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视角下的产业集群网络结构优化

时间:2022-08-16 03:05:50

供应链视角下的产业集群网络结构优化

摘要:产业集群组织结构优化是集群升级的前提,集群内企业间的“供给—需求”上下游联系是运用供应链进行优化的基础。通过供应链模式对集群内网络结构进行改造,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等进行战略合作构成一条供应链,与其他直接竞争者、潜在进入者和替代品生产者构建的供应链展开有效竞争,企业间竞争转化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依据核心企业不同实力集群内构建出多梯队的供应链,竞争水平和层次将获得提升,在不同的运作战略、模式和供应链管理下,集群网络结构得到优化,并进而带来集群产业组织的优化,最终实现市场绩效的提升。

关键词:产业集群;供应链;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F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2)06-0032-04

产业集群是一个网络组织系统,由节点和节点之间的连接构成。集群网络内各节点并不是孤立发生作用,而是基于专业化分工产生各种关联互动,由此形成其特有的网络组织结构①。产业集群升级首先要求其内部结构优化升级,一个好的网络组织结构有利于节点效用的发挥和集群内资源的整合。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不仅取决于节点企业的性质、位置、角色,更取决于纵横交织、相互关联的企业之间的关系②。诸多学者围绕集群网络内节点间组织关联、密切节点关系、信息交换和信任建立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未能将企业节点关系优化与集群网络结构优化进行关联研究,在如何优化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方面仍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

从产业集群构成看,集群中存在一群相互关联的产业,一个产业又有其上下游企业,企业间存在着直接或者间接的“需求—供给”联系,这就是供应链式的连接。产业集群内隐含着诸多供应链式的“子网络”,产业集群实质上是一条或数条供应链在一定地理区域的局部集中,这为基于供应链视角研究产业集群提供了可能。

一、供应链网络与产业集群网络的联系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③。产业集群与供应链同为网络组织,两者具有很多相似性,详细比较见表1所示。

表1 产业集群与供应链比较

*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基于价值链与供应链的产业集群升级研究”(项目编号:10YJC6300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产业集群与供应链都是源于专业化分工和交易费用理论,都属于中间性体制组织,并且都是柔性生产网络和创新网络,两者的相似性为其耦合研究提供了可能。产业集群内的专业化分工形成了不同的组织单元,各单元基于比较优势可以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供应链结构优化的基础。在一些汽车产业集群内,围绕着专业化劳动分工,集群内企业间的供应链联系可见一斑。集群内从事原材料供应、配套零部件生产、整车设计、加工组装与销售等的节点企业各自基于比较优势进行着专业化、社会化生产,企业间存在着“供给—需求”的上下游联系,这就是供应链网络的雏形。同时,这些节点企业还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技术能力不同进行选择性的连接,在集群中形成多样化的供应链并相应地向市场提供不同特色的产品④。

值得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产业集群内都能清楚地找到企业间的供应链联系,其中的关键是集群内是否存在一批实力较强的供应链核心企业。供应链上企业间虽然彼此独立,但其结构并不是松散无序的,这正是源于核心企业在链上的“组织”功能⑤。核心企业有能力吸引并“控制”上下游配套企业进入供应链,非核心企业也有动力自觉地进行调整以适应核心企业的需求,两者密切协作成为战略合作伙伴,进而保证了一体化运作。

二、供应链对产业集群网络结构的改造升级

1. 产业集群内供应链网络的构建

当前我国产业集群内大多数企业都是单打独斗,面临着供应商和购买者的讨价还价、潜在竞争者的进入压力和替代品的替代风险,以及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竞争压力大,竞争秩序混乱,企业间的关系需要改善并重新定位。产业集群网络内主要节点包括具有垂直联系的上下游企业和水平联系的同类型企业,这是建立供应链关系的基础。运用供应链的组织模式对产业集群网络结构进行改造,在集群内构建明晰的供应链“子网络”,可以优化其内部组织结构,具体改造过程如图1所示。供应商和购买者作为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内部化为同一供应链上的成员企业,彼此密切协作;替代品生产者和潜在进入者都进入到各自所属的供应链中,与其他链条展开竞争;行业内现有竞争者也融入到自己所在的供应链中展开竞争。改造后集群内竞争主体不再是企业,而是供应链。

产业集群内的供应链有多条,供应链的层次要根据核心企业的实力来划分。以集群内一些“领跑型”的大型企业集团为代表,由于它们在品牌或研发等方面具备优势,能够对上下游优质资源进行整合,组成集群内“第一梯队”;第二梯队的供应链核心企业实力不及前者,与之相配套的企业实力也弱些;第三梯队主要是一些小型的生产加工组装企业,有些甚至是家庭作坊⑥。当前我国一些产业集群内多条供应链竞争格局已经显现。例如,以专业生产和销售低压电器而闻名的浙江乐清柳市镇低压电器产业集群,全镇共有低压电器企业近1000家,其中大型企业5家,如正泰、德立西等都是全国知名的品牌,它们主导的供应链位于“第一梯队”,与之配套的供应商、分销商也都实力较强;中型企业40余家,如常安、华荣等所处的供应链位于“第二梯队”;其它的为小型企业,此外还有一些家庭作坊式的小工厂。

2. 产业集群内供应链网络的运作

构建有效的集群内供应链网络,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核心企业要有实力,这样才能有凝聚力和吸引力,保证整个链的一体化运作;二是成员企业间合作要紧密,核心企业和配套企业之间以及配套企业之间都要以供应链利益为第一位,实现协同化运作。“第一梯队”的供应链主要采取差异化竞争战略,提供创新型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第三梯队”供应链主要采取成本领先战略,提供低价格的功能性产品。“第二梯队”则介于两者之间。这样的战略安排一方面使得集群产品多元化,对应不同的需求层次;另一方面使得不同供应链的竞争焦点不同,避免了直接的对抗和过度的竞争。

上一篇:朔州市农村老年女性养老状况研究 下一篇:语言经济学及其学科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