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半结构式访谈法构建中医辨证规范理论框架的研究

时间:2022-08-15 08:13:09

运用半结构式访谈法构建中医辨证规范理论框架的研究

摘 要:目的:构建中医辨证规范的理论框架。方法: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收集定性资料,运用扎根理论分析。结果:本研究构建出的中医辨证规范理论框架由辨证规范的分类、辨证规范的概念、辨证规范的内容以及辨证规范的研究方法四部分组成。结论:应用半结构式访谈法构建中医辨证规范的理论框架,可为中医规范辨证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架构。

关键词:辨证规范;理论框架;访谈法;定性研究;扎根理论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1)04-0738-06

Abstract:Objective:to build the oretical framework of dialectical normalization of TCM.Methods:to adopt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to collect qualitative data,and data were analyzed by grounded theory.Results: the oretical framework of dialectical normalization of TCM was structured initially,and it contains assortment,concept,content and research method of dialectical normalization.Conclusion:application of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on the oretical framework of dialectical normalization of TCM will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architecture for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Dialectical normalization;conceptual framework;interview law;qualitative research;grounded theory

目前,辨证规范的研究存在紧随政策、研究时期性强,缺乏整体规划,没有系统性、整体性、连续性等突出问题。故勾勒辨证过程的全景图,明确辨证规范研究需要完成的任务、步骤、节奏势在必行。高夫曼曾说,框架是人们将社会真实转换为主观思想的重要凭据,也是人们或组织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故辨证规范理论框架的构建能为辨证规范研究提供组织结构、层次、逻辑关系等。本文运用半结构式访谈法,旨在质性研究过程中,探索符合现阶段中医辨证规范的理论框架,为中医规范辨证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架构,指导辨证规范研究全面、有序进行。

1 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分为预备研究阶段和正式研究阶段。预备研究阶段用以测试访谈提纲的适用性以及发掘在访谈过程中可能增加的新问题,在对预备访谈稿的整理和分析过程中可以不断摸索与熟练编码过程,为正式访谈做准备。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包括预备访谈研究对象和正式访谈研究对象,以正式访谈研究对象为主。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sup】[1]【/sup】结合滚雪球抽样法,选取预备访谈者3位,正式访谈者6位,对其进行半结构式访谈【sup】[2]【/sup】。入选条件: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从事临床、科研、教学数十余年,对证的研究方面有杰出贡献者。每一个被访谈者的个人背景资料以及访谈实际录音稿有实物存档。

1.2 研究方法

1.2.1 资料的收集 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收集资料。选取被访谈者空闲且精力充沛的时间进行访谈,访谈地点安静无打扰。访谈内容围绕访谈提纲,对提问顺序、方式、题目根据情况灵活调整,谈话时注意与被访者建立熟悉、信任的关系,耐心倾听,不予引导和暗示,并注意对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追问,以深刻理解被访者的观点。注意观察被访者细微表情变化及肢体语言,访谈全过程做好录音和实地笔记,每次访谈时间为45-60min。被访谈人数满足信息饱和性原则【sup】[3]【/sup】。

1.2.2 资料的处理 获得录音资料后,研究者在24 h内将其转录成逐字稿。仔细阅读逐字稿,对资料全面了解后进行分析。

1.2.3 资料的登陆 运用扎根理论【sup】[1]【/sup】的三级编码过程来完成资料的登录。一级编码即开放式登录,是将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初步的分析整理,赋予各种类属【sup】[4]【/sup】。研究者应逐行阅读资料,避免码号的丢失,尽量使用本土概念【sup】[5]【/sup】作为码号,以免曲解被访者原意。二级编码即关联式登录,主要任务是发现和建立概念类属之间的各种联系,以探讨资料中各部分之间的有机关联【sup】[4]【/sup】。研究者不断地运用比较的方法,将相近的码号归于同一概念类属,从而对开放式登录得到的码号进行浓缩。三级编码即核心类属的形成,是在所有已发现的概念类属中经过系统的分析以后,选择一个“核心类属”,最后将所有概念类属不断地集中到那些与核心类属有关的码号上【sup】[4]【/sup】。

1.2.4 资料的分析 运用扎根理论对6名专家提出的核心类属进行静态个案分析。基于个案分析,运用关联比较法,进行动态跨个案分析,对相同类属的观点进行归纳与总结,并经过反复的扩展、整理、浓缩的过程,最后形成涵盖所有重要访谈信息的中医辨证规范的理论框架。

