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工业化影响粮食安全的正、负面效应分析

时间:2022-08-16 01:08:15

国内外工业化影响粮食安全的正、负面效应分析

摘要:工业化是所有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粮食安全是工业和其它产业发展的基础。工业化对粮食安全具有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的双重作用,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面分析工业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对于如何促进二者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国内外;工业化;粮食安全;正负面影响;启示

工业化对粮食安全是一把双刃剑,即工业化对粮食安全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其影响的最终结果决定于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的程度。所以,研究工业化对粮食安影响的目的,就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正面影响作用,尽可能消除其负面影响作用,达到既保障粮食安全又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双赢目标。

一、国内外工业化影响粮食安全的正面效应分析

(一)国外工业化影响粮食安全的正面效应分析

1.提高粮食价格和粮食补贴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为了保障粮食安全,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在工业化推进中,大部分采取了大幅度提高粮食价格的支持政策,对粮食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在工业反哺农业中有效实施对农业生产者进行直接补贴。如美国对种植小麦、玉米、高粱、大麦、燕麦、水稻的农民都进行了补贴, 2000年小麦和玉米种植补贴额分别为45.2美元/吨、27.56美元/吨,并且不断提高补贴标准,从而大大增加了粮农收入,提高了粮农生产粮食的积极性,保障了美国的粮食供给,促进了世界粮食安全。

2.现代生产要素投入促进了粮食生产能力和效率的提高。为了提高粮食的生产能力,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都把工业化提供的现代生产要素普遍用于农业生产,在粮食生产中广泛运用机械和电力的同时,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从而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效率与效益。从1946年到1985年,世界人口从近23亿人猛增到48亿人,净增加1.1倍,同期世界粮食供给总量则由5.33亿吨增加到18.41亿吨,增长2.45倍,粮食增长速度明显超过人口增长速度,世界人均拥有粮食从234kg增至380kg,净增加146kg。可见,在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工业化成果,大大提高了粮食的生产能力和供给能力,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我国工业化快速发展对粮食安全的正面影响分析

1.给予粮食生产各种直接补贴,大大减轻了粮农负担。现实情况表明,我国经过60多年的发展,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已经不再需要从农业中提取积累,而且可以反哺农业。为此我国从2004年以来,实施了工业反哺农业、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支持粮食生产等惠农政策,即取消农业税、屠宰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对粮食实施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 补贴政策的长期有效实施,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起到了积极作用,加上其他的政策措施,我国粮食生产自2004年以来取得了9年持续增产的好效果,有力的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减轻了世界的粮食压力。

2.现代化生产资料投入提高了粮食增产能力和效率。在工业化进程中,我国也把现代工业化的成果用于农业,在粮食生产中不断增加机械、电力、化肥、农药等现代化生产要素的使用量,促进了粮食生产能力和效率的提高,其别是化肥为我国粮食持续大幅度增产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国化肥使用总量和单位面积使用量都处在世界较高水平,占比达 35%,目前粮食作物消费了我国农业化肥施用量的50%左右。在我国粮食增产中,化肥对单产的作用占到40%-50%左右,对总产的贡献率大约为30%-31%。据专家预测, 2015、2020年我国需分别增施892万吨和1103万吨化肥,所以,科学地增施化肥将对我国未来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供应起重要作用。

二、国内外工业化对粮食安全负面影响的分析

(一)国际上工业化对粮食安全的负面影响分析

1.工业化占用大量粮食用地,削弱粮食生产基础条件。现在国际上现代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大多都是主要粮食生产国,这些国家由于在工业化发展中没有很好的重视耕地保护,出现了严重占用优质粮地的问题。一是过多地使用化肥与农药,导致土壤贫瘠和退化,使粮食增产后劲不足;二是工业化带动的城镇化建设占用了大量粮地。如国际粮食生产大国美国2003-2004年,耕地面积锐减243万公顷,降幅为1.38%;又如俄罗斯2005年比1999年的耕地面积减少319.4万公顷,减幅为2.56%。除此以外,加拿大、欧盟主要农业国、日本、韩国等粮食用地均有明显程度的减少,从而使世界粮食增产基础条件变弱、速度变缓,给世界粮食安全带来巨大压力。

