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农村劳动力平衡研究

时间:2022-08-16 01:30:46

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农村劳动力平衡研究

摘 要:文章首先分析了现阶段农村劳动力的发展现状,接着分析了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最后对平衡农村劳动力在城乡间的均衡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城镇化进程;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S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3-0108-02

1 现阶段农村劳动力发展现状

我国存在农村劳动力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的状况,闲散的劳动力无处安置与农忙时缺少青壮劳动力是其中矛盾之一,也是农村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1.1 农村存在剩余大量劳动力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实行以家庭为主的土地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生产效率,从农业中释放出部分劳动力。其次,农业生产方式从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普及与推广农业机械化,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再次,农村析出的隐性劳动力。由于城乡发展的不平衡、生活与收入水平差距都较大,部分壮年劳动力外出寻求新发展。

我国农村存在农村劳动力的劳动时间过剩,存在一定的赋闲青壮年劳动力,同时也存在农村劳动力在部分地区转移殆尽的危险。

1.2 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

目前,农村劳动力总量过剩的局面却不能满足农村的基本农忙的劳动力需求,这一矛盾归结为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短缺、农忙季节性短缺等问题上。也即上段提出的,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的一部分向城市转移后导致农村劳动力缺乏有效供给。

1.3 农村劳动力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劳动力才是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但这一生产要素存在很严重的问题。比如,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农村劳动力中大专文化程度的占3.12%,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11.84%,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比重为84.98%。农村中的劳动力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接受教育的机会少,小农意识强烈,导致农民素质偏低、法律意识淡薄、大多缺少一技之长。Ronald Skeldon1999年在家阐述农村地区的老龄化问题时认为农村人口老龄化受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在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年龄结构中以老年人儿童妇女为主,年龄结构出现严重失衡,农业从业人员的年龄老化导致农村保障性投入增多,而农村劳动力资源供应不足导致农业技术及生产在农村难以推广发展。

2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发展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然结果,主要表现为向效益较高的第二三产业转移。引起农村劳动力最大变动的主要因素即为城镇间的劳动力转移。这种移动包括省际间的劳动力流动和就近向周边城镇的转移。向外流动的劳动力又分为候鸟式和兼业式两种,候鸟式的流动是指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以年为单位在城乡和地区之间流动,兼业式的流动指劳动力利用农闲季节短期的季节性的外出打工。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呈现出以下特点。

2.1 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比重较高,边远地区较低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转移农村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达到5%以上的有:江西、福建、重庆、四川、湖南、安徽、广西和宁夏,转移比重较低的省份有:新疆、海南、吉林、云南和黑龙江。

2.2 以向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为主

由于农村劳动力缺乏专业技术和文化知识,向外转移的主要行业为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些行业对技术水平要求低,易于掌握与操作并需大量廉价劳动力。2008年进城务工人员所在行业的比例是:建筑施工业占17.3%、电子电器业占12.5%、制衣制鞋业占12.7%、住宿餐饮业占9.8%,这四个行业就占了全部农民工所在行业的一半以上。除了这些行业,还有以下行业也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旅游服务业占6.1%、机械制造业占5.8%、食品制造业占4.9%、居民服务业占4.5%、交通运输业占4.3%等。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劳熟劳动力和高素质劳动力正在转向供不应求。

2.3 农村整体发展滞后

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导致农业劳动力供给结构失衡。在土地、资本、技术及至相关制度为既定的条件下,农业劳动力供给是影响农业产出的主要因素,农业供给结构失衡将严重影响农业发展。

2.4 现行土地制度的双重功能与农业剩余劳动转移存在

着矛盾

目前我国的土地制度影响着我国土地的经济性和规模经营,制约了土地的经济功能的发挥。由于土地的经营模式造成的效率较低,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寻求更多收入,同时,保有农村户籍的外出打工者仍然对土地存在着依赖,因此仍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土地承包权。

2.5 举家外出的农村劳动力占到一定比例

常年外出和举家外出的农村劳动力较多。常年外出的农村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平均为18.1%(东部23.55%,中西部约13.6%),占转入非农产业的劳动力的近40%;举家外出、完全脱离农村生活环境的劳动力约占总劳动力数的5.29%,占常年外出劳动力的1/4强,其中西部举家外出率最高,已占常年外出劳动力的1/2。

3 平衡农村劳动力在城乡间的均衡发展建议

在城镇化背景下,发展现代农业,开发农村经济发展,其主体都是农民。通过政府合理引导,以市场发展为导向,平衡农村与城镇之间的劳动力供给与需求。

3.1 农村向工业化农业转型

农业工业化主要是指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前提下,用工业的技术手段,或者工业的设备,对初级农产品进行深加工,用工业的手段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农村经济,将现代化的工业设备和技术应用到农业上,如现代的生物技术、种植技术、设施农业技术等改良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还包括用现代工业的经营理念和组织方式来管理农业的生产和经营。

首先,根据市场需求开展生产活动。农民在现代农业发展中仍以个体或一家一户为单位是发展不起来的,在合作社或其他集体形式下,统一进行市场调研了解市场需求,然后进行规模生产,可以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其次,针对农业生产制定统一的生产标准和食品安全标准。农产品市场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是必然的,我国农产品规格标准只有与国际接轨,才能在国际市场中占据份额。这样的标准为农业生产提供约束,强化食品安全生产的条件,让生产者在法律约束下进行生产,而不是靠生产者的自律。最后,用工业的生产经营理念或组织形式来发展农业生产经营,规范、科学、系统地管理农业生产和经营,将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细分化、专业化,把农产品看作工业品在公司的形式下运作它的育种、生长、采果、销售等过程。

3.2 引导农民职业化发展

首先,把农民的职业教育同高等教育同样重视起来。从观念上来讲,职业教育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不重要的,农民的职业教育就更加的不受重视。把对农民的农业职业教育纳入到国家的教育总体规划体系中,与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相配套,吸纳农业专业技术人才作为培训导师来培养农业的专业化技术性农民,颁发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增加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补助资金规模,扩大农业科技入户补助规模。其次,建立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系统。由各地农业部门负责,以村为单位定期在农民中发放问卷调查,农业生产中需要的技术帮助与遇到的生产难题,然后逐层向上反馈信息,以帮助有效地制定农村帮扶政策。最后,建立职业农民补贴保障制度,给予从事农业创业的农民政策与资金上的支持。简化民间资本创业手续,鼓励和支持工商企业、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到农村创办现代农业企业,创造就业机会的同时带动本地经济发展。

3.3 建立统一的城乡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市场平台

实现劳动力在城乡间可以合理有序的流动,相应地,要求健全劳动力市场,如对劳动力的权益保障、职业培训、政府服务等,还要建立面向公开公平的信息网络平台,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克服职位准入制度不一致的政策。

搭建这样的平台需要放开户籍制度,统一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改善城乡在信息资源不对称状况,统筹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等等,逐渐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后,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流动或转移才会变得自由而稳定。

3.4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健全产前、产中和产后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产业结构失衡问题,提供法律、科技等咨询服务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政府扶植乡镇企业发展,吸引外部资投入,调整乡镇企业结构,增强乡镇企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村的基础设施环境;培育新型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扩大国际劳务输出,通过劳务输出换取技术与资源。

参考文献:

[1] 贾纪磊.新农村视野下的现代农业问题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2,(2).

上一篇:如何强化电力工程项目管理 下一篇:数值模拟在采空区防灭火安全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