1.3 技术路线

本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理论掌握阶段,如文献检索和定性研究方法的学习以及课题研究背景的熟悉;第二阶段是研究的具体操作【sup】[6]【/sup】阶段。研究过程包括预备研究和正式研究两部分。见图1。

1.4 访谈设计

1.4.1 访谈前研究小组的成立 研究者首先理解课题相关文件并与课题负责人进行讨论,其次需阅读定性研究文献,掌握定性访谈的相关知识。研究者要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要掌握被访谈者的知识背景。经过上述阶段,小组成员完成预备访谈的演练、访谈提纲的拟定、预备访谈资料的整理分析等。

1.4.2 确定访谈流程 访谈前,研究小组制定了访谈流程。流程图见图2。

1.4.3 制定访谈提纲 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阅读大量辨证规范相关文献,通过小组会议拟定访谈提纲。预备访谈提纲主要包括辨证规范的定义、辨证规范的内容、辨证规范的步骤、辨证规范的研究方法、辨证规范的要点、辨证规范难点、辨证规范的评价方法7个问题。正式访谈提纲又纳入了辨证规范的意义等问题,以及访谈知情同意书和被访者信息。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将访谈提纲提前发给被访者预览,以使被访者在访谈前有所准备,确保访谈内容丰满。

1.5 存档资料整理

1.5.1 逐字稿 转录逐字稿时,首先要对访谈录音逐字、逐句进行转录,还要记录被访者在受访时的表情、情绪波动、举止行为等。例如,被访者E:我第一个说一说什么叫规范,规范的含义,我们从科学研究来讲的规范是指标准,准则,法式而言,比如技术规范,道德规范,语言规范,……。划线处表示开放式登录的内容,研究者仔细阅读登陆内容,注意理解被访者提出的概念性语言,进行登录时,尽量使用被访者的本土概念作为码号,帮助研究者深刻领会被访者的思维方式及表达的含义。

1.5.2 编码备忘录 仔细阅读逐字稿,对其全面了解后,编写访谈备忘录。针对每一条登陆,小组成员进行充分讨论,把讨论分析结果和相关思考作为备忘录。按照扎根理论进行一级编码,在登陆及编码备忘录的基础上提取码号。码号尽量使用被访者的本土概念,必要时对其进行调整。整个过程在Excel表中完成。以下通过列举个案E的实例来说明,对E访谈稿共进行了130条登陆记录,包括备忘录(见表1)。

表1 编码备忘录

E1001:被访者E的转录稿第1页,第1个编码,依次类推。

1.5.3 码号表 在开放式登陆后,对所有一级码号进行单独提取整理,整个过程在Excel表中完成,为下阶段分析做准备。个案E的实例,在130条登陆记录基础上,共提取89个码号见表2。

表2 码号表

1.5.4 关联分析提取核心类属 此文件包括扎根理论的另外两个程序,即主轴译码与选择性译码【sup】[6]【/sup】。结合备忘录的分析,对每位专家的访谈稿进行深入分析,提取主轴码号,并结合研究目的提取出核心码号,此文件是进行个案分析的基础。正式访谈专家6位,编号为A-E。整个分析及提取过程,研究员均持不丢失一切有效信息的原则进行。

列举个案E的实例,通过深入分析,提取出相关类属码号,例如我们提取E1001-规范含义(标准,准则,法式),E1013-证证候,E1002-技术规范(辨证规范属于技术规范),E1014-证候定义这4个码号,参考编码备忘录,经过分析,发现这4个码号都是围绕辨证规范的基本概念进行阐述的,继而提取出一个主轴码号,即辨证规范的概念。像这样,研究者共从E专家的访谈稿中提取了9个主轴码号,即二级编码。结合研究目的和访谈提纲,研究者从E专家的9个主轴码号中,筛选提取了4个作为核心类属码号,即完成了三级编码过程。例如E1对辨证规范的理解,此主轴码号明确了辨证规范理论框架的基本概念范畴,因此将其作为核心码号予以保留;E2辨证规范的前提和基础,此码号对进行辨证规范研究有现实指导意义,而非理论框架的核心内容,因此脱落预留。

