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城市管理论文

时间:2022-08-15 07:58:27

国内城市管理论文

一、当前我国国内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建设投入大,管理工作繁琐复杂,城市管理革新的短期效果不明显,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1.管理意识淡薄化

当前我国学界及城市管理者已经普遍接受“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十分经营”这一城市发展黄金定律,在管理过程中注重“以人为本”。但在实际的城市管理工作中,管理者还是“重建设,轻管理”,重视“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建设。由于管理意识淡薄,容易出现很多问题,如市政建设中盲目追求投资建设却疏于管理,出现交通堵塞、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社会治安混乱等一系列“城市病”;资金使用不合理,投入产出效率低下;管理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导致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等。

2.政府权力集中化

现今,国内城市管理逐步实现以政府为主导,公共事业组织、第三部门组织、营利性企业、社会公众等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和配合的政府与市场共同管理模式。但目前传统的“政府万能”观念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城市政府既要完成上级规定的城市经济发展目标,又要承担维持社会和谐、改善生态环境等大量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导致城市管理重点不突出。大多数城市市政服务企事业改革相对滞后,公用事业基本处于政府独家垄断的经营状态,严重阻碍了城市的有效运行和管理。

3.传统体制弊端化

行政管理体制虽然经历多次改革,但我国有些城市实践中仍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体制色彩,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大建委”模式,统管统揽,政府职能错位、越位、缺位现象普遍存在;一些城市沿用行政的、非经济的手段为主导的“建管合一”的城市管理模式,缺乏强有力的统筹协调管理体制,社会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合;政府内部决策与执行职能不明确,致使一些部门忙于具体事务、疏于决策,重审批、轻监管,缺乏有效制约机制;地方或部门利益观念强,公共意识和公共责任感不强。

4.监督机制无效化

近年来,国内城市管理在建立支撑保障体系方面做了不少努力,如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和新的城市管理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多元化评估体系和公众参与监督机制等,但仍缺乏有力的监督机制且现有的绩效评价指标内容不完善,导致对政府绩效评价不准确。另外,由于公众参与意识薄弱和参与机制不够完善等,公众参与普遍性不足,参与层次较低,参与范围和比例相对较小,没有发挥有效的监督作用。

5.管理手段单一化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城市管理逐渐由单一的行政手段向管理手段多元化不断发展,法律、经济及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对于确立城市管理的法律权威性、公平性、稳定性与长期有效性,提高城市管理效率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效。但迄今为止,行政手段仍然是城市管理部门惯用的手段,其他管理手段的运用不够成熟,尤其是城市管理方面的法制建设相对滞后。近年来,国家有关城市管理的规划法、土地法、房地产法等相继出台,但有些亟需操作的法规和规定尚不配套,具体执行中找不到行政司法的依据,如对流动商贩的管理就缺乏明确的规定。另外由于受到管理体制和部门利益的制约,一些法规的实施也有较大难度,往往出现执法力度不够,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问题。

6.管理形象负面化

目前我国城市管理形象往往被贴上“暴力执法”、“”等负面标签,关于城管负面新闻频发,城管形象已经被“妖魔化”。尽管近年来城管执法方式有一种“去野蛮化”的趋势,但与人民群众新的期盼和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少问题。我国的城管部门还未建立全国统一的管理体制,严重缺乏明确的服务理念、统一规范的工作规则、高素质的人员队伍及完备齐全的工作设备,仍需进一步改革完善。

7.资金来源单一化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管理资金需求不断增加,政府财政压力巨大。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城市政府开始尝试在一些领域放宽管制,拓宽融资渠道,引入竞争机制。但是传统的融资渠道并未进行彻底的改革,仍然存在资金来源单一,融资渠道狭窄的问题,城市管理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投资和银行贷款。资金短缺、经营效率低下、负债经营等严重影响了城市管理的可持续发展,限制了城市化整体水平的提高。

8.管理标准空洞化

推动城市管理创新并提升管理精细化水平,离不开标准化管理。然而,我国多数城市的管理作业流程、规范和制度不够标准,缺乏科学的工作依据,存在城市管理标准空洞化、行政执法不规范的现象,致使城市管理人员工作随意、低效,阻碍了我国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结语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我国城市管理亟待转型升级,进行充分的改革。因此,充分认识当前我国城市管理发展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我们在城市化发展的道路上“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更好地丰富和发展城市管理理论与实践。

作者:尹孟杰 杨楚 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上一篇: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务档案管理论文 下一篇:事业单位下属企业财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