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整合,让新教育技术领跑中学音乐课堂

时间:2022-08-15 11:28:11

有效整合,让新教育技术领跑中学音乐课堂

摘 要:随着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以计算机应用为主要标志的新教育技术已经成为教学最主要的辅助工具。本文主要通过现代教学技术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具体运用,拓展音乐教学内容,丰富学生多种感官,并力图通过影视视频、网络对音乐教学的渗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关键词:音乐教学 现代教技术 音频资源 网络资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1B-0088-0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运用为主的现代教学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改变了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因此,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尤为重要。对于中学音乐课程来说,整合现代教学技术,更是势在必行。

一、现代教学技术整合中学音乐课程的优势

(一)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激发兴趣

相对而言,音乐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它有着一定的特殊性,需要学生投入情感,这就决定中学音乐教学必须从学生出发,必须尽量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激发他们的兴趣,教学模式必须多样化。

传统音乐教学受到环境、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从而让教学手段显得单调,甚至一成不变。而这恰恰违背了艺术教育陶冶情操的原则。与之对比,现代教学技术直接形象,能通过画面、声音调动学生各种感官,能更好地诠释教学,让相对抽象的事物变得直观,能在学生头脑里直接形成影视风暴,从而让教学上升到一种艺术高度。

(二)拓展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实效

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课前把需要的教学资源,如乐谱、音乐乃至知识等信息提前编辑好,这样可以增加课堂容量,还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让课堂教学富有生趣。像《保卫黄河》等齐唱、轮唱歌曲,如果仅让教师独唱,那么很难表现出歌曲的雄壮气势。但通过多媒体教学则可以演绎出齐唱的雄壮、轮唱的起伏等声响效果。但多媒体技术虽好,但只是辅助教学,教师使用时不能喧宾夺主,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达成等因素灵活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同时考虑使用时间、顺序乃至频率,让多媒体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恰到好处。

二、影视资源在音乐课堂中的实践与效果

(一)影视资源的正确使用能让教学节奏明快

节奏是音乐的生命,在课堂中,节奏则是骨骼。但节奏往往又是学生学习的绊脚石,毕竟节奏学习相对枯燥,学生缺乏兴趣。笔者在遇到这种情况时,总是先准备大量的影视资料,让学生“见习”。

比如,在学习进行曲节奏时,笔者就先播放《义勇军进行曲》等视频资料,让学生听着刚劲有力的节奏,自然而然他们就会合着节奏,笔者顺势导入新课,告诉学生进行曲是一种用步伐节奏写成的声乐曲或器乐曲,是军队用来统一步伐、鼓舞军队士气的音乐。其中最大特点就是节奏明快、鲜明。为了让学生便于接受这种节奏,笔者在教学中采用偶数拍作周期性反复,给予学生刺激。这种相对直观的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很快掌握节奏,而且让课堂充满乐趣。

(二)影视资源的合理运用能让欣赏课充满乐趣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对于音乐课堂来说,导入是桥梁,在课堂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因而在导入中使用影视资料,就可以让导入更有动感。

比如,在学习《牧羊女》这首歌时,笔者就播放了学生都喜欢的视频――《少林寺》插曲《牧羊曲》,合着音乐旭日徐徐升起,林间小溪流水叮咚,山坡上青草茵茵,草地上羊群四走,牧羊姑娘手挥羊鞭,哼着牧羊曲……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面。学生自然容易体会,也会在学习中投入情感,从而使教学任务圆满完成。

三、网络资源建构在音乐教育新平台中的作用

(一)创设网络环境,改变学习模式

过去的学多是师生对话,网络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比如人机对话、网络共享以及作业展示等等,通过学生的参与体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悟性,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然,更重要的是发挥音乐的怡情作用,通过网络技术,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积极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比如,利用校园网站,围绕各年级阶段主题,可以建设一个丰富的音乐库,让学生随时可以下载,学习。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才有可能在学习音乐中产生一种美感,自然而然地接受音乐教育的熏陶,从而最终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让他们体会到音乐乃是一种陶冶情操的课程,才是音乐育人的本质。

(二)整合网络资源,关注学生发展

现在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的是学习方法,而不是学习知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音乐来说,除了让学生懂一些乐理知识,会唱一两首歌,还要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鼓励他们积极地参与学习,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现代教学技术给了学生这种可能。它能开发学生的潜能,给学生一种情感的熏陶。整合网络资源,对于中学音乐教学能说,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技术的优势,尽可能给学生创造一种氛围,便于学生感受音乐,鉴赏音乐,继而表现音乐,创造音乐。

参考文献

[1]张剑平.信息技术教育――理论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上一篇:超精密微机械制造技术分析 下一篇:瓦西里·雷攀拓:生态画家的自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