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增收问题分析

时间:2022-08-15 08:01:18

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增收问题分析

影响陕西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分析

1.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限制了农民增收的空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难题,就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陕西也不例外。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将陕西2700多万农民长期束缚在农村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即使外出打工也被打上了二等公民的烙印,享受不到与城市人口同等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抑制了劳动力和人才的自由流动。农村与城市相比,在教育投入、环境、质量上存在较大差距,使得农民在接受教育方面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成为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提高的制约因素,导致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相对偏低,对优化农村就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极为不利。近年来的城市失业人口增加、大学毕业生规模扩大、就业岗位偏少、经济结构性调整、金融危机等方面的因素,又给农村劳动力转移设置了重重障碍,限制了农民增收的空间。2.政策的非农倾向,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一是我国土地制度不完善。由于土地产权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各级政府和各利益集团在征用农村土地过程中,往往通过廉征贵卖获得土地的增值租金,农民却得不到合理补偿。加之没有形成规范的土地流转制度,导致大量耕地流失,国家粮食安全受到威胁,失地农民不断增加,特殊贫困阶层不断扩大。二是财政支农水平低。2010年,陕西省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562.04亿元,其中农村投资393.81亿元,农村投资仅占社会总投资的4.6%,城镇投资是农村投资的20.74倍,农村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远远落后于城镇。受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财政支农投入水平也极不稳定,阶段性非常明显,进一步影响了农业发展,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三是农村金融体制不健全。一方面,农村信贷资金支持严重不足,即使有少量的信贷资金,也多用于维持日常生活需要和现有农业生产的资金周转,对农业基础设施等方面投资较少;另一方面,贷款利率较高,部分信用社直接从贷款本金中提前扣除利息,加大了贷款成本。3.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难以对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形成强大的产业推动力。目前,陕西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龙头企业和综合性批发市场的发展不足,阻碍了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制约了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在相当程度上降低了农业和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一方面,政府在产业布局上调控力度不够,地方产业布局缺乏规划,贪多求全,不科学不合理,导致各地产业雷同现象突出,比较优势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同时农村土地没有打破传统的流转机制,土地承包缺乏灵活性,单家独户式的小规模经营模式很难形成规模化生产,即使某些区域有一些特色和亮点,但由于生产较为分散,规模偏小,难以做大做强,无法形成产业化经营,造成了经济效益长期处于低水平徘徊的局面;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不高。由于农民相对文化素质较低,经营手段粗放,农业生产只限于农业种植,而且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农产品缺乏能叫响的优质品牌,不能满足城乡居民对农产品多样化、优质化、专用化、营养化的消费需求,缺乏市场竞争力,从而影响了农民增收。不少农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因循守旧,一时放弃不下传统的种植模式与种植习惯,现代农用设施和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在广大农村推广难度大,也造成了农业生产水平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农业增效慢,农民增收难。4.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偏低,不能适应现代产业发展要求。由于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农业科技知识、市场经济知识比较贫乏,观念保守,大部分低收入劳动力难以接受和应用先进技术,就业门路狭窄,只能从事简单、技术含量较低的生产,加大了农村发展高效农业与特色经济的难度,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收入的增加,即使进城务工也只是从事建筑业、餐饮服务等体力劳动,劳动强度大且收入水平很低。根据《陕西省第二次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2006年底,全省农业从业人员1115.9万人中,文盲占9.8%,小学占34.9%,初中占49.2%,高中占5.7%,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0.4%。在外出劳动力中接受过专业培训的仅占到三分之一多,没经过技能培训的劳动力就业表现出盲目性、低效性,无法适应现代产业发展要求。

