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荒”危机下企业的机遇

时间:2022-08-15 02:13:50

“民工荒”危机下企业的机遇

摘要:劳动力输出大省凸显的“民工荒”现象,时劳动密集型的中小型企业造成了重大影响。针对这一现象,文章分析了其产生的五大原因,探寻在劳动力短缺时期企业的应对措施,阐述了“民工荒”的现实意义以及给企业带来的机遇。

关键词:民工荒 劳动力短缺 企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3-014-02

一直以来,中国都被认为是一个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国家,但这种局面在近年来被打破,劳动力市场逐渐从买方市场变为卖方市场,劳动力供不应求,劳动力出现了短缺,也就是所谓的“民工荒”。2004年沿海城市初现“民工荒”现象,随后这一问题愈演愈烈。到2006年时,“民工荒”已经席卷了整个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并渐渐蔓延到一些传统劳动力输出大省的内陆省份。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2009年5月份经济开始复苏,又引发了新一轮的“民工荒”。2010年春节过后,东部沿海地区企业的缺工形势已经达到空前严峻的地步。

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一项调查显示,目前东部沿海地区有70%的企业存在用工缺口。广州、深圳、佛山等珠三角城市缺工超过200万。而在内陆地区,安徽省劳动保障部门工作人员介绍,全省输出民工数一直维持在1000万人左右。但是新增劳动由却持续降低,劳动力供求总量增速明显放缓。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近年来不断向内陆地区转移,同时随着安徽经济快速发展,民工返乡就业和创业者不断增多。从安徽省的情况来看,劳务输出已经进入“分水岭”时期。随着省内用工的增长,很快全省劳动力将“封顶”,到时用工荒现象将更难解决。

一般认为沿海城市企业密集,闹“民工荒”可以理解,但像安徽、四川等这样的传统民工输出大省为何也出现“民工荒”?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当前我国区域经济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产业跨区域转移的趋势和要求进一步增强。“招工难”内移也跟产业跨区转移、农民工择近就业、返乡创业等因素有关。

一、“民工荒”出现的原因

当前我国沿海地区所发生的“民工荒”。集中表现在民营中小企业(包括外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一般分布在小城镇社区,从一开始就是建立在利用劳动力近乎无限供给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廉价劳动力成本的基础上,因而大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有专家指出,中国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正在枯竭,用工荒正成为内地普遍现象,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加速丧失优势。随着内地城市的逐步发展,缺工已不仅仅是珠三角、长三角的问题,而成为了全国现象。

1,工资待遇偏低,企业工作环境差。多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近似无限供给,远远大于用工需求,使得企业处于一个买方市场,不愿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水平。据调查,合肥市农民工在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平均月收入在500-600元左右,和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等制造业发达地区的劳动力价格相比偏低,其中一些企业的薪酬标准甚至停留在多年前的300-500元。

从工作环境上来看,农民工进城大多从事一些强度大、技术含量低、工作时间长的重体力劳动,而且工作环境恶劣,缺乏必要的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措施,甚至可能患上一身的职业病;从劳动力来源上看,农民工主要来自于中西部地区,大部分是拖家带口的,不仅要维持日常的生活,而且还要支付城市高额的教育、医疗和通信等费用,再加上少数一些企业随意克扣工人工资、延长劳动时间,劳动报酬得不到保障。

工资待遇太低,农民工的各项权益得不到保障,对于他们来说那仅有的一点工资在城市生活是举步维艰,在外打工还不如回家种地挣得多,企业再以以前的标准是招不到人的。

2,用工缺乏长效保障机制。一方面,企业招用农民工不缴纳社会保险和养老保险,农民工最终要回到农村土地;而生老病死。使他们没有安全保障机制;另一方面,进城务工农民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没有建立正常的劳务关系。大多数企业拒签或不签订劳动合同。因为没有一纸合同约束,农民工随时可能被解雇,尽管有一些工厂或雇主迫于法律和政策的压力。与职工签订了劳动合同。但根本不履行合同或合同的内容也只对企业本身有利当农民工权益受到侵害时也无法依法保护自己,法律维权同样难以实现,现在社会上出现的农民工“跳楼事件”也反映了这一点。进城务工人员的劳动权益缺乏有效保障,他们只能离开工厂另谋出路。

