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动内需视角下的养老产业发展探微

时间:2022-08-16 12:43:21

拉动内需视角下的养老产业发展探微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开放程度最高、发展活力最强的地区之一。2007年全省经济总量是1978年的30.6倍。1978年到2007年,江苏经济年均增长12.6%,高于全国3个百分点。这样一个令世人瞩目的发展速度,从经济学上进行考量主要得力于投资、出口和内需这三驾马车的拉动。1997-2007年工业增加值占江苏经济的比重由45.2%上升到50.6%。1997-2007年消费占GDP比重由45.2%下降到42.0%,其中居民消费由36.2%下降到28.5%;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由43.8%上升到48.1%,其中固定资本形成由34.4%提高到45.0%。近几年由于生产成本的不断提高和环境资源的约束,开放型经济的推动力逐步减弱,经济增长过分依赖投资的推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偏低,江苏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寻求新的增长动力。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而造成的经济下滑局面已经得到有效遏制,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已经或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发展的动力还不十分强劲,发展的基础尚不稳定。因此,我们一方面一定要注重发挥和强化江苏的比较优势,毫不动摇地发展开放型经济,努力保持出口和利用外资的稳定增长;另一方面要把经济增长的立足点放到扩大内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好扩大内需各项政策措施的积极效应,充分利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更好地实现扩大内需为主和积极利用外需共同拉动经济增长。发展养老产业是撬动内需的重要引擎之一,本文试图从拉动内需的角度,研究江苏省养老服务业发展路径,促进经济全面复苏和快速增长。

一、拉动内需养老产业不可或缺

(一)老龄社会俏然而至。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目前我国一般是以60岁作为老年人口的起点年龄,国际上则多以65岁为起点年龄。但随着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和人口寿命的延长,在分析老年人口问题时也逐渐地将老年人口的起点年龄向65岁的国际标准靠拢。联合国认为,如果一个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以上,那么这个国家就已经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我国有60岁以上的老年人1.6亿左右,老龄化率为12%,并且将以平均每年800万人的规模增长,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已达1805万,开始以年均100万以上的速度增长。江苏早在1986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比全国(1999年)提前了13年。

(二)产业目标人群庞大。《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认为,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21世纪老龄化将会伴随三个发展阶段,从2001年-2020年为快速老龄化阶段,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从2021年到2050年为加速老龄化阶段。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从2051年到2100年为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2051年,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亿,约为少儿人口数量的2倍。江苏老年人口基数较大、增长势头迅猛,老龄化进程个性特色鲜明。2008年底江苏老年人口1218万人,占户籍人口的比例高达16.5%;特别是农村老年人口众多,约占全省老年人口的70%。1986年全省老年人口仅为629万人,至2007年的21年间净增547万人,年均增长率为3.2%,预计201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1260万,老龄化水平在17%以上。特别是人口高峰期间实行计划生育的独生子女父母一代正在步入老年,加速了人口老龄化进程。江苏老龄人口寿龄较高,人口预期平均寿命从1949年的39岁提高到74岁。80岁以上高龄老人达178万,占老年人口14%,且以年均3.8%P2上的速度继续增长。同时“空巢”老人较多,2007年底“空巢”老人的比例,城市占43%以上,农村占38%以上,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空巢”率达20%。庞大的老年群体,一方面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刺激内需形成了巨大的市场,人口老龄化客观上要求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发展养老产业,增加老年人所需要的社会服务业,改造不适应人口老龄化的住宅、社区和环境,发展老年人衣、食、住、行、用、文等各种消费品,以满足老年人口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特殊的需要。

(三)市场需求亟待开发。养老产业是个充满商机的朝阳产业。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是个庞大的市场,可撬动l万亿元人民币规模养老产业。据有关部门测算,中国老年人每年的离退休金、再就业收入、亲朋好友的资助等加在一起,城乡老人可支配的收入达到4000~5000亿元人民币,到2010年将达到10000亿元人民币,但在目前市场上,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尚不足1000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10年,江苏省老年人的退休金总收入将达到615亿多元,2020年将有1898:9亿多元。而2007年江苏省城市老年人中42.8%的人拥有存款,其离退休金加子女赡养费,可用于购买老年用品和服务的支出可达到480亿元人民币,而2020年江苏老年人口消费规模将超过950亿元,老年人口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在2010年将达到11.4%,到2050年将超过28%。

