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左翼文化运动在哈尔滨的发展

时间:2022-08-15 07:39:54

试论左翼文化运动在哈尔滨的发展

摘 要: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使中国共产党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传播了主张和思想,扩大并持久地保持了党的影响。而在哈尔滨特殊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活跃在左翼文化运动发展最前线的共产党人和进步文化工作者,其进行文化斗争的艰巨性、复杂性丝毫不亚于党领导的军事斗争。左翼文化运动在哈尔滨发展的过程中,还产生并留存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这些都是我们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左翼文化运动;哈尔滨;发展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170-02

1932年哈尔滨沦陷后,为了反抗日伪当局对哈尔滨进行文化上的法西斯统治,杨靖宇指示中共党员金剑啸、罗烽团结进步文学青年,创办文学刊物,占领思想文化阵地。由此,形成了哈尔滨的左翼文化运动。在思想文化战线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哈尔滨左翼文化战士,冒着生命危险,以笔作刀枪,利用敌伪的报刊、通讯社,进行隐蔽曲折的抗日宣传,积极参加并指导革命文艺运动。他们以犀利的笔锋揭露日本侵略者、反动派的罪行,批判各种反动思想。他们以满腔的热情讴歌共产党的抗日斗争,积极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在革命文艺阵营内部,他们团结同志,帮助青年文化人,由此,深受广大进步文人的爱戴,成为左翼革命文化的旗手。

一、重视加强党对哈尔滨左翼文化运动的领导

为团结和联络左翼文化人,在党中央的指示下,共产党员金剑啸创办了“天马广告社”,把它作为地下党的联络点和左翼文化人的活动场所。同年冬,中共满洲省委工运负责人金伯阳联络一些左翼文化人开办了“一毛钱饭馆”,不仅解决了左翼文化人的生活出路,还开辟了左翼文化人活动的又一场所。此外,党还确定了左翼文化人另一个聚会场所“牵牛坊”,中共满洲省委秘书长冯仲云等经常到此,与进步文学青年一起评论文学名著,分析国际国内形势,介绍东北抗日联军同日寇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为他们提供创作素材。

在左翼文化运动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各左翼文化团体的建立及其以后开展的所有活动,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在左翼文化团体中的党团组织提议策划和具体组织实施的。因此,虽然左翼文化团体的所有活动,都有党内和党外的作家共同参与,但在大的格局布置、行动指挥等方面,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党员文化工作者在各项活动中,发挥了主要的作用,是最基本的中坚力量。

二、积极宣传,进行思想启蒙

金剑啸、罗烽首先创办了《新潮》副刊,以文艺为武器同日伪当局作斗争,发表的作品都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和时代特色。1933年8月,金剑啸、罗烽通过进步青年作家萧军、萧红等关系,在日伪官办的《大同报》上创办了副刊《夜哨》,意寓该刊是黑暗统治下的前哨阵地。《夜哨》在发刊词中,号召广大青年不要彷徨、踌躇、随波逐流,要看清自己的伟大与重要,以自己为武器去抗争。舒群、萧军、萧红、白朗等在《夜哨》上发表了大量文章,其作品广泛地接触到社会生活的最底层,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巧妙地预示出斗争的方向和光明的前途,受到各阶层的普遍欢迎。每到《夜哨》出版的日子,报馆门前就聚集了许多等候购阅的人群,后因刊载揭露日本侵略者罪行的中篇小说《路》,引起日伪当局的注意,被迫停刊。

《夜哨》的停刊,并没有使党在思想文化战线上对敌退步。1934年1月,受中国共产党的委托,白朗考入哈尔滨《国际协报》,主编《国际协报》副刊《文艺》,成为哈埠第一位女编辑。《文艺》保持了《夜哨》的战斗风格,许多左翼作家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指导下,逐渐向革命现实主义方面转化,其作品表现了阶级斗争的时代特色,展示了20世纪30年代从都市到农村广阔的社会生活。如《麦场》、《期待》、《患难中》、《逃亡的日记》等。

此外,《文艺》还登载了苏联许多著名作家的作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1935年春,金剑啸为躲避敌人迫害北上齐齐哈尔,在《黑龙江民报》上创办《芜田》副刊,发表了长诗《兴安岭的风雪》,热情歌颂了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同日本帝国主义进行殊死斗争的英雄壮举。在白色恐怖下,浩然正气的诗篇,给沦陷区人民以巨大的鼓舞。

1936年初,金剑啸因敌人的追捕又潜回哈尔滨,租借了日本人经营亏损的《大北新报画刊》,以诗歌、文章、照片、漫画等形式,进行抗日宣传。《画刊》登载了姜椿芳撰写的痛斥日寇对中国野蛮侵略的《世界局势新分野》等文章,报道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的战斗和东北抗日联军同日伪军作战的消息,刊登了金剑啸创作的讽刺“围剿”红军失败的漫画。1936年6月9日晚,金剑啸在收到苏联伟大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病重的消息后,立即撤下编好的稿件,登载“高尔基突然病危”的消息,并加发高尔基的头像。有的读者给报社投信说:“我所看见这样的刊物真是如在沙漠中碰到甘泉一样”。《画刊》出版后,日伪当局惊恐万状,派特务查封了《画刊》,并将金剑啸逮捕杀害。