1.6 案例分析

1.6.1 六个正式访谈的个案分析 个案分析是在三级编码基础上对专家的观点与概念进行系统地分析与整理,最后构建出每位专家的个案分析总结。列举E1辨证规范基本概念这个核心码号,它下设四个一级码号,每个一级码号后面附属编码备忘录,由此我们从核心码号这条主干就能提取出一系列相关内容,在对其进行分析,例E1001-规范含义(标准,准则,法式),E1013-证证候,E1002-技术规范(辨证规范属于技术规范),E1014-证候定义这四个码号,我们整理出,E辨证规范基本概念:从科学研究来讲,规范的含义是指标准,准则,法式而言。规范又分技术规范,道德规范,语言规范等,而辨证规范属于技术规范范畴。被访者认为证等同于证候,证候定义中包含了疾病的病位、病性、邪正趋势,病变演变规律等内容。划线部分就是对E专家一个核心码号进行分析得出的分析总结。分析过程见图3。

1.6.2 跨个案动态分析 基于6个正式访谈对象的个案分析总结,进行动态跨个案分析。运用关联比较法把不同专家对同一问题的观点进行比较整合,形成涵盖所有专家重要观点的动态分析文案。

以多位专家对核心码号辨证规范内容中的微观辨证的观点为例说明。6名专家的个案分析总结中有4位专家提到了微观辨证相关内容,见表3。A7001登陆内容显示,A专家认为微观辨证说法不科学,属于制造概念,对其持否定态度;E9001:E专家表示西医指标尚未成为辨证金指标,与A专家态度一致;D2022:D专家认为证和现代指标之间有关系,但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对其持观望态度;F8005登陆内容显示,微观辨证是客观标准,对其持支持态度。综上完成了对微观辨证观点的动态分析。

表3 微观辨证登陆相关内容

2 结 果

2.1 个案分析

本研究严格按照扎根理论分析的操作程序进行,并在三级编码的基础上对6名专家的个案进行了静态分析。

2.1.1 A专家的个案分析 A专家认为辨证规范分中医疾病辨证规范与西医疾病辨证规范两类。西医疾病辨证规范的内容包括症状术语规范、病证所属症状规范、症状量化规范、证生物学基础等方面。辨证规范对诊疗及疗效评价的意义巨大。同时A专家提出目前辨证规范存在的问题是概念不清,现有辨证规范为经验决策,证本质研究存在缺陷等。A专家质疑微观辨证的概念,认为属于中医界制造概念;并提到辨证规范研究需摒弃主观臆断,对于没有统计学意义但中医确有症状予以保留,要重视中医的文化性与科学性。

2.1.2 B专家的个案分析 B专家认为辨证规范是病证结合模式下现代医学与中医药结合的产物,是中医药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临床各科病证结合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进行辨证规范首先要明确基本概念,需要辨病思维和辨证思维同时存在。辨证规范的内容包括病的规范、证的规范、症状规范。在注意西医疾病诊断标准、西医疾病演变规律基础上,病的规范包括中医病名规范、中西医疾病相关性研究。证的规范包括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证的诊断标准(包括鉴别诊断)、证的分布、证的演变规律、症状对证的贡献率等方面。找到核心证是证演变规律研究的关键,是辨证规范的基础,但不是所有证都有演变规律。症状的规范包括症状术语规范、症状分级规范、症状量化规范。主次症的研究是证诊断标准规范的难点,并阐述了多种主次症研究方法,例如专家问卷、逻辑分析和判断、结构方程、关联、聚类、时空序列等,并强调运用时空序列研究时要以海量的数据为前提,针对多个病的多个证进行研究。在进行症状体征分级的规范时,B专家同意症状分四级、体征分二级的观点。进行证和症状的获取时,B专家指出要穷尽文献后再进行梳理,或通过流调、病例临床研究等方式获取,再通过专家问卷予以归类,或运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B专家认为进行辨证规范研究的意义重大,辨证规范是证诊断的基础,疗效评价的依据。对于微观辨证,B专家认为现代医学指标对病的诊断及疗效评价有意义,对证的诊断和评价的意义尚不明确。辨证规范的客观性可以通过反证法来检验。