(四)内需引擎一触即发。发展老年服务产业是加快推进江苏“两个率先”的新增长点。老年产业发展空间大,市场前景好,就业机会多,是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据专家预测,它将成为同汽车、房地产等产业共同构成的2l世纪最赚钱的十大行业之一。国家发改委产业司有关数据信息称,日本1998年养老服务业产值为3100多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7000亿美元。韩国2005年养老服务业产值为27万亿韩元。据全国老龄办测算,仅家政服务和护理服务两项,目前潜在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过700亿元,2010年将增加到1300亿元,到2020年将超过5000亿元。近年来,江苏省迅速启动规模达3000亿元的政府主导性项目,重点用于扩大投资、消费和改善民生,其中将有100亿元用于社会保障,2008年省财政超收约30多亿,将全部用于改善民生,其中用于老龄事业的投入将大幅度增加。如果能够抓住商机,关注这个庞大的、而且越来越大的社会群体的需要,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组织拉动内需的“大兵团作战”,将会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养老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养老服务供需严重失衡。长期以来,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在家庭小型化和“空巢化”的新形势下,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削弱,难以满足老年人快速增长的服务需求。目前,我国城乡养老服务机构不到4万所,212:8万张床位,实际收养152.2万名老人,每百名老年人拥有的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只有1.36张左右。根据各种因素综合考虑后的抽样调查,我国大约有16%多的失能老年人强烈要求入住专业养老机构接受长期照料和护理,约需要560多万张专业服务床位。总体看,我国养老服务供求严重失衡,需求是供给的十四、五倍,需要大力发展。

(二)潜在养老需求尚未激活。养老产业的发展必须以具备养老消费能力为前提。既然是产业必须以购买力为支撑。面对老龄化,我国有半数老年人基本生活缺乏社会保障。目前,江苏省城市95%以上的老年人纳入了社会保障,其中领取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的有363万多人,获得救助的城市“三无”老人有1万多人,获得低保救助的城市老年人有5万多人。但是,农村仅有约30%的老年人享有一定的社会保障,其中领取农村养老保险养老金的人数有176.5万人,领取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养老金的人数有94万人,约22万农村“三无”老人纳入五保供养保障,31.5万农村困难老年人获得“低保”制度救助,约29.8万符合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的对象获得固定的生活补贴。农村社会养老保障面较狭窄,保障水平较低,将是社会养老保障工作长期的难点和重点,这也是制约养老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农村老人迫切需要养老服务,但由于农村养老保障工作得不到落实,养老产业的发展只能是无源之水。

(三)养老服务业市场化程度不高。江苏养老服务业仍滞后于老龄社会发展的需要,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老年服务产业发展规划尚未制定,市场上缺乏为老年人服务的专门商店、商场,企业也很少注重研究开发老年人需要的产品,整个老年服务产业尚未在国民经济中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有些政府部门把主要精力、财力放在兴办养老机构和硬件设施建设上,而在动员社会力量,扶持社会办养老机构等方面做得不够,因而政府虽然创办了许多养老机构,由于床位数严重不足,民办养老机构发展不快,难以惠及更多的老年群体。养老服务队伍薄弱,从业人员工资待遇低,许多养老机构面临“用工荒”,不仅招不到人,也留不住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养老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

三、养老产业发展路径初探

(一)以健全养老保障机制为前提,增强老年群体养老消费能力。毋庸置疑,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程度的加深,养老服务业既是“夕阳事业”,更是“朝阳产业”,养老市场是一座巨大极具潜力的亟待开采的“金矿”。然而现实的养老市场并不如我们料想的那样“火爆”。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养老保险机制不健全,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老年群体经济并不宽裕,养老保险缺失,相当一部分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人为养老发愁,不少有老人的家庭因赡养老人矛盾频繁。因此,我们首先要加大社会养老保险力度。提升养老保障水平。据统计,2008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15989万人,而已仅有5816万人,其中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职工5304万人,全年领取养老金的农民512万,享受养老保障待遇的占全国老年人口总数的36.4%。换言之,全国目前仍有10173万60岁以上老年人尚未被社会保障制度所覆盖,其中农村老年人占绝对比重。近几年,江苏在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出台了《关于加快江苏省老龄事业发展的意见》。这一《意见》实施后,老年人可获得一系列的直接实惠:一是增强老年医疗保障。到2010年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老年人医保范围内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0%和60%,新农合参保老年人住院费用补偿率达到50%,门诊补偿率达到30%。同时,在全省普遍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每两年为老年人做一次健康检查,实行不间断健康管理。二是推进老年优待。凭“优待证”老年人免费进入政府投资主办的公园、公益性文化设施;7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进入政府投资主办的旅游景点和公共体育健身场所、免费乘坐城市公共汽车和地铁电车,60-69岁老年人可享受半价优惠。长途客运、铁路、水路和航空客运要为老年人提供优先优待服务。三是增发长寿补贴。对百岁以上老人按每人每月不低于300元标准发放长寿补贴。各地可根据财力情况,扩大发放年龄范围,提高发放标准。四是做实为老解困工作。各地将进一步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苏南、苏中、苏北原则上分别按不低于所在县(市、区)上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45%、50%确定供养标准,并随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保障水平。根据本地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建立城市“三无”老人供养标准增长机制。对城乡低保对象中的70岁及以上老年人,本人每月可增发保障标准金额的10~20%保障金。将城镇户籍居民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纯老年人户优先纳入廉租住房保障范围。五是加大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进一步加强了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即农村男满60岁、女满55岁的独生子女夫妻每月可享受60元生活补贴,农村独生子女伤残死亡的夫妻进入老年可享受特别养老补贴。企业持独生子女光荣证的职工退休可享受一次性奖励政策。

