景物描写恰到好处,大地“敛声屏气”是拟人手法的运用,均突出了高加林此时的尴尬处境。

等得人心焦啊,他可终于发声了。此处是细节描写,“擦”“咽”“闭”

“张”“叫”,五个单音动词,准确生动地刻画了高加林喊出那几个字的不易和别扭。

怪叫嘛,当然听起来像“演戏”,也点明了这一声喊叫的实质。“悲哀的”暗示高加林叫喊时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他对城市是充满向往的,因此,在他眼里的县城也被浸染上了更多的感彩,“亲爱的”“诱人”“亲切的”等等形容词,竟让原本一个山区的小县城,成为了高加林眼中的圣地。

这是一段插叙,交代高加林内心“城市情结”的根源:他曾与城市如此亲近过。由这段插叙,我们也更能体会到今昔落差之大,体会到高加林“心酸”的原因。

难道一辈子还不见人了?呵呵。

前思后想,左思右想,人物的矛盾心情正是下出选择的必然过程。不像某些同学写作文,情感一百八十度“突转”,让人感觉失真。

记得我上初中时,母亲跟我讲,她为贴补家用,第一次上街卖枣的情景。她也是躲到一个犄角旮旯,不敢叫卖,离着摊位远远的,待有人来问“这是谁家的枣呀?多少钱一斤”时,母亲才憋着个大红脸走过来,像是做贼一样。看来,人都是被现实逼出来的,现实是最好的人生教材。

学一种写作方法

心理描写与配合

心理描写可分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直接描写又包括作者直接描绘人物的心理状态和人物的内心独白两种,而间接描写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环境、景物、氛围等来烘托表现。选文中,这几种方式几乎都有。比如,第一段是作者直接描写,第四段就属于内心独白,第三段则是动作神态描写,第八段两只蝴蝶和苦艾的描写则是景物对心理的烘托等等。这些描写全部都是为了表现高加林怕丢面子又而不得不去,硬着头皮去了又担心见着熟人的矛盾心境而服务的。

因此,运用心理描写时,有两点不能忽视:一是要抓住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本质心理特征,符合人物心理的演变轨迹;二是要和其他描写相互配合,形成有机的联系。选文即为范本,可细细体会。

上一篇:从写作本体观看公共英语写作教学 下一篇:结构 思路 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