2.1.3 C专家的个案分析 C专家认为辨证规范的内容包括病证结合模式下疾病所属各证及症状的规范。症状的规范包括症状的界定、症状名称、症状体征采集、症状间逻辑关系、症状体征分界、症状体征量化等方面规范。症状间逻辑关系的规范包括复合症状、解释性症状、极端症状、鉴别诊断意义症状等方面的规范。进行症状体征分界规范时,C专家标新立异,舍弃了普遍认为的主次症两级分界法,应用临界理论,首创临界状态,可现信息,鉴别信息三部分作为症状体征分界方式,此分界法是以临床流调采集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为依据的。在症状体征量化分级时,C专家认为症状分四级,而体征分级要少,因为中医自古就有舍脉从证之说,且体征分级困难。进行量化时可以依据出现频率、持续时间(解释性症状)、症状性质、外界干扰因素、自我控制情况、实体病变的面积体积等划分。对分级过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分级要精细,界限要清晰,同时要结合现代科学,以利于中医革新。而证的规范包含证的构成规范、证的诊断标准、疾病的分期与所属证对应关系研究等。进行证的构成研究时,可以结合文献和专家意见来收集证型,运用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方法来验证其客观性,可以弥补运用频次统计时症状在各证中不能共享的缺陷。专家会议要求专家少而精。证的诊断标准是辨证规范的主题工作。C专家指出基于疾病分期不同,症状表现不同,建议针对疾病分期分别研究。C专家还对科学辨证的含义进行了阐述,它是对传统辨证的继承和发扬,对各种新技术在辨证过程中的运用和研究,并指出证候规范是科学辨证的前提。辨证规范是诊病途径标准化、客观化的基础,是疗效评价的前提,同时在与时俱进国策的指导,以及行业需要的情况下,进行辨证规范研究的意义非比寻常。然而C专家也提到了在进行辨证规范研究时所面临的问题,比如症状量化分级过细,使数据分散,给统计带来了压力;部分传统的东西(舌脉)有些并不适合分级等。

2.1.4 D专家的个案分析 D专家诠释规范为示范与规律,辨证规范是用统一的标准来辨证,使辨证达到客观化,定量化,标准化,以更好的指导临床。辨证规范的前提是具备丰富的知识与临床经验。辨证规范分中医疾病辨证规范与西医疾病辨证规范两类。中医疾病辨证规范包括中医病的规范、中医证的规范、症状体征规范三部分。在注重西医疾病诊断标准基础上,西医疾病辨证规范包括中医病名规范、中医疾病病因病机规范、证的规范、客观指标辨证五部分。证的规范包含证名规范、证所属症状体征规范、证候要素及应证组合规律规范。而症状体征规范包括症状界定规范、症状术语规范、症状间逻辑关系、症状体征分级规范、症状体征量化规范及生存质量相关症状的规范。D专家在证素研究领域造诣颇深,他指出证候要素是证规范化过程的产物,与权重有关,证候的分解和证候要素的组合是证候要素研究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客观指标与病证相关,但与证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目前可采用针对客观指标用药,以方测证,来实现所谓的微观辨证。病名与证名的规范是辨证规范的难点。D专家强调统计学方法的选择是辨证规范研究的关键点。

2.1.5 E专家的个案分析 辨证规范属于技术规范。E专家认为规范的含义就是标准,准则,法式。进行辨证规范研究前必须有文献综述做基础,对辨证规范的定义、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及需要解决的问题予以明确。辨证规范分中医疾病中医证候和西医疾病中医证候规范两类。病证结合模式的辨证规范包括病的规范、证的规范、病证所属症状体征规范。病的规范要包含中医疾病病因病机;病证所属症状体征规范包括症状术语规范;证的规范包含病中证的构成、证候诊断标准(含鉴别标准)。症状术语规范要求准确应用中医术语及科学语言或用下定义的方式对症状、体征进行界定。进行证候收集方法时,经典文献是主要突破口。依据专家经验、流调、文献等信息获取方式,运用数学方法,最后通过专家认证的方式可以进行症状体征排序。将定性描述转为半定量的语言是辨证规范的核心技术问题,选择适合的数学模型,建立量表是关键。通过一个证来发展一般规律是辨证规范研究的切入点。E专家强调目前辨证规范的研究受到很大制约,例如西医疾病辨证规范中医病是桥梁,西医病与中医病的对应关系时常不对等,西医疾病中医证候无经典文献参考等。对于微观辨证,D专家认为尚未有辨证金指标,对其持否定态度。

