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民间文化紫姑神的初探

时间:2022-08-15 08:42:01

对民间文化紫姑神的初探

摘要:本文较为系统地论述了紫姑神作为女性厕神的来源及其功能和地位。在古代农业社会里,这位女性厕神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最重要也最实用的功能为占卜,尤其是“卜蚕桑”;而由于紫姑神的出身,其对于士大夫而言,却更多的是一种娱乐和戏谑,完全没有作为神的尊严。

关键词:紫姑;厕神;占卜;戏谈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080611070

紫姑神是在我国流传最广的厕神,时至今日很多地方仍有在正月十五迎紫姑的习俗。本文于此,就紫姑“厕神”身份的来源和其作为女性神在人间的地位等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紫姑的“厕神”身份

关于紫姑神,现存文献记载最早出现在南朝宋刘敬叔的志怪小说《异苑》中:

世有紫姑神,古来相传,云是人家妾,为大妇所嫉,每以秽事相次役。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故世人以其日作其形,夜于厕间或猪栏边迎之,祝曰:子胥不在,是其婿名也。曹姑亦归,曹即其大妇也。小姑可出,戏投者觉重,便是神来。奠设酒果,亦觉貌辉辉有色,即跳躞不住,能占众事,卜未来,蚕桑。又善射钩,好则大舞,恶便仰眠。平昌孟氏恒不信,躬试往投,便自跃茅屋而去,永失所在也。

《异苑》之后,南朝宋东阳无疑《齐谐记》;梁宗懔《荆楚岁时记》、隋杜台卿《玉烛宝典》等,均于正月十五条下引《异苑》文。 文字记载总是滞后于口头传说和具体民间信仰的,从《异苑》记载的资料来看,在南北朝之前,紫姑信仰就已经比较流行:它不仅见诸于文献记载,而且有了大概的故事情节,明确的祝语和具体的祭祀仪式。但这时紫姑并不具有“厕神”的身份。因为同样在《异苑》卷五中有这样的记载:

陶侃曾如厕,见数十人悉持大印,有一人朱衣、平上帻,自称后帝,云以君长者,故来相报。三载勿言,富贵至极。侃便起,旋失所在,有大印作公字当其秽处。《杂五行书》曰:厕神曰后帝。

在紫姑和“厕神”后帝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共同点:即能够预知未来。后帝预言了陶侃“三载勿言,富贵至极”;而与紫姑信仰相伴而行的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占卜术――扶乩,又称扶鸾、降卜、扛箕、扶箕、箕占、筛占等。中国的民间信仰是非常具有功利性的,紫姑与后帝相比,具有更加明确的占卜功能,这就为紫姑取代后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且紫姑神作为女性神,原型是一个被蹂躏的柔弱女子。其故事情节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关于社会底层妾婢悲惨遭遇的故事,在中国几千年文化中可谓是“源远流长”,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同情和共鸣。远古神话中神产生的滥觞阶段,其形象的共同特点为:简约、无定形,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丰满。紫姑和后帝两故事的梗概相较,前者有更多的发挥余地,更容易成为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能打动人们心灵的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传说,而鲜活生动的传说可以积极推动信仰的流传。

加之紫姑的祭祀地点恰好位于厕所或猪栏边,这也就为紫姑逐渐取代后帝成为厕神提供了空间的可能性。在宋东阳无疑的《齐谐记》中,除了引录《异苑》所记紫姑事外,又引录《洞览》所载:“洞览云:帝喾女将死,云生平好乐,至正月半可以见迎,又其事也”;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中,除了引录《异苑》、《洞览》之外,还引录了《杂五行书》所记:“厕神名后帝”(后帝即帝喾女) 。二书皆同时引录紫姑和后帝之事,似乎将二者合二为一。《荆楚岁时记》仅作疑是之辞曰:“将后帝之灵,凭紫姑而言乎”而在《玉烛宝典》中则作了肯定之语:“将后帝之灵,凭紫姑见女言也”

最终紫姑取代后帝成为了“厕神”,到唐代时紫姑就以厕神的身份出现在文献资料中,唐《显异录》(著者不详):

唐紫姑神,莱阳人也。姓何氏,名媚,字器卿(他书皆作丽卿) ,自幼读书辨利。垂拱四年(685) ,寿阳刺史李景纳为妾,妻杀之于厕,天帝怜悯之,命为厕神。故世人作其形,夜于厕间迎祀,以占众事。 唐代的紫姑神,不仅有了明确的姓名、夫家和年代,而且为了附会其“厕神”的身份,还由《异苑》中的“感激而死”变成了被“阴杀于厕中”。

自唐以后,紫姑神“厕神”的身份就基本确立了。然而紫姑的原型为一个受辱忧愤而死的小妾,在人们想像中无论如何也应是一个清秀娇弱的女子,如何与污秽之地――厕所搭上了关系?人们称其为“厕神”,或许与祭拜紫姑的最初地点位于厕边或猪栏边这样的污秽之地有关。不管怎样,古时人们把一个年轻娇弱的女子尊为“厕神”,始终让人觉得有些费解。

在《“迎紫姑”风俗兴衰原因初探》中,作者认为:紫姑信仰的流行与其“厕神”的身份和人们认识到大粪作为肥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休戚相关。

