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中的语文阅读教学

时间:2022-08-15 06:31:30

“对话”中的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教学,归根到底是生命教育。只有将学生的审美心理引导至健康、丰富和饱满的状态,才能使他们进行自觉而深刻的生命体验。阅读教学所承担的正是这样一种重任。阅读教学是一种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的确,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帮助我们克服个人生命的局限,让我们感受到人生的博大,触摸到人世间的喜乐、悲伤和苦痛,从而使生命变得丰富、充实、开阔起来。其实,阅读教学也就是人(读者)与作品(作者)以及师生间的情感与思想的交流,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人的道德情操,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沉淀人的生命阅历。因此,读一本好书,品一篇美文,就是与高尚的人对话,一生都受用不尽。

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展开对话呢?

一、引导学生与课文对话

语文阅读教学不是对抽象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语言特点的记忆,而应是一种对话过程。建构主义心理学和接受美学认为,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方法去认识、理解事物的,不同的人看到的往往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外国人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国人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同样,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的。因此,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与看法,逐步提高其语文素养,培养其创新思维和习惯。

一篇文章就是一个敞开的文本,具有生命的灵性。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文章,准确而生动地展现着一个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传达着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意和深刻的生命哲思。如著名作家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中,对人生、对生命的解读,一旦被学生的情感所认同,作者的生命观便会被学生所接纳,从而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必将产生深刻的影响。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全面而准确地解读课文,从更深远的层次把握作者对生命的哲思,为更好地引导学生与作品对话做准备。接着,教师引领学生“沉入语言”,从学生自身的经验出发,引申开去,让他们在阅读中细心品味、揣摩,从中感受语言的趣味,把握文章的深意。从而在人与文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对话关系,通过交流、沟通思想与情感,学得文化知识,使之达到豁然开朗的、具有创造性的阅读。当然,这样的对话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必须反复地咀嚼、品味,真正琢磨出滋味来。

二、激发学生间的对话

学生对课文的阅读过程,是其认识、情感、思想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但是,这一切不可能自发的完成,它需要在教师与同学进行的对话中实现。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与作品直接对话外,还应该对学生之间的对话方式、方法给予适当的指导,要积极创设对话情境,引起其对话意向,唤醒其对话需求,开启其对话心智,挖掘其对话潜能。使学生一方面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又能够善于聆听,让他们在听说中锻炼自身的对话能力。如学习《驿路梨花》一课时,在确定谁是房子的主人时,学生的分歧较大,他们发言踊跃。有认为是的;有认为是梨花的;也有认为是梨花妹妹的。这时候,我让他们注意倾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文章是写某一时候的小茅屋的主人,还是写存在十几年的小茅屋的主人?”一句话点醒梦中人,大家恍然大悟,他们意识到,文章不是一般化地赞颂雷锋精神,而是把雷锋精神作为一种不断发扬、不断传递的活动加以展示的;讴歌的不是某一个人或者某一类人,而是兼及多种身份和年龄的人,因此,建造者和照料者都是主人。经过这样一番讨论交流,同学们取得了共识:原来,“驿路梨花处处开”这句诗别有深意啊!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快速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对话能力。

三、进行“视界融合”的对话

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主张,教育是一个对话不断展开的过程,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师生共同寻求真理。因此,我们认为:真正的教学过程,应当是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教师在与学生展开对话时,始终要保持坦诚、平等的心态,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和个人感受,并保护其发表不同意见的权利。另外,教师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如在学习《枣核》一课时,一位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作者背井离乡几十年,对故乡魂牵梦绕之物很多,为何要单选几颗生枣核?要枣核干什么?”我首先肯定说:“这个问题问得好!”及时表扬了这个学生。接着,组织大家抓住“枣核”这一主线展开讨论。这样,通过教师的及时点拨,不仅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对话热情更高涨。

总之,通过这样的人文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活了课文原有的信息、意义,唤醒了多方的潜在力,使师生在对话中都有所发展。对话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方式,更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境界,在对话中,彼此互相吸纳与融合,丰富了语言的表达与感受,提升了人生的境界,实现了各自的主体性价值。这为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带来广阔的创新空间。

上一篇:论高中英语课堂的生成 下一篇:浅谈实验室在理化生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