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区与城市发展关系研究

时间:2022-08-15 11:27:55

住区与城市发展关系研究

摘要:通过对住区发展的历史演变分析,结合城市发展理论溯源,探寻其文化和社会背景,简单阐述了对住区与城市发展关系的认识。

关键词:住区、城市发展、关系研究

Abstract: The essay has analysed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residential district。 With the beginning of the urban development theory, we have explorated the city’s cultural and social background to elaborate the relations between residential district and urban development。Keywords: Residential District; Urban Development; Rel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关于住区

1.1住区的历史演变

早在规划学者形成住区这一概念之前,住区这种人类社会居住生活的重要现象就已存在。人类最早从事农业,也总是合群而居。随着农业的发展,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需要定居于某个地区,于是出现了村庄这样一种住区。从这个意义上说,住区是农业发展的产物。

工业革命以后,人类住区进入了都市化的过程,不但城市住区的数量日益增多,而且城市住区的经济基础与结构功能都不同于以往的农村住区;其规模也日益扩大,出现了许多大城市、大住区。

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使得住区本身的地方性差异逐渐减少,随着大众传播技术的普及、义务教育的推行,以及居住人口的流动性增加,各住区之间在价值观念、生活规范、行为模式上的差异程度已经显著降低。一个住区居民与其他住区居民之间,相似之处多于不同之处。

长期以来,住区居民一般都是在本住区附近就业谋生。随着社会进步,这种情况也发生了变化,现代住区的许多居民每天都会到离住区较远的地方去上班。因此,居住者之间除了具有本地居民的共同利益以外,还分别具有各自从住区以外谋取生计的种种不同利益。这种情况就从社会纽带和社会交往上削弱了住区服务的确定性,也为住区规划设计乃至城市发展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

综上所述,住区可以概括为以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为基础,形成一定的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在情感上和心理上有地方观念的社会单元,它涵盖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经济—自然三个子系统相互结合的复合系统,是以居住为核心功能,并引发娱乐、经营、交往、发展等多方面功能的社会趋于共同体。

1.2如何作好住区规划

早期的住区规划基于解决居住功能的理念,内部关联性差、缺乏整体有机协调。而人类社会在动态发展,这些老旧住区配套服务设施水平低、交通设施数量少、绿化不足等等问题逐步凸显,对人民生活造成了很多不便。随着社会发展,规划理念也在不断创新。“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正是新时期规划工作的经验总结。对于住区规划来说,公众参与是住区规划科学与否的重要一方面。这种积极参与、自下而上向政府反映居住意愿,虽然不一定都是合理意见,不能全部采纳,却动态地触及到住区规划的核心本质——以人为本,效果显而易见。因此,只有认真调研、广泛座谈才能真正了解住区居民实际需求,进而作出科学合理的住区规划,达到改善住区空间环境、提升住区人文品位的规划目的。

2住区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通过对住区发展理论与实践的认识,可以总结出住区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由自然环境、人工建筑环境和人文环境组成的有机地域综合体,它代表了人的一种有组织活动过程,包括居住、工作、教育、卫生、文化、社交等内容。城市住区是一个城市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其发展和建设体现城市人的需求在不断提高。

从远古到今天,人类住区均要求具有安全性、舒适性、方便性、便捷性、环境美等。所不同的只是在不同时代、不同阶段,对安全、舒适、方便、交通便捷和环境优美有不同的标准。比如安全性,远古时代的住区,要求不受猛兽、洪水的侵害,而今天则要求儿童上学的交通安全、住宅的私密性和防火、防震的安全等。又比如交通便捷性,在古代多数是要求住宅出入方便,道路通畅便捷,而现在是要求近公交站点,靠近地铁或轻轨的出入口,上、下班距离近。

由历史的经验和当代的城市生活可知,要使城市具有活力并得以持续发展,城市住区建设已不仅限于建筑几座新楼或追求某种风格,而更需要把握住整个公众生活区域的结构布局,特别是使城市住区有一个完善的总体面貌;城市住区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已不仅限于这一功能地域及其物质设施所占有的空间比重,而更体现在其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定居基地,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作用下,能否展现出居住、人文、生态等方面的综合特性,能否实现住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规模的相互协调。

城市住区不断刺激城市生产结构的发展,城市住区的发展关系到城市整体的发展。城市住区是城市构成中的重要组成系统之一。城市发展为城市各系统提供相应指引。住区形式与功能在不断改变,而城市城镇化也快速推进,必然产生大量人流,而城市发展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解决社会问题。所以说住区与城市发展可以说是相辅相成,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3 对今后住区发展的几点认识

住区在发展,居民的要求也是水涨船高,除了注重户型、面积、绿化、配套、物业外,选择的落脚点是一个理想的生活家园,即由住区发展最初选择物质环境到更重视精神家园。新时期对住区进行开发时,需要关注以下几方面。

3.1住区发展可持续化

主要包含经济、环境、社会三方面问题,经济方面,如果一个住区没有有效的经济构成,就不可能持续健康地长期发展;环境方面,包括不破坏环境或滥用其有限资源,减少污染,实施全面的生态系统管理;社会方面,可持续住区应努力解决安全、公平、文化等问题。