2.1.6 F专家的个案分析 F专家认为辨证规范属于标准化范畴,病证结合的辨证规范包括症状体征规范、证的规范以及现代医学指标辨证。症状体征规范包括症状界定规范、症状量化规范及舌脉规范。进行辨证规范时要针对主症进行辨证。症状性质的界定与证型密切相关。舌象仪、脉象仪是舌脉规范化的产物。证候标准规范可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必须符合中医基本理论和临床实际。对于辨证规范过程中相似表述(病名、证名、症状名)的规范方法是予以保留。F专家十分认同微观辨证,他指出现代医学指标被纳入辨证规范是中医发展的需要,它是客观的依据,中西医是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中医发展的现状是我们必须适应西方,才能走向国际。现代医学指标的选择要求与病证正相关。中医的特点是用整体性、宏观性、系统性的观点来看问题,由于人体与中医证都很复杂,目前找不到对应证型的特异性现代医学指标,所以微观辨证仍在探索中。F专家特别指出用统计学方法评价中医,可能过于细,过于微观化,其合理性还有待商榷,对于应用现代科技方法研究中医被访者也对其持质疑态度。

2.2 跨个案分析

基于6名专家的个案分析总结,进行跨个案动态分析,将各专家提出的观点进行归纳整合,形成各主题动态分析图表,为理论框架的构建提供最终的基础数据。

2.3 中医辨证规范理论框架

本研究形成的辨证规范理论框架,包括辨证规范的分类,分中医疾病辨证规范和病症结合辨证规范两类;针对辨证规范的概念,专家们阐述了辨证规范的定义,科学辨证的含义和辨证规范的性质;辨证规范的内容包括病的规范、疾病所属症状体征规范、疾病所属各证的规范、微观指标辨证、证素研究五部分;多位专家共提到了8种研究辨证规范的方法。具体理论框架图见图4。

表4 理论框架内容详析

3 讨 论

辨证规范是对辨证全过程的规范,是对传统辨证的继承和发扬以及对各种新技术在辨证过程中的运用和创新,它可使辨证更具科学性、规范性和操作性。辨证包括临床信息采集整理、归纳分析、分级定性,整个过程十分繁杂,因此建立结构化、层次化的上层框架可指导辨证规范研究系统有序。本文旨在运用质性研究中的半结构式访谈法,探索建立符合现阶段中医辨证规范的理论框架。

半结构式访谈法是一种重要的质性研究方法,要求题目或内容不固定,只以提纲或粗略的问题来确定访谈的范围,它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重要信息,通过一对一的访谈,面对面地对专家直接研究,了解专家对辨证规范认识和实践的过程,探索和挖掘专家的思辨程序,继而深入细致地把握中医辨证规范的理论框架,获得组织架构和包含的重要内容等。有专家提出辨证规范研究正遵循现代科学的脚步,研究时宜尽量使用数学语言,但中医模糊的描述无法真正量化,故采用定性访谈法,不拘泥访谈提纲逐一提问,根据情境逐步深入主题,有效捕捉到定量研究所不能涉及微妙复杂的信息,使访谈结果丰富细腻、真实可信。

本研究形成的理论框架是以辨证规范内容为核心,将辨证规范的分类、辨证规范的概念及辨证规范研究方法纳入到组织结构中,它的建立标志着辨证规范研究工作的进步,保证了辨证规范研究的全面性和与临床的相关性,意味着辨证规范研究已从全面接触转向了注重实践范围的模式。但课题组认为本研究结果尚未达到预期理想的目标,很多重要信息可能还未包含在框架中,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第一、本研究采用的抽样方法是目的性抽样结合滚雪球抽样法,根据研究目的,在阅读海量文献后,虽然我们已力图选取能够提供最大信息量或最有价值个体作为研究对象,并结合滚雪球抽样法又对其他重要专家进行访谈,可能还是存在学术流派局限的问题;并且由于时间经费等方面的原因,不能实现对全国证候研究专家逐一访谈,可能使理论信息丢失,很难实现理论饱和,导致理论框架可能会有分支或下线。第二、在访谈前,虽然我们已将访谈提纲通过邮件方式发给被访者,但仍不能保证被访者在访谈前已做好充分准备,使重要信息可能在访谈关口丢失;半结构化访谈时间为45~60min,由于时间较短,可能会导致访谈深度不够,被访者思路不能全面展开;访谈的地点大多是办公室,虽然安静,很难避免无打扰,会出现被访者及研究者思路被中断等情况。第三、在预备访谈过程中,虽然已不断摸索与总结访谈技巧,但在正式访谈时,可能还会因为访谈技巧不够纯熟,情绪激动紧张或由于表达及语言差异等问题,导致被访者与研究者理解偏颇,或不自觉的把自我观点投射到研究对象上,导致有效信息的丢失。第四、虽然记录实地笔记,编写访谈备忘录能够帮助理解被访者原话,并且针对每一条登陆小组三人都会进行充分讨论,但由于知识结构所限,研究者们对一些专家的重要观点可能还会存在错误理解,导致框架内容偏倚。

