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什么人种,DNA没有发言权

时间:2022-08-15 03:18:09

你是什么人种,DNA没有发言权

高尔夫职业高手“老虎”伍兹,有四分之一中国血统、四分之一泰国血统、四分之一非洲血统、四分之一欧洲和印地安血统,请问他是什么人种?

世界各地“人种”定义不同

在种族大熔炉美国,任何大城市街道上的每个行人都是代表人类体表特征的样本:论肤色,从乳白到黑棕皆有;论发质,从细而直到粗而卷,一应俱全。我们往往用体表特征、地理起源与文化背景,将自己与他人划分为不同人种。

但是,在生物学上,“人种”的概念究竟站不站得住脚呢?根据体表特征,我们可以确定某个人的基因组一定带有蓝眼珠基因或卷发基因,除此之外体表特征还能透露更多信息吗?回答这个问题很困难,部分原因是人种从未严格定义过,世界各地通用的定义也不同,例如一个美国“黑人”在巴西也许被当作“白人”,在南非他则是“有色人种”,即非“黑”也非“白”。但是,区分人种有时确实管用,因为某些疾病的致病因子在不同人种出现的频率不同,发病几率确实与遗传有关,例如在美国,镰状红血球的病例主要在非洲裔、地中海裔族群中出现,而欧洲裔族群最常罹患囊肿性纤维化疾病。此外,根据研究,某些治疗心脏病的药物对非洲裔美国人疗效较低。不过,目前学术界对此仍有争议。从前,科学界存在敏感而又容易产生争议的人种问题一、DNA能够分辨出来自同一族源的人群吗?如果能,我们是否可以明确地将个人分类到特定族群?二、根据DNA构建的人种分类,是否与传统的人种分类结果吻合?三、更实际的问题是,以传统的人种定义或以DNA构建的人种分类,是否能透露每个族群的疾病模式,或他们对药物的反应?最近数年,科学家针对世界各地族群的遗传组成,收集了一些样本,目的是探索族裔与疾病模式的关联。学者对人种的遗传背景,已经归纳出几个通则,上述三个问题今天都能通过这些通则来回答一般而言,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可以”,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是“不吻合”,至于第三个问题,视个案而定有时答案是“可以”。

我们的DNA留下了鲜明的族群印记

如何分类人种,与检验的基因有关。简单地说,以肤色基因为标准的话,你或许属于某个人种,但是以另一个体表特征的基因为标准的话,你却属于另一个族群。许多研究证明,人类遗传的变异范围,90%出现在同一大洲的人群中,只有10%出现在各大洲居民之间。换言之,不同族群非常相似,各个族群成员之间的差异,比同一族群成员之间的差异只大那么一点而已。

为了找到人种的定义与遗传渊源之问的关联,科学家需要可靠的方法。在过去的10万年中,“形态上的现代人”已经从非洲迁徙到世界各地,人口也急剧增加。在整个过程中,我们的DNA留下了鲜明的族群印记,令遗传学家可依赖DNA(严格来讲是DNA碱基对序列)的微小变异(又叫多形性“polymorphism”床判定不同族群之间的亲近程度。这些多形特质,大部份不会出现在基因内,不会直接影响特定的生物特征。不过,少数多形特质的确会在基因内出现,这些变异会构成个人之间的DNA差异,导致某个族群容易遗传某种疾病。

由于人类基因组最近已破译完毕,科学家已辨认出数以百万计的用来区别人群遗传性的多形特质。多形特质在不同族群中的分布,反映了那些族群的历史以及物竞天择的效应。最理想的是,多形特质的某个形式只会出现在某个人群的全体成员身上,其他人群则完全没有。不同遗传机制的多形特质在世界各地出现的频率也不同,学者可以利用它们粗略地分类人群,Alu就是这种有用的多形特质。Alu是一段很短的DNA,有许多版本,一旦“就位”就不会移动,然后经由生殖细胞进入子代,一直遗传下去。因此,如果两个人的Alu不但DNA碱基序列相同,而且位置也一样,那么他们必然源自同一个族群。

肤色不能反映人类的DNA遗传

美国遗传学家罗森博格(Noah A.Rosenberg)与普瑞查德(Jonathan K.Pritchard),在非、亚、欧、美的52个族群合计1000多人的标本中,分析了大约375种多形特质,分辨出五个族群:非洲次撒哈拉人、欧洲人与西亚人(喜马拉雅山以西)、东亚人、新几内亚与美拉尼西亚原住民以及美洲原住民。他们的祖先主要因地理障碍(海洋、沙漠、高山)而无法通婚。

研究结果显示,分析遗传基因可以将起源于不同地理范围的人群区分开来,但是必须审慎。遗传分析最容易分辨的是地理上相距最远的人群,因为他们会将人群问的遗传差异放大到最大的程度。美国学者班夏德(Michael J.Bamshad)与研究伙伴曾用100个不同的Alu来分类印度南部的居民,发现这些印度人分别与欧洲人或亚洲人比较亲近,彼此反而“生疏”得多。换言之,由于古印度人与许多欧洲人与亚洲人混血,今天的印度人反而不能形成独特的本土人群。也就是说,祖先曾与不同族群混血的人群想确定“亲戚”关系,得动用几百个甚至几千个多形特质。

即使可以利用遗传信息将人群分类,但人种概念是否能反映族群间的遗传差异呢?有些例子显示答案是“可以”,但是更多例子告诉我们“不可以”。比如,肤色或面孔特征(受物竞天择影响的特质)是通用的人种判准,可是并不能真实反映族群的DNA遗传,案例:为了适应强烈的日晒,非洲次撒哈拉地区居民与澳洲原住民,皮肤色素也许相同,但是遗传组成极不相似。

三成美国“白人”肤色不纯

两个遗传组成相似的人群,也许会暴露在不同的物竞天择的压力下,大自然会将两个原本亲近的人群之间的某些差异放大,使他们的体表特征差异比DNA差异还要显著。肤色之类的特质受到地理--环境的强烈影响,不见得能反映多形特质的分布过程。因此,受生存环境影响的特质或多形特质,不适合当作预测人群亲疏关系的指针,以此构建的人种分类毫无现实基础。

全球化背景更使人种分类变得极为困难,一个典型例子是:大多数自认是非洲裔的美国黑人,其实其祖先从西非移居美洲的历史并不长,而西非人的多形特质与欧洲人、亚洲人、美洲原住民都不同,他们本来很容易认祖归宗。可是如今的非洲裔美国人与西非同胞的基因变异却不一致,这是因为过去几个世纪,非洲裔美国人与非洲以外的族群广泛婚配。

过去几年,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的希莱佛(Mark D.Shriver)与霍华德大学的基特尔斯(Rick A.Kitties)找到了一组多形特质,用来估算某个人的基因组中各大洲基因所占的比例。他们发现,非洲裔美国人的基因,平均有八成源自西非。此外,许多相信自己是纯正欧洲人的美国人,DNA测试却显示他们体内还流着其他族裔的血液。根据分析,有三成自认为是“白人”的美国人,基因组里源自白种祖先的基因不到九成,因此申报的祖系并不完全准确。

上一篇:韩国明星:新兴财阀大比拼 下一篇:罗杰·科恩伯格与父亲一起成就诺贝尔奖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