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综合预防,有效应对心血管疾病危机

时间:2022-08-15 05:58:43

立足综合预防,有效应对心血管疾病危机

我国卫生部2009年出台的新医改方案和“健康中国2020”战略,均明确提出“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医疗方针。以此为契机,为提高中国医生对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重视,合理规范应用一级预防治疗措施,由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和《中华内科杂志》共同发起,心血管科、神经科、外周血管科以及肾内科专家共同讨论,最终形成“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

本刊特邀请相关专家对“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进行详细解读。

2008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从1990年起持续为居民首位死亡原因,目前已占全国总死亡人数的40.27%,尤其35~54岁青壮年发病人数增加最为迅猛。WHO全球健康报告显示,如果不加以控制,到2030年我国冠心病患病率将比2000年增加3.7倍。因此,控制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21世纪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中之重。

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

一级预防的概念 WHO定义的广义心血管疾病包括脑血管病、外周血管病和心脏病。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指疾病尚未发生或疾病处于亚临床阶段时采取预防措施,控制或减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预防心血管事件,减少群体发病率。

动脉粥样硬化的危害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是心血管疾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冠心病、脑卒中、腹主动脉瘤和外周动脉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早期病变在儿童时期就已经存在,常常是首次发病就有致死、致残的高风险。有效控制致病因素,将延缓或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展成临床心血管疾病。

一级预防的意义 美国自20世纪40年代起冠心病病死率持续升高,1968年冠心病病死率高达336.5人/10万;此后政府重视预防,主抓控制胆固醇、降压和戒烟;到2000年冠心病病死率下降了50%,其中危险因素控制的贡献率最大,全人群胆固醇水平下降0.34 mmol/L,收缩压下降5.1 mm Hg,吸烟量下降11.7%,对病死率下降的贡献率分别为24%、20%和12%。二级预防和康复的贡献率为11%,三级预防为9%,血运重建仅为5%。西欧各国近30年来因加强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控制,冠心病病死率平均下降了20%~40%。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提示了一级预防对降低冠心病发病率和病死率的重要性。

心血管疾病指南沿革

美国心脏病学院/美国心脏协会(ACC/AHA)1997年制定了第一个《心血管疾病及卒中一级预防指南》。并于2002年作了更新,此后相继了大量一级预防循证医学证据。2006年美国心脏学会/美国卒中学会(ACC/ASA)联合了《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南》。2006年WHO公布的《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和2007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更新的《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都强调了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重要性。我国卫生部2009年出台的新医改方案和“健康中国2020”战略,均明确提出“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医疗方针。以此为契机,为提高中国医生对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重视,合理规范应用一级预防治疗措施,使我国尽快实现心血管疾病病死率达下降拐点的目标,由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和《中华内科杂志》共同发起,心血管科、神经科、外周血管科以及肾内科专家共同讨论,最终形成“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

值得强调的是,“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不仅考虑到推荐所依据循证证据的强度,也顾及到卫生资源相对匮乏的国情,强调常见心血管危险因素(血压、血糖、血脂)的筛查,用药推荐也着重考虑经济效益比,将一级预防落到了实处,是一部“从源头抓起”的共识。同时,该共识不但有对危险因素的筛查、评估以及血压、血糖、血脂、吸烟等主要心脑血管事件危险因素的管理和干预,而且给出了明确的建议和指导策略。

上一篇:儿童出生后6个月随访(一) 下一篇:我国心血管疾病和心血管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