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化学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时间:2022-08-15 06:11:36

试论化学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摘 要: 本文界定了化学课堂教学开放性的内涵和特征,并就化学课堂教学必须具有开放性的原因、意义和策略进行了论述和例证,通过增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化学课堂教学 开放性 教学有效性

一样的教与多样的学之间的矛盾是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矛盾,如果教师的教学方式只能与少数学生的学习方式相适应,那么教学效率一般是低下的。怎样使教学方式能包容更多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情况各异的全体学生能更大程度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我认为提高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1.化学课堂教学开放性概述

1.1化学课堂教学开放性的内涵及其理论依据。

任何教学活动的设计、决策和实施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前提条件和基础之上的,我把这些前提条件和基础概括为一种三维模型(如图),其中的三维分别是:X―学生的学情(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基本学习能力、认知偏爱、心理特质、学习动机、思维特征、责任认知和家庭文化等);Y―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教学风格;Z―教学的时空条件(如社会发展的阶段、时代特征、教学的物质条件、学校文化、地域文化等)。某种特定的化学课堂教学行为和活动就是建立在这个三维模型的某一个点上的(即一定的X值、Y值和Z值),从学习是主动建构和生成的观点来看,这些条件的多样化和差异性必然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是一定程度开放的,无视这些千差万别的条件和基础,封闭的、单一的和僵化的教学行为是不利于有效教学的,因为教学的有效性是以全体学生学习的有效程度作为前提的。简而言之,因为差异,所以开放。

基于以上分析,我这样界定化学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基于学情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以及教学时空条件的变化,在开放的教学思想指导下,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对课堂教学进行开放性的教学设计、教学监控、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的一种教学状态。

1.2化学课堂教学开放性的两个重要特征。

我们可以通过对课堂教学进行观察,并结合学生的学习结果反馈来评判课堂教学是否具有合适的开放性――外显特征。外显特征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的组织和监控、教学问题的解决方式、课堂教学的应急机智、课堂教学的评价等方面的开放性程度。

我们还可以通过教学反思、教学对话、案例研究等方式来分析教师多大程度具有支持开放性教学的内在素质――内隐特征。内隐特征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思想、专业素养和能力结构等方面。

从内隐特征我们可以评估实现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可能性,从外显特征我们可以探索实现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实践之道,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2.增强化学课堂教学开放性的策略

2.1提高课堂教学目标的开放性,为“随机进入教学”创造可能性。

教学目标除了要具有科学性,还应该具有合理性,这里的合理性主要指包容性、可操作性和符合教育教学原理,包容性指对全体学生学习方式多样性的包容程度。

以《化学反应速率》(新课程苏教版化学必修②)为例,说明如下:

2.3做好学情研究,为提高教学设计及其计和实施的开放性提供依据。

学情的方方面面很多,我认为,和平时教学相关比较多的学情主要有四个方面:知识结构、基本学习能力、学习心理品质、人文环境。教师不妨通过文化考查、专项测试、问卷调查、活动记录、观察了解、成长调研、交谈和家访等方式对本班同学进行学情研究,然后进行归类和总结,写进每个学生的学情档案袋,为教学设计和实施提供依据。我把学情分为共四类18项。

2.3.1知识结构A:我把它粗分为基础结构和活化结构两部分。基础结构是通过知识的结构性自述和文化试卷中基础卷得分来综合考虑的,它主要反映学生知识结构自组织的完整程度;活化结构则通过小项目解决和文化试卷中的综合卷得分来综合考虑的,它主要反映学生知识结构自组织的良好程度,即从知识结构中提取信息来解决一般问题的准确度、灵敏性和重组变换的有效性。把评估结果用概括性文字描述写进该学生的学情档案袋,并评估为A依据以上学情,教师在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设计和实施、教学评价时,就容易做到有针对性和包容性,有利于最终实现教学的最大程度开放。因为差异,所以开放;因为差异,所以要研究学情。

2.4提高教学程序的交互性和课堂互动的开放性,包容更多的学生真正参与教学。

实施课堂教学时,怎样才能把教学的开放性落到实处呢?

2.4.1教师首先要实事求是。忌为完成“任务”而赶进度,忌怕被学生“出丑”,忌怕打乱预设的教学方案,忌怕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理解和答案,甚至是感觉“不合情理”的理解和答案,等等。不实事求是,不顾课堂的实际情况,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就无从谈起,学习结果肯定大打则扣。

2.4.2教学程序和课堂互动建议采用学习任务定向式的、学习环节协商式的、问题解决比对式的和学习结果讨论式的。以《化学反应速率》为例,结合前述的2.1与2.2内容,可以设计如下方式:

注:①整个课堂学习是沉浸在民主和协商的气氛之中的,这是落实开放性的必要条件。

②整个课堂学习是从意义学习开始的,最后通过对学习结果的意义反思,产生新的学习意义,突破了课堂的时空局限,把课堂学习引申到社会、生活和环境问题,实现认知和实践的对接,更大程度地体现课堂学习的开放性。比如,以洗衣粉为切入点,研究反应速率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改善环境质量方面有什么意义?

③教学组织方式可以多采用“大―小―个”的方式,大即全班,小即小组,个即个人,合理的“大―小―个”组合,有利于群体学习和个别学习的和谐交融。以《化学反应速率》(新课程苏教版化学必修②)为例,可以采用以下的分组,或者类似的分组(按照学情的四类18项进行分组):

2.5提高课堂教学评价和课堂教学反思的开放性,促进教学的发展。

课堂教学评价的开放性主要指,不宜把认知结果作为评价学生学习的唯一标准,不宜把教师作为唯一的评判者,对通过课堂学习引起的18项学情方面的积极变化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肯定,这样才能把课堂学习的开放性成果巩固下来,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课堂教学反思的开放性主要指,对课堂教学开放性的外显特征的反思和对内隐特征的反思,前者主要反思教学设计及其实施的科学性、合理性,学情研究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应用,整个学习过程是否体现了意义性、民主性,教师角色的定位是否准确,等等,后者主要指反思教师本人的教学思想、专业素养和能力结构,以便进一步提升,毕竟课堂教学的开放性需要教师强大的教育影响力作为支撑。

综上所述,当我们把教学效率定义在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之间和谐程度的基础之上时,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无疑会直接影响教学有效性,研究和实践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在化学解题过程中提高创造思维能力 下一篇: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