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南现代化示范区规划看区域协同创新和协调发展

时间:2022-08-15 03:01:01

从苏南现代化示范区规划看区域协同创新和协调发展

内容摘要:现代化的重心是经济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是现代产业体系和创新驱动。本文以国务院最新批复的苏南现代化示范区为依据,通过对苏南经济现代化的现状分析、创新驱动分析,提出在苏南五市推进区域协同创新,通过协同创新和协调发展推进苏南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最终促进苏南的经济现代化和全面现代化。

关键词:苏南 产业升级 协同创新 区域协调

问题的提出

2013年国务院批复的《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确立了苏南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自主创新先导区、现代产业集聚区、城乡发展一体化先行区、开放合作引领区、富裕文明宜居区”。“五区”目标中最重要的是创新驱动和现代产业体系,两者正是 “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规划中指出现代产业体系即“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产业体系。这意味着苏南五市应该着力在现有基础上,积极推动自主创新、组织协同创新,推动形成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机制;打破原有的行政区划,遏制同质化、低层次竞争,整合苏南五市的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优化布局,促进形成合理分工。

基于此,本文力求分析以下几个问题:什么是经济现代化?指标有哪些?苏南五市经济现代化水平怎样?苏南的创新驱动现状如何?如何进一步推动自主创新?如何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如何在苏南现有的产业结构和体系基础上,规避行政区经济竞争,实现协同创新和区域协同发展?

经济现代化及其指标

一般来说,经济现代化包括几个方面含义:第一,经济现代化意味着产出水平较高,通常指人均GDP达到现达经济体的水平;第二,应该具有现代经济的产业结构特征,例如,在三次产业划分的结构中,第三产业应该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主导优势;第三,应该具有现代产业体系,即包括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第四、知识和技术应该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突出的作用,具备了知识和技术引导经济发展的特征。长期以来,各地均探索建立明确的现代化量化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苏南五市经济现代化水平现状

江苏苏南地区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和镇江五市,地处长江三角洲核心区。2012年,苏南五市GDP达到33381亿元,人均GDP突破1.6万美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6倍。进出口贸易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占全国的1/8和1/5,城镇化率超过70%,所有县(市)都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其中昆山、江阴等7个县(市)更是位列全国十强县。

参照表1标准,本文抽取“人均GDP”、“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高新技术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作为代表性指标对苏南经济现代化水平进行说明,如表2所示。可以看到,以年均保持8%的增长率,苏南将于2022年达到现代化,较苏中、苏北要早8年、15年。同时,苏南五市中也呈现出区域发展水平的差异,其现代化发展亦将呈现不同状况。

根据2013上半年《江苏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报告》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分布在苏南及沿江地区,苏南五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5337.30亿元,占全省的61.39%,如表3所示,其中苏州市占了24.35%,而镇江只占6.99%;苏中三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776.24亿元,占全省的23.12%;苏北五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870.39亿元,占全省的15.49%。

用上述三个指标能大体了解苏南经济现代化水平及其在江苏省的位置,由于苏北的各项指标水平大体接近全国平均值,因此,也大体可以看出其在全国的位置。需要指出的是,经济现代化在产业结构上往往意味着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而第一产业就业比例低往往具有两个含义:第一,大量的就业人员从事工业和服务业;第二,由于种种原因农业实现了较高的生产效率。表4表明,从第一产业农业就业比例来看,苏南已经只有0.14%的人口从事农业,远低于苏中0.49%和苏北2.47%的比例。

苏南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现状

一般来说,经济的创新驱动是指经济增长的模式不再依靠要素的粗放投入,而是依靠新技术、新流程、新工艺、新产品和新产业的成长。在当前来说,各地的创新驱动需要现有制造业企业加强研发、自主创新,政府与科研机构、企业等科研主体协同推进实现如下几个目标的提升:一是专利和知识产权的产出率;二是专利和知识产权的产品转化率;三是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产出效率。因此,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高新技术产值占工业产值比重、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大体能反映一个地区创新驱动的状况。