3,农民工群体的大规模的代际替换。目前的农民工主体正在向“80后”、“90后”过渡,跟父辈不同的是新生代农民工学历较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和职业的期望值都较高当他们对企业的待遇不满或企业侵犯了他们的合法权益时,他们就会毅然离开。“新民工”的生存状况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们追求发展的需求已经抬头,他们更注重寻找自我实现的新机会。这就给企业用工,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战。

4,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错位。中国经济持续高速稳健发展,产业升级步伐加快,而相对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对个人的技能和素质的要求也在提高,企业对高级技术、管理人才和一线工人等技能型民工的需求量大增。但劳动力市场上所谓“无限供给的劳动力”主要是指非技能型的工人因此“民工荒”是人才的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的错位产生的劳动力结构性的供不应求。

从现实来看,目前城市民工紧缺,是技术工、熟练工的紧缺,是企业用人素质提高、产业工人素质跟不上的反映。像搬运工、勤杂工等对技术要求不是很高的“力气活”,市场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少。因此,“民工荒”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一些低素质、低技能的农民工被产业升级、技术发展和素质提高的浪潮所淘汰,民工荒的实质是“技工荒”。

5,中央及各地政府惠农政策不断出现。国家接连出台中部崛起、西部开发等区域发展战略,各地对农民工的需求量都在增加,回乡创业也成为一部分农民工的选择。另外,农村税费逐步取消和种粮补贴等政策的实施,农产品价格的看涨,刺激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种地已不再有赔本的风险,还会有相当程度的收入。一部分想要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在比较外出务工与当地务农的成本与收益后,有可能选择留在家乡从事农业生产,不愿意再外出打工。

二、“民工荒”危机下企业的应对措施

“民工荒”绝非真正的劳动力要素稀缺,而是持续20多年的“民工潮”可能到了一个转折点,劳动力供求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这可能使原来一直由农民承担的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本转移到企业身上。因此针对这种“民工荒”现象,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

1,提高民工待遇。维护民工权益。中国是全球工人工资平均水平较低的国家,这种以“低成本优势”维持低端制造业的发展模式已

经落后。企业用工荒的出现打破了我国廉价劳动力优势可以永远持续的神话,农民工有了自主选择的更大空间。

农民工来到城市之后,这种城乡的差距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落差,在很多地方权益得不到保障,比如住宿、农民工子女入学等等,让他们对城市始终没有归属感。

因此就要给农民工在内的外来务工者和本地居民同等的待遇,如适当提高劳动报酬,留住熟练的技术工,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提供廉租房或普通租用房,落户口,取消对农民工子女入学的不平等待遇,统一医疗、卫生、退休等社会保障和保险政策等等,使他们愿意留在本地工作并成为本地公民。

2,重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建立长期人力储备供应。多数劳动密集型企业把人力资源管理仅当作简单的行政辅助,工作内容仍停滞在诸如档案管理、工资和福利等简单的事务性管理,不能制定出与企业战略相协调和匹配的人力资源规划。而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多数属于外来务工人员,人员总体素质相对偏低,人员流动性很大,因此更需要实行人力资源战略规划,重视和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需要做到的是:首先,企业招聘人员时,应根据岗位和职位特点,认真选取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人才,并将其安排在合适的岗位。其次,建立科学有效的培育机制,提高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力。管理者应该注重人力的长期规划,重视员工的培训和再培养,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制定匹配的培训计划。使员工在知识、技术上不断更新,使员工与企业同时发展,从而留住人才和吸引更多的外来人才。最后,在当前长期性的劳动力供应紧张的背景下,企业必须转变用工机制,不能“一次性用工”,要打破“临时”观念,与工人签订长期有效的用工合同,建立稳定的用工关系,建立长期用工机制,要以机制、制度留人。企业需要建立长期的人力供应储备,可以采用专业人力资源机构提供的极具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求长期稳固的人力资源战略实施,确保企业的竞争优势。这样解决了民工找工作难的同时,也解决了企业招工难。真可谓“双赢”。

3,慎重选择投资地。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多数处在经济较发达的珠三角洲或内陆大中城市,但现在由于国家支持和鼓励西部开发和农村建设,很多劳动力现在不愿意背井离乡去就业,他们直接选择在家乡就业,这就导致经济较发达的珠三角洲或内陆大中城市的劳动力供不应求,成本上升。因此,劳动密集型企业可采取“外迁”策略:第一种是向产业结构相对落后且劳动力富裕的国家或地区迁移,例如:向越南或者向中西部内陆省市转移;第二种是向我国西部或农村地区迁移。一方面,可以缓解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上升的压力:另一方面,可延长企业的产业生命周期。