(二)以居家养老为基础,创新养老产业发展模式。居家养老一方面符合传统习惯,一方面与现阶段经济发展状况相协调,养老产业的发展必须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依托社区,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康复护理和精神慰籍等服务,让老年人既不脱离家庭,又能获得专业化的社会服务。发展养老产业,必须贴近省情,积极倡导社会养老新风尚,从加快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出发,全面启动和加快推进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城乡一体化、投资多元化、管理规范化、队伍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江苏省规划2012年前,全省城市社区基本建立起多形式、全覆盖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农村社区(村)依托敬老院、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等现有设施资源,建立综合性老年服务中心(站),苏南、苏中、苏北农村建成比例分别达到40%、35%、30%以上。制定居家养老服务标准,丰富服务内容,在提供短期托养、日间照料以及助餐、助洁、助浴、助医、助行、助购等生活服务的同时。兼顾老年人多种需求,提供文化娱乐、学习教育、心理关爱等服务。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今后3年全省新建6000个以上社区(村)居养老服务中心(站),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给予补助或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予以奖励,各地财政也应给予相应的补助。各级政府要积极采取购买服务、资金补助、提供场所等扶持措施,引导和鼓励社会中介组织、家政服务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创建全国老年人28 CHtNESE&FOREING ENTREPAENEUR$宜居社区,为老年人营造良好的生活服务和生态人文环境。

(三)以产业运作为龙头,大力兴办品牌养老服务机构。社会养老是发展的必然。老年人年龄越高健康状况越差,变化非常明显。据调查,全国低龄老年人健康状况较好,完全自理的比例为93.2%;中龄老年人健康状况较差,完全自理的比例为81.5%;高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最差,完全自理的比例只有54.3%。据统计,我国城市老年人中生活能够完全自理的占85.4%,部分自理的占9.6%,完全不能自理的占5.0%。全国老龄办副主任阎青春披露,与2000年调查数据相比,城市日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或部分不能自理老年人的绝对数增加明显,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由154万增加到194万,部分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由260万增加到370万。因此,我们在制定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时,要注重规划老年服务产业;在推动服务业招商引资中,要注重推介老年服务产业项目;在加快园区开发进程中,要注重规划建设老年服务产业园,大力培育一批大型老年服务产业龙头项目,打造一批老年服务产业知名品牌,推动老年服务产业上一个新台阶。依托我省产业优势,积极研制开发满足老年人需求的门类齐全、品种多样、经济适用的老年用品,打造江苏老年服务品牌。优先开发科、教、文、卫、电视、心理、旅游等老年产品,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求。积极开发适合老年人的金融、理财、保障等服务产品,探索设立护理保险新险种、“以房自助养老”、“以承包地养老”等新项目,提高老年人的服务支付能力。积极发展老年护理、临终关怀等服务产业,满足高龄老人对医疗保健和服务性消费的各种需求。江苏省中江国际集团面对金融危机挑战,紧紧抓住现代服务业发展契机,拟在长三角地区着力打造国际领先、国内一流、江苏特色的老龄服务产业新高地,并将“国际老龄论坛”、中国老年产品博览会和国家级老年基础设施建设示范点落户在江苏。

(四)以规范化建设为核心,提升老年服务业发展水平。制定完善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标准,明确服务项目和服务方式,做到服务功能标准化;制定护理、康复、医疗、教育、娱乐、心理关爱等各项具体服务项目的内容和标准,做到服务行为规范化;制定服务人员岗位职责,加强技能培训,实行持证上岗,做到服务队伍专业化;积极搭建为老服务信息平台,充分利用各类声讯、网络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及时有效的救助关怀等方面的服务,做到服务载体信息化。制定社会养老服务效果评估办法,全面提高社会养老服务质量和水平。积极推动全国示范性养老基地建设,办好省老年公寓,充分发挥其示范引导作用。到2012年底,各市、县(市)建成1所政府主办的老年公寓或福利院,床位数分别达到300张、150张以上。积极探索公办民营、合作经营、委托管理、服务外包等运行模式,完善管理机制,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服务水平。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经济困难地区公办养老机构建设给予补助。继续实施农村敬老院基础设施和配套设备建设,全省“五保”集中供养率稳定在70%以上。