如表5所示,苏南五市的专利申请量占全省61.1%,授权量占全省67.8%,高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占全省66.77%。但五市之间存在一定水平差异,苏州市的专利申请量占全省19%,授权量占全省26.23%。而省会南京这两个指标分别只占全省的7.41%和5.46%,苏州的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占全省的27.35%,而最低的镇江市的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只占全省的5.73%。

协同创新推动苏南五市产业升级的策略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如何理解“协同”?《新华汉语词典》对“协同”的解释是:各方互相配合或一方协助另一方做某件事。《辞海》对“协同”的解释是:一是指谐调一致,和合共同;二是指团结统一;三是指协助、会同;四是指互相配合。所谓协同,就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所谓协同创新,就是围绕创新的目标,多主体、多因素共同协助、相互补充、配合协作的创新行为。

苏南现代化示范区规划中“自主创新先导区、现代产业集聚区”两个目标,意味着在现有的基础上,苏南必须实现几个“经济改造”:一方面,在现有的产业集聚基础上推动集聚区的重组,从整个区域范围构造现代产业体系,即以现代生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产业体系;另一方面,要化解现有的行政区经济特征、化解地方竞争及其产生的问题,跨行政区盘活创新主体要素,形成协同创新的局面。

苏南的产业集聚形成基础有两个方面:一是发端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乡镇经济的集团化发展,二是发端于几乎与之同步的招商引资形成的各类工业园。截止到1999年底,苏南五市有2万多家乡镇企业,1993年,通过乡镇企业的“关停并转”,形成了240多个企业集团;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利用沿海开放到九十年代末利用上海浦东开发,苏南利用外资形成了外向型经济的基本特征,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80%以上,形成了48个省级以上的开发区。这两个基础形成了以下的苏南经济总体特征:一、乡镇经济主要是因为实现了上海的工业转移,从一开始就存在技术设备落后、人员来自于上海老国企的“星期天工程师”,乡镇经济大发展只是推动苏南进入工业化初级阶段,八九十年代的招商引资成就了苏南成为世界工厂产业链延伸的末端,使之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总体上形成了苏南的产业结构低度化。二、从企业集中度来看,截至2003年,在统计的28个行业中,企业集中度超过50%的只有两个,超过30%的只有12个,专业化的产业集中区欠缺,从地区集中度来看,许多地方出现了产业园,但是,多数“形聚而神散”,以纺织业为例,太仓、常熟、江阴和张家港四个中国纺织产业基地以及金坛、盛泽、湖塘等中国纺织产业特色镇,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聚,但是这些企业形成了“三来一补、两头在外”的发展机制,根本没有形成基于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群网络。

现代产业体系主要指生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成为主体,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有两种方式:一是演进式,二是规划招商式。从苏南的产业集聚来看,已经有一些产业园的龙头企业通过建立研发中心,加大研发投入走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之路,这是演化式的。但是更需要的是成功规划和政府引导投入。从目前来看,以各市为投资主体,苏南五市都有意识地增强政府、企业、银行三方协作增加科技投入的趋势,苏南五市的全社会R&D占GDP比重均超过了2.2%以上,见表6。

根据苏南五市近年来的政府工作报告,五市在既有的产业结构基础上各自提出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这表明苏南五市有了产业整体升级的战略布置,如表7所示。

但是,从表7中看出,在五市的支柱产业规划中同质化、竞争的因素比较明显,这与《苏南现代化示范区规划》中对各市定位有出入。在《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中,南京的定位是科技创新中心、文化创意中心、长江航运物流中心和重要的区域金融商务中心和国际软件名城。无锡定位是重要的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意设计基地和区域交通枢纽、商贸中心。常州定位是全国重要的智能制造装备、新材料产业基地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文化创意基地、智能装备制造名城。苏州定位是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创新创业宜居城市。镇江定位是全国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基地和区域物流基地、技术研发基地。想达到所指定的目标,必须在整个苏南五市范围内进行产业集聚区的重新布局的价值链整合。在此过程中,跨越行政区经济障碍,在五市之间进行实现协调发展和协同创新显得尤其重要。