2.增加粮食消费,增加粮食安全压力。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为了缓解石油市场的压力和保护生态环境,加快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选用由玉米生产的乙醇等清洁能源代替石油,造成世界玉米供给缺口扩大,使玉米价格大幅度上涨。所以,在工业化的推进中,以粮食为原料的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增加了粮食消费需求,给粮食安全带来新的压力。

3.占用大量的粮食资本,削弱粮食的增产能力。20世纪70年代,不少亚洲国家加大对农业的资本投入,大力开展农业“绿色革命”,促进了农业发展,增加了粮食产量,改善了粮食的供求状况。但是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有的国家为了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加快建设了速度,加大工业资本投资,致使农业资本投资大幅度减少。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人口却高速增长,粮食消费需求不断增加,从而使粮食产量增长速度赶不上粮食消费增长速度,导致粮食自给能力下降。特别是一些粮食出口国转化为粮食进口国,造成粮食安全形势相当严峻。

(二)我国工业化对粮食安全负面影响的分析

1.现代生产资料投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对粮食安全持续稳定的障碍。工业为农业提供的现代化生产要素投入大幅度提高了粮食生产成本,减少了粮农收入。粮食生产的主要成本是工业提供的农药、种子、化肥和机械的使用费用,2006年同2004年比较,我国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累计上涨9.9%,尤其是化肥价格涨幅特别大,而同期粮食价格只上涨了1.3%。2006年以来,我国投入大量补贴资金弥补农资价格上涨给农民造成的损失,但实际效果不很明显,由此造成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下降,出现抛荒弃耕现象,造成粮食安全隐患。

2.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造成粮食生产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下。在工业化快速发展中,我国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越来越多。就现时的实际情况来看,农业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在数量上没有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但是在质量上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具有比较大的负面影响。一是在转移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中,青壮年占绝大多数,且多为男性,由此造成务农劳动力老弱病残者和妇女多,质量不高;二是转移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受教育的程度相对较高,以初和高中为主,还有少量的人受过大专及以上的教育,而农村劳动力仅略高于小学文化成度。务农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不能很好地掌握和运用农业科技知识,使新科技发挥不了优势,如我国化肥利用率不及发达国家的50%。

三、从国内外工业化对粮食安全影响的现状分析中受到的启示

通过上述简明扼要的分析,首先要充分认识到粮食始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工业和其他产业发展的源泉。这个认识问题不解决,根本就谈不上工业化及其发展进步。所以,在工业化快速推进的现实情况下,要千方百计最大限度地消除其对粮食安全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其正面影响作用,做到粮食安全长期稳定与工业化快速发展协调并进、双赢共荣。

其次是要进一步充分认识到农业基础性、战略性的地位和粮食基础性公共产品的特性,而且在任何情况下不动摇。像中国这样的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在工业化进程中,要始终高度注重打牢农业与粮食安全的基础。不然,工业化与城镇化就很有可能出现波折,甚至中断。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国大量消耗土地等农业资源,以牺牲农业保工业、牺牲农村保城市、牺牲农民保市民的教训应牢牢记取。

第三是要明确认识到保障粮食安全不只是粮食产业内部自身的发展,还体现在粮食产业同工业等相关产业紧密联系,打造产业一体化、市场化与集约化的崭新经营模式。为此,分析工业化对粮食安全的正、负面影响的效应,既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也有利于保障工业化顺利进行,达到双赢目标。

参考文献:

1.徐元明.发达国家粮食补贴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6).

2.张新光.农业现代化的规律性与中国农业的现代化[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8(6).

3.龙文军.警惕化肥市场危机影响粮食生产[J].磷肥与复肥,2009,24(1).

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与供求平衡的整体性战略框架[J].改革,2009(6).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经济学院)

上一篇:事业单位财务预算存在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工业化、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