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主题空间的多元化设计理念浅析

时间:2022-08-15 09:33:04

城市主题空间的多元化设计理念浅析

【摘要】由建筑物界定的客观空间对城市居住者情感、心理等方面的影响受到建筑设计界极大关注。城市空间的发展既要重视对经济利益与功能设计的考量,更应注重城市文化品牌的打造。纪念性建筑与传统建筑的空间处理方式要更多考虑经济、文化、生活、交通、旅游等城市各要素,全力创造一批具有现代都市气息、文化特质和人文精神的新城市。

【关键词】城市空间设计纪念性建筑传统建筑

城市空间的内涵及其与建筑的关系

空间是一个三维甚至多维的综合体。由建筑物界定的客观空间对城市居住者情感、心理等方面的影响受到建筑设计界极大关注。物理学基础上的“城市空间”,是指建筑形体和建筑相互之间的关联组合所形成的现实意义空间。

随着建筑物的纷纷落成,城市空间的大小、形状和用途也相应确定。若只是简单地迎合人们物质需求,或单纯强调建筑的功能性,而忽略建筑所带来的知觉、心理等精神方面的影响,最终会导致人们对冷漠城市的厌倦,甚至反感。因此,过分强调建筑自身的功能逻辑性及其对外部形式的一元决定作用,以至无条件地在功能和形式之间划上等号,建筑形式就完全成了功能关系的转换,居住者被无情地分割安置在一个个由钢筋水泥,所谓的人造自然环境铆定的空间中。也许城市空间通过这样的规划,在外在形式上体现了某种秩序与平衡,但在居住者的精神空间上却造成了无序与失衡。

另外,由于经济利益和功能思想的支配,过分强调建筑的式样,刻意追求新、奇、特的建筑自身美学价值,也会导致城市空间的混乱,居住者心理上的不适。这样的建筑无论是在新城或旧城中,总是表现为孤立和没有联系的构筑。城市空间也因此而显得破碎而凌乱。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在旧城区仍可见一致的建筑样式,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形象还能依稀可辨,但新城区由于盲目追求所谓的建筑样式的差异,获得标新立异的视觉效果,不顾城市历史文脉的联系和城市特色的保持,而最终导致城市形象的丧失,杂乱无章的建筑充斥着城市空间。因此,抛开城市空间、历史文脉、地方特色等而进行的城市建设,无疑将导致城市规划设计中区域特性的丧失,城市也会因缺乏应有的个性而显得苍白。例如,北京原有的城市意象在逐渐的消失,几座孤立的高层建筑和标新立异的奇异造型,并不能体现作为文明古国之都的城市意象,更不能体现华夏民族悠久的文化,甚至连东方建筑的特色也丢掉了。

尽管城市空间并不能单纯地按照功能来严格区分,但人们还是赋予它一种或几种主要的用途,形成这样或那样的主题性空间。主题确定之后,建筑就要通过形式语言和功能特点来传达主题信息。城市主题性空间主要有纪念性主题空间、标志性主题空间、传统性主题空间、居住区主题空间、商业主题空间以及城市风景主题空间等几类。信奉功能主义的现代派,过分强调“形式服从功能”,忽视城市整体环境对建筑的要求,造成城市系统(包括物质和空间系统、精神和空间系统)的离散和脱节,城市带给我们的总体意象消失了,世界上所有的城市都变成一个样子。为此,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一定要注重实用功能与文化、艺术等精神元素的有机结合,营建出适合时代要求、适合地域特色、体现民族区域文化的现代城市。

城市纪念性建筑与景观艺术设计

纪念性主题空间是为了纪念发生在一座城市中的一些历史事件或著名历史人物,而保留的一些建筑物或由建筑组合形成的特定历史空间。这些纪念性的空间存在于事件发生的遗址,人物的故居或城市的某一地域。这些地方,一般由纪念性建筑与景观艺术设计组合而成,比如卢沟桥附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南京江东门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在进行纪念性主题空间设计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如有见证性历史遗迹存留,应加倍予以珍惜、保护。与遗存配合使用的功能性新建筑与原有环境氛围不能有太大冲突。现在有些地方对此重视不够,在一些原本庄严肃穆或高雅的地方搞了一些品位与之不符的项目,显得格格不入。明明是中国古代经典园林作品,但在园内显要位置上却出现了国外快餐厅招牌,这种文化的组合方式令人费解。如原有的建筑环境已遭破坏,甚至荡然无存,那么可以通过建筑复原手段,或建造一些标识性的建筑小品作提示,既传播了城市文化,又营造了城市历史文化意境。

尽可能保持遗存区域原有的环境空间,最大限度体现历史事件的环境氛围。要防止只保留一些典型的建筑物,而忽视建筑存在的空间环境,或盲目篡改纪念性建筑空间环境的做法,给后人留下千古遗憾。