(五)以制定倾斜政策为保障,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各级政府要加大公共财政对老年服务产业投入的制度性安排,推进养老服务产业走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道路。清除体制障碍。取消对非公有制老年服务组织的种种限制,让非公有制养老服务组织和公有制组织一同享受补贴和政策优惠等待遇,进行公平竞争。给予减免税赋优惠。适时出台养老机构、老年教育用地优惠政策,非公有制养老服务机构、老年文化教育企业税赋减免政策,旅游景点对老年人的统一优惠标准,以及非公有制养老服务机构、老年文化教育企业用水、用电、燃气、电信统一优惠政策;逐步加大对老龄事业的投入,试行“以奖代补”方式,扶持一批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养老服务机构发展。鼓励社会捐助。制定社会和企业向国家认可的养老服务机构捐助,可以抵税、可得到相关慈善事业荣誉褒奖的政策,鼓励全社会支持老龄服务产业的发展。适应市场化发展趋势,积极探索和鼓励民办公助、股份制、合资等多种形式,给老年人养老服务带来更大实惠。

(六)以实施关爱工程为主线,大力倡导新型养老文化。养老文化决定养老方式,影响养老产业的发展。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养儿防老”、“居家养老”是千年习俗,传统的养老方式仍然占居养老文化的主流。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传统的养老文化在逐步演变。1982年平均每个家庭的人口为4.4人,2005年为3.13人,23年间家庭平均人口减少了1.27人,下降幅度高达28.86%,城市家庭结构小型化更加明显,单一的、传统的庭养老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老年群众的需求。一方面,由于我们长期实行计划生育政策,421家庭的大量出现,老年人的空巢家庭(包括独居)比例提高,我国已经达到56.1%,其中独居老年人占12.1%;仅与配偶同住的占44%,使得“多子多福”等传统理念无法化为现实,居家养老在相当一部分家庭无法做到;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当一部分老年群体特别是城镇老年人传统的养老方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养老需求,老年人不仅仅满足于简单的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需求,文化、娱乐、健身、心理需求十分丰富,追求养老生活的多样化渐成时尚。尽管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受到严峻的挑战,但老年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老年人持居家养老的意愿仍然非常强烈。研究表明,85%以上的老年人有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意愿。而选择在养老院等养老机构养老的只占6%-8%左右。传统的养老文化根深蒂固,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扬弃,以关爱的精神对传统的养老文化进行改良,以产业运作的方式对家居式养老进行有效补充,从而孕育新型的养老文化,给老年人更多的关爱。我国城市中48.5%的老年人有各种各样现实的养老服务需求。其中需要家政服务的占25.22%,需要护理服务的占18.04%,需要聊天解闷的占13.79%,需要法律援助服务的占2.25%。但从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状况来看,虽较之以前有了新的发展,但还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总的满足率只有15.9%,其中家政服务满足率为22.61%,护理服务满足率为8.3%,聊天解闷服务满足率为3.16%。当前,我们要以“快乐晚年精神关爱行动”为抓手,坚持以政府关爱为主导、社会关爱为主体、社区关爱为重点、家庭关爱为基础、自我关爱为前提的原则,创造性地在文化教育、舆论宣传、心理咨询、疾病康复、志愿者服务和精神产品提供等方面,推进精神关爱的社会化、产业化和可持续化。重点关爱离岗老人、患病老人、空巢独居老人和临终老人的身心健康、文化生活和危机干预等,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指数。

(七)以建立人才高地为突破,加速老年服务产业人才的培养。全国老龄办专题研究显示,按照就业人员与有需求的老年人数1:10的比例计算,2006年城市居家养老大约需要180万服务人员,预计到2020年扩大为650万人,平均每年增加30多万个就业岗位。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测算,按照就业人员与有需要的老年人数1:4的比例计算,预计到2020年全国各类养老机构大约需要300万名服务人员。日本政府最近宣布的总额约为135亿英镑的一揽子提振经济方案,其中一项就是培训失业人员成为养老机构的服务人员。据统计,到2010年,日本养老机构需要新增服务人员超过10万人。我省要充分发挥大专院校比较集中的优势,积极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和职业教育机构设立与养老服务相关的医学、管理学、护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老年食品用品开发等专业,培养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推行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实行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认证制度,持证上岗,逐步实现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大力提倡社会互助,积极发展志愿者队伍,规范志愿者培训,加快建立专业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服务队伍。

上一篇:对做好企业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思考 下一篇:创业支持体系中的荆州市地方政府的主体职能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