4,建立合理长效的培训机制。从劳动力短缺的原因来看。“民工荒”本质是“技工荒”。这就需要企业为农民工提供必需的向技术产业工人转型的技术培训,进而提高农民工的技术水平和劳动素质。

政府部门应出台一些相关措施,投入一定的培训资金,建设相应的教育、培训网点学校作为外来员工培训基地,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培训服务,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企业对员工的培训要从分管理和技术两方面入手。对于管理层要偏重于管理技术和管理能力,而对于技术层要偏重于提高操作技术为主。政府、企业应共同合作,建立合理有效的培训投入机制,为农民工创业和持续就业创造前提条件。

三、“民工荒”危机下给企业带来的机遇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要经历一个二元经济发展的过程。按照发展的规律,这个过程将一直持续到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变为短缺,增长方式实现一个质的飞跃,进入现代经济增长阶段,“用工荒”现象给我们的企业发展发出了一个信号,提醒对劳动力资源掠夺性的开发必然导致资源的枯竭,用劳动力的低成本来维持产业竞争力的生产模式,已经很难再继续下去了,企业只有改变要素投入,才有可能继续生存发展。劳动力短缺的趋势也会导致劳动力价格上升,将促使企业进行产业升级,而经营不善、不能适应新形势的企业则将会被淘汰出局。

1,“民工荒”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在金融危机倒闭作用下,劳动密集型企业聚集的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失去比较优势和竞争力,产业升级势在必然,因而产业向外转移的速度将加快。

一般而言,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属于阶段性的产物,因为对劳动力等成本的敏感,必然要在一定时期后再次转移。同时,内地老龄化趋势日渐明显,青壮年劳动力数量将日趋下降。劳动力市场已逐步进入卖方市场。企业需要把目标转向产业升级、技术进步,来提高附加值,进而提高工人薪酬待遇,留住员工。

新一轮“民工荒”现象的蔓延,不仅反映了农民工的结构和需求发生了变化,而且说明中国经济迫切需要提升产业结构,在倒闭产业升级同时,也要适应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要让农民工实现“体面劳动”,就要逐步提高劳动者素质,着力推进劳动力群体的升级。

2,加速产业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据了解,现在大部分的劳动力短缺出现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这种产业多出现在纺织、服务、食品、日用百货等行业。这些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比较低,能够走向世界的唯一优势就是价格低廉。另一方面,这些产业进入壁垒较低,市场基本处于饱和。竞争异常激烈,为了占取一定市场。企业只有压低价格,使本来就不高的价格更低,导致了这些产业利润率相当低,甚至在2%-3%之间浮动。

由于这些劳动密集型行业受多种力量的制约,以往的那种仅仅依靠人工低成本的发展模式和“人海战术”已经走到尽头。走出这种困境的根本出路就是要企业转变增长方式。努力提高本身的技术水平,积极主动地向技术、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的行业转移,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企业的新飞跃。因此,“民工荒”有利于用工企业逐步放弃低劳动成本优势的发展模式,推进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加强员工培训,助推增长方式的转变。

也许在短期内,“民工荒”会削弱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从较长期来看,“民工荒”有利于产业结构的技术创新,提高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维护“民工权益”,让民工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让所有的劳动者从社会发展中受益,切实推行“以人为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加速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从这个角度来说,“民工荒”可以认为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积极的因素。

可以说“招工难”是企业转型升级和市场“无形之手”调节的结果,是市场调整配置人力资源的正常反应,是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转型过程中的常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只要紧紧把握“招工难”带来的倒闭压力和特型契机,加快建立产业调整升级与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互促共进的机制,企业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占取一席之地,朝着健康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

参考文献:

1蔡防“民工荒”现象:成因及政策涵义分析人口与就业,2010

2粱小民,西方经济学教程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3陈承明,徐雪萌正确认识和解决民工荒问题农村经济,2005

4车自力,何伟民工荒形成的深层次原因解析安徽农业科学,2006

5姚上海“刘易斯拐点突现”:我国劳动力资源面临重大转型卟江南大学学报,2009

6陈巍,中国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因素分析生产力研究,2010

7陈颐,人口转变视角下的就业与经济发展问题分析――对“刘易斯拐点”的反思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

8李培林,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唐永玲,扬州大学商学院09届企业管理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江苏扬州225009)

上一篇:项目成本的预测\分解与控制 下一篇:论罗马法的所有权理论及其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