3.2住区发展整体化

现代城市规划要求运用融贯各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来整体解决城市问题。住区发展同样也需要统筹与协调,希腊建筑师迪亚斯研究人类聚居问题时提出:“从不同角度,用系统方法加以考虑,即以经济师、社会学家、政治家、行政人员、技术专家和文化艺术家的眼光来看待人类聚居的全部知识,以克服过去研究的支离破碎现象与混乱局面”。迪亚斯的整体规划概念和现代城市规划的总趋势是一致的,住区规划的学科综合性越来越强,信息量越来越大,拘泥于单一学科、单一手段的规划手法将不适应时代需要。具体而言,住区发展整体化要求住区发展与城市发展相互协调,如空间秩序的组织、居民、建筑与环境关系的处理、空间肌理与历史进程研究等方面。

3.3住区功能复合化

我国大城市的住区有向郊区蔓延的趋势,但是居民工作没有随之外迁,造成中心城区压力无法缓解。一个占地数千亩、居住数万人的住区,就是一个事实上的“小城镇”,将其建设成为单一居住模式的“卧城”,只能“安居”不能“乐业”,会给城市整体发展留下诸多后遗症。在当今信息社会,许多行业已不必每天集中办公,例如证券、金融、管理、设计等,这些行业职员素质较高,经济实力强,多数向往郊区生活,完全可以外迁这种类型的企业事业单位。现代住区在规划时,可以适当考虑居住、行政办公、商业金融等功能的兼容、交叉、重叠,创造多异性、随意性空间。住区功能复合化不仅降低整个城市的运转成本,也会减小住区的管理难度。

3.4住区结构网络化

传统的以邻里单位为原型的住区建设模式注重功能分区、空间结构等物质层面内容,对居民人际交往等精神层面内容重视不够。其结果多是无法与居民生活的多元性和多样性所具有的网络化结构特征相适应,进而泯灭了物质形态与社会网络、人文关系的对应。在时代进步的今天,一些住区居民享受物质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也在感慨精神生活的贫瘠,居民对住区普遍缺乏认同,人际关系冷漠。

因此,住区开发时,应该认识到任何住区从空间分布上看都是人的集合,其次它也是人们交往的空间。居民个体的差异以及住区内各群体的差异决定了住区成员承担社会角色的多样性及住区内外交际网络的多元化。

3.5住区规模最优化

住区规模盲目求大、求全,追求规模经济,其结果往往不经济。我国城市住区的用地规模通常是根据城市规划中城市路网结构划定,城市路网的间距一般为400米左右,也就限定了住区用地单元规模一般为十几公顷。更为科学的划定住区方法应该依据人的尺度而不是汽车交通的尺度,依据人控制环境的范围和认知能力作为限定住区规模的依据是必要的。目前我国新开发住区大部分规模明显便大,合理的住区规模应小于5万平方米。

3.6住区配套合理化

在住区开发形成过程中,公益性配套设施例如文化、教育、卫生等等设施一般由政府供给与建设,以使得社会效益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经营性配套设施例如商业、金融业设施一般交给市场进行运作。在一些住区建设中,有的主动提供了住户专车、学校、社会治安等公益。在住区发展初级阶段,配套设施普遍缺乏,一些可以交给市场自由配置的设施也一直由政府负担,造成配套设施既不够又配套不灵活的局面;而在目前阶段,配套设施有超出合理数量的趋势,一般导致两种结果,一是个别公益性设施演变成市场运作的赢利性设施,损害住区居民利益;二是开发企业不堪履行当初承诺所带来的长久成本而食言,对住区后续开发造成不良影响。因此,逐步理清公益性设施与经营性设施的界限,确定合理的配套设施有利于政府、企业等各方成本、利益的确定,更有利于住区居民公共利益的保障。

3.7住区空间邻里化

我国目前一些住区虽然环境做得很精致,但是人气不旺,这种邻里交往的缺失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应该从环境行为学方面加以研究改善,不让环境成为摆设。因此住区空间邻里化提出:一是住区有明确的领域范围和边界标识,这是实现住区群体间有效交往并产生认同的首要条件;二是住区人口规模要适当,人口过多会超出人们的有效认知范围,使人们无法进行深入的相互了解,形成熟知范围;三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性的见面会促进邻里间交往,增进住区居民友谊,进行住宅设计时考虑各户入室路线适当重合交叉、私有领域和公共领域相互渗透更有利于居民交往活动的实现。

3.8住区经营开放化

住区不是一个封闭系统,而是一个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开放的自组织结构,进行住区规划设计时应注重建设与更新两方面:一是住区规划是滚动调校的过程,一两次的阶段规划设计工作无法长期指导住区建设,应分析住区建设的多层面要素,合理引导住区开发;二是当住区内部或外部建设要素产生新的变化和影响时,住区有自身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有效机制,保持动态稳定性。

4结语

从城市发展角度看,住区发展并不是规模越大越好,有的城市住区人口甚至超过10万以上,相当与中小城镇规模。由此会带来交通设施不足、公益性设施短缺、经营性设施重复、户籍管理复杂等一系列后续问题,并引发更多的社会问题。因此,住区开发应该与城市发展相互协调,从规模开发走向综合开发。综合开发是包括多个住宅组团、商业配套体系、交通网络系统、景观绿化系统、其他配套系统等多个子系统的综合规划与实施,涉及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商业运作、教育配套、物业开发、园林市政等多个领域。可以说,住区综合开发是城市化和人类居住模式不断演进的结果,是一种以满足住宅精品化、生活需求多样化、项目开发集约化要求的住区开发模式。住区综合开发追求居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注重城市资源的高效率利用和人类居住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符合城市发展的长远要求。

上一篇:轻钢结构在工业厂房设计中的应用 下一篇:浅谈有线通信在机场通信建设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