促进陕西农民增收的思路与对策

从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看,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仅靠某项政策、措施或某一方面的力量推进就能实现,需要统筹兼顾,多措并举,坚持不懈,全力推进。1.消除城乡分割的制度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要富裕,农民必须要减少;要繁荣,农村必须要推进城镇化。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当前农民增收见效最快、最明显的途径。一要以解决农民工户口为突破,改革现行二元户籍制度,彻底打破城乡二元格局,让农民与市民享受户籍上的平等,取消“农业”与“非农业”户口之分,在农村人力资源流动中变户口管理为身份证管理,保障公民迁徙和居住的自由,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配置,促进城乡劳动力市场的统一。二要统一城乡就业政策,消除对农民的就业歧视。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将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农民隐性失业纳入劳动市场管理范围和社会失业统计范围。从建立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出发,在法律咨询、子女教育、医疗保障、失业、生育、工伤、社会救济、养老保险等方面为农民提供有力的帮助,以构建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体制。三要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创造条件。要消除农民转户的后顾之忧,避免把转户农民推向无地、无房、无业的“三无”行列,从根本上解决陕西城乡居民收入低、城镇化水平低、经济外向度低等“三低”问题。四要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组织管理,扩大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五要建立民工工资保障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拖欠民工工资的难题。同时建立民工人身、医疗等方面的保险制度,尽快制定并实施不同地区之间农民工社会保险的转移接续办法,积极探索农民工社会保险与城镇职工社会保险之间的接轨,尽快将省内就业的农民工直接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的覆盖领域。六要建立城乡一体的管理模式,从管区域向管产业、行业转变,城乡政府管理部门分设的模式也应尽快打破,由管城不管乡转变为城乡统管。2.创建优良的政策环境,积极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就业机会的增加对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及返乡劳动力、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减少农村经济社会矛盾、增加农村社会福利有很大贡献。为此,一要放开对农村人才创业的限制,通过放宽准入领域、经营范围、经营场所的限制,切实降低注册门槛,简化登记前置审批程序,加大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力度,充分激发农村人才的创业热情,减轻创业者创办企业负担;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村外出务工队伍中的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兴办第二、三产业,特别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商业、服务业和旅游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返乡创业企业健康、快速发展,为就近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社会福利的增长创造有利条件。二要加大扶持力度,搭建创业平台。各级就业服务部门应设立返乡农民工创业“绿色通道”,为返乡农民工提供政策咨询、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三要充分利用优势资源,采取优惠政策措施,吸引东南沿海投资商到相对落后的地区兴办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进一步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3.加快农村体制机制创新,为农民增收减负提供保障。一要加快农村土地制度创新。一方面,改革土地征用制度,按照保障农民权益、控制征地规模的原则,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抵制对耕地的乱占滥用,控制耕地征占规模,规范土地征用程序,完善补偿机制,提高补偿标准,改进分配办法,妥善安置失地农民,并提供社会保障;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经济收益权等财产权,推动农村土地、林地使用权流转,引导和鼓励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参与现代农业建设,增加租金收入、股权收入、分红收入等财产性收入,开拓农民增收新渠道。二要加快财政支农制度创新。逐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依法安排并落实好对农业和农村的预算支出,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提高各级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幅度,做到财政支农资金与财政收入增幅的同步提高。加快建立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的财政体制,积极探索财政资金投入形成的资产民有、民管、民受益的管理运行机制。严把财政支农资金投向,立法加强支农资金监管,以保证农业基础设施、文教卫生等公共事业的投入,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奠定基础。三要加快农村金融创新。从农村实际和农民需要出发,按照有利于增加农户和企业贷款、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要求,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中央银行对于从事农村金融的机构和组织,在再贷款方面,给予利率、期限等优惠,帮助其融通所需资金。进一步明确政策性金融的功能定位,扩大政策性金融支农的服务范围,提高政策性金融支农的力度,将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纳入政策性金融服务的范围。健全和完善金融机构对农村社区服务的机制,明确县域内各金融机构为“支农”服务的义务。加大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力度,将其逐步建成产权明晰、经营有特色的社区性农村金融机构。减少农村资金外流,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4.抓农业产业化经营,深挖农业增收潜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新阶段发展农村经济、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必由之路。一要继续优化种植业结构,在确保粮食稳定增产的前提下,全面实施“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调整种植业结构,发挥地域比较优势,壮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高附加值农作物,有效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为农民增收服务,要充分发挥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优势,加大农业科技的推广力度,积极推广和实施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形成具有陕西特色的农产品支柱产业,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确保把农业的重点转到质量和效益上来,从而增加农民的农业生产收入。二要大力扶持发展畜牧产业,结合区域经济布局优势,在稳定发展种植业的同时,加快发展富有地方特色和经济效益的畜牧产业,建设一批畜牧业强县,调整提升内在品质,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三要强化区域结构布局,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原则,达到地区间合理分工,优势互补,以取得较大的规模效益和社会效益。

努力探索适合陕西省情的基础教育与职业培训、继续教育相结合的新路子。整合现有陕西技校、中专、职业学校、政府各职能部门和社会上的职业培训中心等教育资源,建立适合陕西农民需要的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基地。在技能证书、劳动准入等方面制定有助于促进农民教育、培训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对进城就业农民合法权益保护意识的教育,尤其是输入地政府应加强对进城就业农民的管理和服务,应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的义务教育范围。二要创新农村教育体系。加快实施“人人技能工程”,通过建立培训基地、举办脱产培训班、采取定向培训等形式,对农民进行职业化、专业化培训,塑造一批思想新、文化高、技能好、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以提高农民劳动就业的竞争能力。以农村普教、职教、成教“三教”统筹结合为基础,逐步建立具有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技术培训等多种功能的,由市、县、镇、村四级网络构成的农村高等教育体系。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合理安排培训内容,注重实用性、实效性、职业性和技能性。三要积极开展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下大力气把农民和企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逐步建立起一支以政府为主导,农业科技工作者、农民、企业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要加大教育的信贷投入,运用金融信贷手段,融通教育资金,支持教育发展。结语农业稳,则天下稳;农民富,则国家富。实现农民持续增收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现阶段陕西正处于由经济欠发达省份向中等发达省份迈进的转型期,是欠发达经济体成为较发达或发达经济体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社会经济结构都将发生巨大变化,机遇与挑战并存,陕西要想成功实现经济转型、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动力也在农村。正确认识陕西农民增收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努力探索促进陕西农民增收的对策,对确保陕西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陕西跨越式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作者:何雯 单位:陕西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语文拓展与德育教学初探 下一篇:国内经济发展的现况评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