美国硅谷成功的关键在于区域内的企业、大学、研究机构、行业协会等形成了扁平化和自治型的“联合创新网络”,使来自全球各地的创新创业者到此能够以较低的创新成本,获取较高的创新价值。苏南的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应该学习硅谷经验,形成区域内协同创新的局面。然而,对于苏南来说,若想实现区域发展统一的规划管理,必须首先化解地方政府的“蜂拥而上”恶性竞争导致的低效率配置。在苏南,因为长期的竞争导致了大量的重复建设、大量的低效率资源配置。细分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同质化是竞争的结果,直至目前为止,各市同质化的系数仍很高,具体如表8、表9所示。

因此,当务之急是要采取措施避免五市之间的恶性竞争,以苏南为整体形成合理的产业集聚分工布局,以经济性原则进行资源协调配置,用协同创新的思路推进整个区域的创新驱动和现代产业体系升级。具体建议为以下几个方面:由省里成立苏南协调发展委员会或将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化,协调各地的土地、工商、税务、产业规划等部门,避免行政区经济色彩的规划和发展,当前最主要的是要进行对苏南25个国家级开放区和35个省级开发区的合理重组,在本文看来,现有的布局是上级部门在行政区经济概念上在各市之间均衡的结果,各开发区之间缺乏功能分工与协调的成份,苏南开发区分布如表10所示。

以经济性原则推进跨区设园活动,即在五市之间推进具有同类产业特征的产业园联姻发展或者合并;盘活五市创新主体要素,推进五市范围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和立体式的人才流动机制。 五市之间至少在科研机制和高校的分布存在不均衡,南京拥有了众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应该鼓励高校科研进入苏南各企业,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科研,在人才流动方面既要形成在五市之间的通畅,也要鼓励在产学研之间的流动。苏南五市应该形成大区域概念意义上,产业集聚效应强、科技创新效率高、创新引导机制有效的局面,这样才能引导苏南实现现有产业体系现代化、经济发展模式现代化最终实现经济现代化和包括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等指标在内的全面现代化。

结论

本文以《苏南现代化示范区规划》为依据,以经济现代化是全面现代化的重心为立足点,通过对经济现代化的辨析、苏南经济现代化和创新驱动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一个基本观点,即苏南五市通过化解行政区的恶性竞争、用协同创新的思路实现现有的产业集聚布局才能推动苏南整体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最终实现经济现代化,这是苏南构建现代化示范区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2013

2.曹萍.中心城市边缘圈域经济发展分析[J].经济学家,2003(6)

3.陈云娟.城市劳动力工资指导价位比较―浙江省与长三角珠三角渤海区比较研究[J].浙江金融,2004(6)

4.洪银兴.地方政府行为和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J].经济学家,1997(1)

5.张文慧,赵明华.环渤海地区产业结构趋同性与地方专业化分析[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6.周毅,李京文.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演化及其启示[J].经济学家,2012(3)

7.周宝砚.区域协调发展与地方政府制度创新[J].长江论坛,2006(5)

8.王霞林,黄胜平.苏南经济发展模式的最新调查[J].江海学刊,2003(4)

9.邱保靖,万宁.我国长三角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分析与对策[J].中国证券期货,2012(12)

10.刘乃全,周维颖.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及产业分工问题研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5(2)

11.葛守昆,沈宏婷,陆岷峰.苏南产业结构转型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

12.易平.苏南地区产业结构现状初探[J].今日湖北(理论版),2007(4)

上一篇:服装企业营销竞争力模糊综合评价 下一篇:雷电防护中几个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