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方案对黑暗“脱敏”

时间:2022-08-15 02:19:05

另类方案对黑暗“脱敏”

说到教孩子不怕黑,很多家长的方案都是:亮着灯哄睡;不让孩子单独进黑屋子;不讲可怕的鬼故事;不看恐怖片……

对不起,如果孩子对黑暗“过敏”,哪怕用足了这些方案也只是治标不治本。让孩子不怕黑,必须寻求契合孩子心理的“脱敏方案”——教孩子深入黑暗,与黑暗和平共处。

滑稽搞笑的鬼故事

“从前有一个胆小的鬼,特别怕光,一见到光就往妈妈背后躲,火柴划出来的光就让它打颤,蜡烛那么大点的光就让它走路绊门槛,手电筒射出来的光就更不得了啦,会让它头晕目眩的……”这样的鬼故事,萌萌妈讲了一个系列。

她在故事里所编的“胆小鬼”就像一个滑稽搞笑的孩子:爱吃辣又受不了辣,一吃就变成一朵小火苗,要偷喝10罐以上的凉茶才能恢复原形;很淘气,出门喜欢戴一个反光帽子,去吓唬其他同样怕光的小鬼儿;一听到小朋友吃青瓜(萌萌最不爱吃青瓜)发出咔嚓声,就会让它满口掉牙,不得不在牙床上放上豆子浇上水,等15天牙齿才长出来。

妈妈讲得一本正经,把萌萌完全吸引住了。一开始,她还要求晚上出门带手电筒,因为“鬼会怕光”;后来索性连手电筒也不带了,说:“胆小鬼也挺可爱的,我一点儿也不怕它。”

解析:很多孩子怕黑,是觉得黑暗深处有鬼怪存在。一味强调“你总是胡思乱想,世界上根本没有鬼”是没用的,孩子在3~8岁之间的想象力爆棚,难免将风中晾着的雨衣视作鬼的袍子,将窗外的树影想象成鬼的脸。与其放任孩子胡乱想象,不如想办法将孩子对鬼怪和一切神秘事物的想象约束在一个适当的范围内,为他在故事中营造一个像伙伴一样的鬼,拥有小孩子的一切毛病和特点,这样渐渐地,孩子就会觉得它和自己挺像,和邻居豆豆也挺像,一点也不狰狞恐怖,甚至会在嘲笑完之后自己反省:“我有必要这么怕它吗?”

黑暗中的美味大餐

刚做好满桌的美味饭菜,突然停电了,家中又没有蜡烛,怎么办?其实,这是妈妈知道江江素有怕黑的毛病,特意制造了这次家中“拉闸停电”的局面,好让全家人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环境里,享用一顿黑暗中的晚餐。

这种新奇的进餐感觉,一下子冲淡了江江的紧张害怕,嗅着食物散发出美妙的香气,摸索着用筷子夹菜、用汤勺舀汤,最后,江江索性直接下手去拿煎饼,一不小心抹了妈妈一手油,惹得全家哈哈大笑。还没吃到一半,江江就发现自己的眼睛似乎越来越适应黑暗环境了,周遭的饭桌、菜盘、银亮的勺子,都慢慢浮现出它们的轮廓,江江再也不担心伸手舀汤时泼了一桌子啦!

解析:孩子什么时候最能克服怕黑情绪?身边有熟悉信任的家人的时候,比如这样一家人围桌吃饭的场景。孩子为什么怕黑,主要是因为看不清,不知道自己面前会出现什么、发生什么。在江江的例子中,妈妈很巧妙地给他做好了铺垫:漆黑中,面前不过就是一桌菜,而你要做的,就是和全家人一起吃掉这桌菜。在充满安全感的情境下实践下来,孩子就会发现,第一,视力是可以逐渐适应黑暗环境的;第二,就算视觉受限,听觉、触觉、嗅觉也会变得格外灵敏,仍旧可以活动自如。

寻觅夜行动物

讲到夜行动物,孩子最熟悉的莫过于室内常见的蟑螂、老鼠,其实走出家门,户外还有更多喜欢在夜间活动的小动物。它们是什么呢?带上强光手电筒,将孩子的裤脚和衣袖扎紧,带他出门寻觅夜行动物吧。

夏天的夜晚是小动物最活跃的时候:什么在水边“呱呱”叫?别怕,那是青蛙;什么在泥土里蠢蠢欲动?那是知了的幼虫正要钻出,它将爬上树干准备蜕皮;什么提着绿色的灯笼飞个不停?那是星夜里美丽的萤火虫;什么总往咱们手电的光柱上撞?那是扑火的飞蛾……若在乡间野外的夜晚,说不定还能在“黑暗舞台”上看到蚱蜢、金铃子、猫头鹰、蝙蝠,甚至还有鬃毛闪亮的獾子、放臭屁的黄鼠狼呢!

解析:对怕黑的孩子来说,重点是要了解他到底担心什么。孩子走在夜路上,一般会害怕怪异的声响、神秘移动的亮点、扑扇的黑影,爸爸妈妈可通过实地考察告诉孩子,那不过是青蛙在警告入侵者不要接近自己的领地,萤火虫在吸引异性,夜归的鸟儿们展开双翼……当孩子发现一切令他害怕的事物,只是万物生灵在各司其职地进行日常生活后,那种因未知而惧怕的胆战心惊会稀释很多。

告别那些靠威慑、屏蔽以对抗黑暗的教育方法吧,让我们用父母的陪伴和情感支持,给孩子带来充分的安全感,为他鼓起面对黑暗的勇气。也许经过以上这些“另类方案”的锻炼,孩子不仅会破除恐惧,更能从中收获知识与惊喜。

上一篇:花开母亲节 下一篇:坐车时我们玩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