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闻眼光做副刊

时间:2022-08-15 07:53:42

【前言】用新闻眼光做副刊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20世纪80年代,副刊也曾经历过引领人们思想和审美潮流的辉煌时光,90年代以后,在许多报纸版面中地位逐渐下降。直至近些年,才有一些报纸又把办好副刊放到了增强竞争力的高度。 时代需要再次创办“大副刊” 然而,随着互联网、手机报的迅速崛起和报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

用新闻眼光做副刊

副刊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副刊内容有小说、诗词、戏曲等。对于广义的副刊,一般来说是指报纸上用文学体裁反映社会、文艺色彩较浓、能给读者提供美的享受的固定版面,常见于各种报纸区别于新闻的版面和栏目。在这里,我们说的是广义的副刊。随着报业竞争的加剧和厚报时代的来临,副刊也再次受到人们的重视,而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传统副刊对思维、文化多元化的读者来说,已经不能满足其阅读需求,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吸引力。怎么才能适应社会需要,办好副刊,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笔者以为,用新闻眼光副刊,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

新闻理念做副刊的辉煌历史

副刊自民国诞生以来,在不同的报社中一直都受到不一样的待遇,不容置疑的是,把它放到重要位置的报社都将其放在了增加竞争优势的重要砝码上。这场报纸战争的硝烟最早起于《申报》和《字林沪报》之间,但不久,五四时期的文人们就彻底颠覆了《字林沪报》这种专门刊载诗词、小品、乐府、传奇之类带有消闲性质的作品而用于消闲、遣愁、解闷、醒睡、除烦的副刊概念。[1]

“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当时,胡适提出的这一理念成了建设新文化的口号与方法,“民主”与“科学”精神一再被倡导。“日报的副刊要兼谈哲学科学,自是决不可少。但是我很希望各种专门和普通的学问,都渐渐地有人起来组织杂志从事研究和传播,使我们日报的附张(即副刊)卸去这个重担,仍回复原来的地位,让人不把它当作讲义读,去把它当作高等娱乐的场所看。”[2]主编《晨报副刊》的孙伏园把副刊与其他文化传媒做了区别,认为传播“学理”需得“趣味”先行,仍把副刊看成是“高等娱乐的场所”。但是历史证明,不管是晦涩的还是娱乐的,无论用哪一种方式,当时的“学理”之风在报纸上的确为改变中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当时的副刊有许多文章涉及哲学、政治学、文学、科学等学科,学术性很强,而且编辑常常把学术话语置于社会政治改革、新文化建设、妇女解放等社会文化语境中,从大众关注的问题中寻找话题由头。这样的编辑处理,已经有了用新闻的眼光做副刊的意识。鲁迅、周作人、松年、陈大悲、胡适、蔡元培、梁启超等名家通过报纸的各个栏目,把笔触自由地伸入到当时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写了大量的小品文,迅速反映瞬息万变的社会问题,从而得到了广大读者的纷纷响应,并深刻地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思想。可以说,五四时期,副刊在报纸中所占的分量及其在社会上所起到的作用,都达至报纸的巅峰状态。而这一点,和这些激进文人把做新闻的理念融入副刊是分不开的。

金庸先生曾形容副刊是“报纸的灵魂”,讲的就是副刊的这种“指导社会,矫正社会”的求真、求知、求大同的精神。如果脱离了面向社会各阶层的探究的新闻眼光,一味地风花雪月,副刊永远只能在报纸中唱配角,甚至只能充当填充版面的“报屁股”。

20世纪80年代,副刊也曾经历过引领人们思想和审美潮流的辉煌时光,90年代以后,在许多报纸版面中地位逐渐下降。直至近些年,才有一些报纸又把办好副刊放到了增强竞争力的高度。

时代需要再次创办“大副刊”

然而,随着互联网、手机报的迅速崛起和报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报纸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也在改变。[3]网络的快捷和大容量,让报纸甚至电视的新闻传播处于劣势地位,而各个电视台除了以其电视剧、电影和及时的第一手新闻吸引观众外,近年来频频推出《百家讲坛》、《发现与探索》、《舌尖上的中国》等各类文化类节目,并因此获得了很高的收视率,尤其是一些中国文化内涵丰富的节目大受追捧。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成长壮大,世界希望通过各种途径认识中国,而许多中国人也希望能通过了解传统文化重新审视自己和整个民族。通过文化类节目的传播,可以不断帮助人们寻找民族认同感和对中国在历史发展现阶段各类问题的思考。这是那些优秀电视文化节目成功的社会背景。同时,许多报纸也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中国青年报》推出的《文化周刊》和《阅读周刊》,《经济日报》推出的《艺术品投资与收藏》,《南方都市报》和《南方周末》的《文化周刊》,《北京晚报》的《五色土》,《潍坊晚报》推出的《人文潍坊》,《彭城晚报》的《彭城周末》等,都把眼光从以前狭义的副刊转投为广义的“大副刊”,他们把人们的衣、食、住、行、娱、游、购等领域都放到了一个大文化背景中,以新闻的眼光解读文化,从中发现冰点和亮点,让厚重的历史以另一种轻松的形式走上了版面,走上了“新闻招客,副刊留客”的路子。这些版面,无不跳出了以卖弄文字技巧为主的纯文学路子,把注意力转向了对历史的解读、对人生的思考、对现实的反思、对社会和人性的探索和引导当中,形式新颖,内容厚重,自成风格,成了体现报纸“含金量”的品牌栏目和赢得稳定读者群的利器。而快节奏的新闻传播之余,报纸最大的优势,是可以把文字和图片以静态的方式保存下来,可以让人们在闲暇之余阅读、品味,这些副刊内容把报纸这一优势发挥到了极致,为读者提供了一些耐品耐读的内容,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报纸在新闻媒体竞争中的地位。

怎样用新闻眼光做副刊

报纸不仅需要较高的文化品位,还需要一种勇于担当的气概,只有这样,副刊的分量才能重起来。要做到这一点,我们还需要借鉴新闻的采写方法,从以下三点着手:

首先,副刊要抓好贴近性。在文化阵地中,我们也要紧跟时代步伐,不能远离社会热点,并尽量策划话题性文章。副刊除了需要一些花花草草、靓男美女、小猫小狗等风月雅谈之外,还需要一些有挑战性和杀伤力的话题和文章,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引导人们的思想。不管是散文、言论、小说还是各种特稿,都可以以其独特的语言魅力间接地反映当前新闻或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现象,并用艺术的手法感染读者,让其警醒、振奋、感悟或愉悦,从而对社会进步起到潜移默化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在这当中,还有一点需要提醒,现在有许多报纸的副刊文章长于1500字就不予刊登,字数其实不能作为是否刊发的依据,如果文章有分量、有见解、有真情实感,长了何尝不好·像梁衡的《大有大无》、《觅渡,觅渡,觅何处》那样有文采、有深度、亦有长度的“猛稿”,又何尝不能发·

上一篇:美国货币政策前瞻 下一篇: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