纪念性主题空间设计要注意对“建筑文脉”的把握。在尊重历史事件真实性的同时,注重挖掘地域性建筑特色,把握建筑文脉。虽然现代建筑手法多种多样,能体现现代建筑形象的元素有多方面,但最能反映文脉的元素莫过于建筑物的形态、建筑的细节符号、色彩、尺度大小,以及建筑物体现出来的特有精神面貌、气质等。如法国巴黎卢浮宫前新建的玻璃金字塔,成功利用古典金字塔造型与卢浮宫的对称布局特色相一致,新、旧建筑在气质上相通。

传统建筑与现代环境的和谐统一

建筑是人类劳动的最主要创造物之一,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合体,也是构成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价值体现在:建筑综合反映了一定时期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技术状况及艺术特色。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人们将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和生活情趣凝聚在建筑中,并和建筑一起流传,逐渐形成较为固定的建筑样式,同时,建筑的实用特性(防卫、遮风、避雨、抵御严寒)所决定的建筑基本造型规律与建筑样式一起构成独具特色的区域建筑风格。由此可见,建筑风格和特定的区域文化以及当地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存在着共生关系,且具有不可移植性。

建筑传统是人们在对建筑风格继承和发展过程中,就建筑形式和内容达成共识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观念。这种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受自然环境、社会生产方式、思想意识、生活习俗、外来文化等影响,在不断的认识、筛选、修改中向前发展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建筑传统具有运动性,只不过这种运动相对稳定。纵观历史,通过战国时期到清代两千四百多年的筛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才得以逐步确立。另外,建筑传统提供的并不是僵死的建筑形式、建筑内容和建筑符号,而是为当代建筑创作提供宝贵的建筑文化遗产、可借鉴的建筑经验和建筑设计思想。如传统的北方四合院建筑,虽已不适应现代家庭生活的需要,特别是难以融入人口密度巨大的现代大都市,但是其建筑思想和建筑空间处理经验被现代城市建筑创作所吸取,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当今世界,新知识与观念不断涌现,我们应该从现代多元文化中吸取营养,创造出适应现代人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新建筑文化,从而达到传统建筑与现代环境的和谐统一。传统建筑与现代环境的和谐处理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传统建筑的形体处理。对传统建筑的造型特征进行提取,追求神韵的相似,同时,吸取现代建筑技术精华对传统建筑造型进行处理。这样既保证了建筑文脉的传承,又使传统建筑呈现出现代气息。切忌对传统建筑形体的生硬模仿,造出不和时宜的建筑来。

传统建筑符号在现代环境中使用。符号所加载的信息量和传播广泛性远远优于其他信息媒介,因此符号具有很好的识别性。传统建筑的屋顶、墙体、窗户、柱头、栏杆等都具有强烈符号特性,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出现较多。例如,北京现代建筑顶端的“屋顶”处理,就是通过使用建筑符号来获得现代环境与传统建筑的和谐。当然 ,符号使用避免流于形式,根据建筑造型整体要求恰如其分的使用,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颜色的魅力。颜色带给人们的心理、情绪变化极其丰富,现代城市环境的色彩设计已被社会认识和广泛使用。建筑的颜色处理是营造城市意境的重要手段,除对居住者心理、情绪的影响外,使用颜色还便于统一视觉、营造诗意,完美地将传统建筑与现代环境融为一体。如莫斯科的列宁墓采用与克里姆林宫墙颜色相近的石材,使庄重简洁的现代造型与克里姆林宫紧密结合。建筑色彩的使用还有助于建筑的视觉识别和建筑环境秩序、韵律美的体现,特别是对比色和类似色的使用可以使城市充满动感和生机,塑造良好的现代城市整体意象。

相似尺度带来的环境和谐。近似的尺度容易使人获得心理上的默认感,这种默认感来源于人们对旧事物的经验,以及人们接触新事物的瞬间所做的新旧事物比较。在比较过程中由于两事物尺度的相似,人们获得了对新事物基本的经验而顺利接受新事物。因此,传统建筑的尺度与现代环境尺度的相似,就容易使整体环境和谐统一。这种“尺度”的大小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即建筑形体大小相似和建筑局部尺度的相似。如柏林的新老凯撒教堂,新教堂玻璃砖的尺度与旧教堂建筑石材的尺度相呼应而取得和谐相处的效果。

城市空间的发展既要重视对经济利益与功能设计的考量,更应注重城市文化品牌的打造。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应该具有战略性与前瞻性,在纪念性建筑与传统建筑的空间处理方式方法上要更多考虑经济、文化、生活、交通、旅游等城市各要素,全力创造出一批具有现代都市气息,更具文化特质和人文精神的新城市。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艺术学院)

上一篇:以农村社会学视角看“三化同步”问题 下一篇:我国汉语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改革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