然而紫姑神在尚未成为“厕神”之前,就已经具有了与农业密切相关的“占蚕桑”的功能,而且在其成为“厕神”之后,紫姑信仰流传过程中后增的许多其他功能(如:男女情事的卜问和请紫姑作诗写词等等)与其“厕神”的身份几乎没有关系,“厕神”对于紫姑而言不过是个虚衔,其流行也与“大粪作为肥料的重要性”没有很大的关系。

二、紫姑的社会地位

紫姑神信仰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与其本身所具有的占卜特息相关。在《异苑》中,紫姑神的占卜范围为:“能占众事,卜未来,蚕桑”;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云:“其夕(正月十五)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 。”由两条资料综合可知,当时紫姑神占卜的主要内容为农事和将来的吉凶祸福。然而随着紫姑信仰的发展,紫姑神除了其本来的占卜吉凶之外,还被附加了很多其他功能,如男女情事的卜问: “怅望归期, 应是紫姑频卜,暗想双眉对蹙。”请紫姑作诗写词和请紫姑者,命橹为题等等。

某种风俗的传承过程同时也是再创造的过程,不同时代的不同阶级和阶层会根据各自的观念、经验、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等对已经约定俗成的信仰仪式进行改变,增添新的内容,同时也删除一些旧的质素,使其更贴近当时人们的生活,充满活力能代代相传。而信仰、风俗的变化会直接反映在关于这种风俗的神话传说之中。唐宋以后,在文献记载中,紫姑占卜农桑的功能很少被提及,绝大部分皆为迎请紫姑写诗作词的文字资料。可见在当时,社会上迎请紫姑进行娱乐性地写诗作词的活动非常流行,而这些在紫姑神的传说故事中有直接的反映。

在《异苑》、《齐谐记》和《荆楚岁时记》中,紫姑只是一个模糊的妾婢形象;唐代的《显异录》中,就有了“自幼读书辨利”的说法;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中:紫姑“大率多能文章歌诗,有极工者,予屡见之。多自称蓬莱谪仙。医卜无所不能,棋与国手为敌。”

苏轼的《紫姑神记》中,紫姑“自幼知读书属文,为伶人妇……公少留而为赋诗,且舞以公。诗数十篇,敏捷立成,皆有妙思,杂以嘲笑。问神仙鬼佛变化之理,其答皆出于人意外……”清代俞樾的《茶香室续钞》卷十九引《东坡集・三姑》中:仆尝问三姑,是神耶仙耶。三姑曰,曼卿之徒也。欲求其事为作传。三姑曰:妾本寿阳人,姓何名媚,字丽卿,父为廛民,教妾曰:汝生而有异,他日必贵于人。遂送妾于州人李志处修学,不月余,博通九经。父卒,母遂嫁妾与一伶人,亦不旬日,洞晓五音。时刺史诬执良人,置之囹圄,遂强娶妾为侍妾。不岁余,夫人侧目,遂令左右擒妾,投于厕中。

在男尊女卑的社会背景之下,一个主要受女性祭拜的神,在人间的地位是可想而知的。在《梦溪笔谈》卷二十一中有这样的记载“旧俗,正月望夜迎厕神,谓之紫姑。亦不必正月,常时皆可召。予少时见小儿辈等闲则召之以为嬉笑。亲戚间曾有召之而不肯去者,两见有此,自后遂不敢召。”“等闲则召之以为嬉笑”,在紫姑神身上我们根本看不到,对神不敬会有任何惩罚。

其次作为神,在很多时候,人们迎紫姑的目的不是为了祭拜,而是为了娱乐。而且在人们的文献记载中,紫姑几乎没有作为神的神圣性和庄严感,《紫姑神记》中,紫姑曰:“公少留而为赋诗,且舞以娱公”;《茶香室续钞》卷十九引《东坡集・三姑》中,紫姑自称自己为“曼卿之徒”。在这里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不是人对神的敬畏和祈求而是神主动自愿地来娱乐人。

这与紫姑的原型有很大的关系,她生前是受人欺压的弱者,即使被神化之后拥有了占卜的特性,其本身的地位并没有很大的提高,人们对紫姑的同情远超过尊崇。旧俗在迎请紫姑时,咒曰:“子胥不在,曹姑亦归,小姑可出”,何以在紫姑被神化之后,还要惧怕两个凡人? 可见在人们心目中,不管她是人还是神,她都永远是一个处于弱势、值得人们同情的妾婢。紫姑生前,作为妾婢任人驱使根本得不到人们的尊重,而妾婢的身份又导致她在被神化之后,几乎不具备神的神圣和不可侵犯性,人们可以为了嬉笑而随心所欲地召唤,不会遭到任何惩戒!

紫姑作为一位民间神祗,无论是在下层民众还是文人士大夫当中,都颇受欢迎。只不过,前者更倾向于紫姑“占卜农桑并众事”的实用,而对文人士大夫而言,扶乩降紫姑则更多是生活中的一件趣事,他们心目中的紫姑,雅趣多于信仰,嬉戏多于虔诚。总之,作为女性神,紫姑与其它神相比,更多地充满了娱乐性和戏谑性。

参考文献:

1.《荆楚岁时记》.梁宗懔. 引自《笔记小说大观》. 一卷,四编,第二册.

2.王乐全,赵龙. “迎紫姑”风俗兴衰原因初探[J]. 绥化学院学报. 2006,(08).

上一篇:旅游目的地营销策略在旅游景区中的运用 下一篇:浅析新旧媒体的竞争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