目前,中医辨证规范理论框架的研究甚少,对中医理论研究颇深的梁茂新老师根据多年从事证的理论与临床研究的理解,曾对中医辨证规范所要解决问题进行了阐述,其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的问题,一是病证所属症状、体征的规范;二是病所属各证的规范【sup】[7]【/sup】。朱文锋教授认为证素是依据证候而辨识的病变本质,它揭示了辨证思维的原理和内在规律,更符合临床辨证的实际,所以很多学者跟随朱氏的脚步展开了对证素的研究。申春悌老师曾采用多种统计方法研究了更年期综合症、高血压病中医证候证候诊断标准,中医证型分布特点,证候要素,证候动态演变规律等方面内容。王阶教授在冠心病血瘀证的研究方面建树颇深,涉及了冠心病血瘀证症状体征规范研究,现代医学指标辨证研究,冠心病血瘀证证素研究以及体征量化研究等。王雪峰老师在研究小儿肺炎时,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小儿肺炎中医证型分布及演变规律进行了深入探究。张恒鸿副院长透过中西医相关指标,对糖尿病患者气虚证进行研究,并试建立糖尿病气虚证的判别函数。可以看出,本研究形成的理论框架中包含的部分内容与前人的研究内容基本一致,表明前人研究的内容十分必要,也验证了本研究构建的辨证规范理论框架的科学性。

本研究构建的辨证规范的理论框架还包括症状采集规范,这需要信息学、工程学、计算机学、甚至仿生学参与,联合攻关,这为辨证规范的研究提出新的任务和研究方向。同时,在参与诊断和疗效评价的症状组合上,业内存在广泛的争议。故辨证规范的研究方法学部分或可抛砖引玉,为同行借鉴。

搭建理论框架的总目标是将繁杂的社会现实转换成思考结构,只有将辨证规范理论框架的条目设置合理,明确概念,才能为今后辨证规范研究提供科学性、规范性和操作性的指南。辨证规范理论框架的合理性可以通过专家、学者反复验证,当然临床的可操作性才是评价理论框架科学性的关键。

4 结 论

本研究应用半结构式访谈法构建中医辨证规范的理论框架,从专家提供的海量信息中提取重要观点,寻找特征性信息,最后用框架形式描述和表达在辨证全过程所要解决和规范的问题。此过程是一个多人验证、多次反复修正的过程,选择合适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员是获取有效信息的基础,用质性方法研究辨证规范,符合中医学本身复杂性、整体性的特点。课题组希望今后可通过扩大访谈范围,或应用其他质性研究方法并结合定量研究对理论框架内容进行验证与修正,不断完善中医辨证规范的理论框架,指导中医临床辨证规范体系的完善与建立,为促进中医规范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Coyne IT. Sampling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Purposeful and theoretical sampling merging or clear boundaries[J].JAdv Nurs,1997,26 (3): 623-630.

[2] Bryman A. Social research methods[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3] Dobrovolny J,张秀梅.企业培训中成人学习策略的质性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9,2:245-249.

[4] 陈向明.旅居者和“外国人”―中国留美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 6.

[5] Chen XM. An analysis of native concepts. Wai Yu Jiao Xue Yu Yan Jiu. 2000,32(3): 196-199. Chinese.陈向明.“本土概念”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32(3): 196-199.

[6] 廖星. 基于半结构深度访谈法探讨中医临床研究的方案优化[N].中西医结合学报,2009,7(4):309-314.

[7] 梁茂新.中医辨证规范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J].世界科学技术,2005,7(5):18-23.

上一篇: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中医证候规律研究 下一篇:脾虚证荷瘤小鼠模型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