哈尔滨沦陷时期的文艺副刊,在革命文学的兴起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这一点,日本关东军宪兵司令部也不得不承认,左翼作家“利用满洲的中文报纸广泛地开展了启蒙运动”,“是采用合法手段,但在暗中进行着非法的地下组织运动的”。由此可见,左翼作家们创办的副刊,不仅以大量的革命文艺作品刺向了敌人的心脏,揭露了日伪统治的黑暗,动摇了日伪在东北大地的血腥镇压,鼓舞了沦陷区人民的反抗斗争精神,而且为东北新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三、扩大左翼文化团体,结成广泛的文化同盟

市委在团结进步文学青年撰写革命作品的同时,还积极引导他们创办文艺团体,向哈尔滨人民传播进步思想。1933年7月,金剑啸、罗烽创办了星星剧团。目的就是“要像黑暗里的星星一样,以微弱的光辉给枯寂要死的哈尔滨带来一点生气,为全哈尔滨的戏剧界开辟一条荒棘的素无人迹的前路。”星星剧团先后排练了《居住二楼的人》、《一代不如一代》、《女佣人》三个进步短剧,后因拒绝在“满洲国”纪念日上演出,剧团被迫解散。

1935年4月,共青团员袁亚成以口琴教员的身份成立了哈尔滨口琴社。12月29日,哈尔滨口琴社以满腔地热情演奏了描绘“九一八”事变之夜日寇偷袭北大营,对东北人民残酷烧杀抢掠的乐曲《战场月》,消息很快传遍了哈尔滨、长春和沈阳。1936年8月,哈尔滨口琴社举办了口琴音乐会,演奏了聂耳的《大路歌》、《开路先锋》等抗日歌曲,此举激怒了日伪当局。1937年,日伪当局在破坏东北党组织的事件中,逮捕了口琴社的12名积极分子,将共青团员侯小古杀害。

1937年,关毓华、王忠生、关沫南、宋敏、边惠等文学青年发起成立了“哈尔滨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习小组”。这个小组每周聚在一起,不仅学习社会科学理论及文艺理论,还进行创作。用文学作品占领敌人报刊阵地,揭露日伪黑暗,表达人民的意志,传播真理的声音,唤起民众的觉醒。学习小组的成员写诗歌、杂文、论文、哲学讲座、中短篇小说等,宣传进步思想。从l939年开始,他们先后在道里和道外,成立两个文学学习小组。这些学习小组,相互之间不发生横的关系。他们每个月进行一次形势分析会,根据平日读报了解的消息,分析全国和东北抗日战争发展的形势。这样既锻炼了大家的思想分析能力,又提高了思想觉悟,鼓舞了斗志,准备条件成熟时去参加实际的革命斗争。

四、左翼作家的创作成就辉煌

哈尔滨的左翼作家“生活和写作的时代,那是一个悲壮激越的大时代,是光明和黑暗、善良和罪恶、真理和荒谬彻底决裂,战斗方酣的大时代。”在这风起云涌的时代,孕育了一代作家和文学青年,这里有闻名中外文坛的萧军、萧红;有在文学上卓有成绩的罗烽、白朗、舒群;有始终坚持在哈尔滨文坛进行战斗的金剑啸、梁山丁、关沫南、陈陧等等。他们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哈尔滨的文坛上,向白色恐怖宣战,并以自己的作品,不同程度地给人民带来了希望和光明。哈尔滨左翼文化是“黑夜里的灯光,沉寂中的呐喊。”

“九一八”事变,急剧地改变了东北社会的历史和命运,也使左翼文化运动的成员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东北人民作为亡国奴的悲惨命运和现状,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团结起来,进行反抗。他们通过作品号召一切不愿受日本侵略者奴役的人们起来进行反抗。萧军发表在副刊上的作品有明显的反满抗日思想,他写的散文《暴风雨中的葩蕾》,描写了沈阳被日寇侵占情景,表现了东北人民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

萧红的处女作《王阿嫂的死》揭开了日伪大肆鼓噪的“王道乐土”的虚伪面纱,揭露了剥削阶级残暴、凶狠和兽行,让人们清晰地看到了被日寇践踏的东北农村的深重灾难,感受到了广大人民在贫困苦难中被践踏、被压迫的悲惨遭遇。萧红的《生死场》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王道乐土”,就是东北农民的完全破产,在政治上被压迫,在经济上被剥削。在阴霾密布,文网森严的日伪统治下,作家们多用曲折、暗示、比喻、象征的艺术手法隐晦地表现愤怒情绪和反抗思想。

哈尔滨左翼作家在其文学创作中,不仅真切地反映了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下的悲惨命运,还描写了东北人民为保卫祖国家乡而进行的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正义斗争。

1933年冬,经舒群介绍,萧军认识了吉林磐石游击队的傅天飞。萧军在著名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里不仅表现了游击队指战员的斗争精神和英雄气概,而且对游击队一些重大战斗也有所反映。如中朝战士并肩战斗、日伪大举进攻、伪军士兵反正加入人民军队等。磐石游击队的英勇斗争,也是小说的主题思想和作者创作灵感的主要来源。1935年,鲁迅出于爱护青年作家,不顾劳累,为萧军看完了《八月的乡村》文稿,还热情地为它写了“序言”。

上一篇:莫言作品英译本海外传播的阶段分析 下一篇:司马承祯与赵志坚思想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