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运动的黑洞

时间:2022-08-15 04:35:42

户外运动的黑洞

作为一个有十年深度户外运动年龄的人,驱动我不断疯狂户外的信条就是“我们得习惯痛苦,对此毫无疑义”――多年来我一直觉得攀登等苦累的户外运动,是磨练意志锤炼心理的自由之路,是生命的战斗。以吃苦为乐,与痛苦为伍,破一点皮,扭一点伤、拉伤了肌肉等等没什么大不了,因为只要我继续坚持,恢复后,我的身体就会更加强壮,我的生命就会更加强大。我从不觉得那些慢性、永久的伤痛,会降临到我身上,会像幽灵一样缠绕我。

但事实上,这一天还是来了。这令人痛苦不堪的损伤发生之初,看起来是如此不经意,那是一次下山途中蹦跳造成的左膝盖意外“扭伤”,因为没有明显的疼痛感觉,它甚至没有引起我的在意与关注。然而,此后无论是登山还是长跑,左膝盖总是有些说不出的“别扭”,我终于下定决心走进医院,以TT检查法(以侧扳试验为主的人工医学观察)和核磁共振仪器医学判定为“左膝关节积液,左膝关节内侧半月板损伤,前十字韧带陈旧性损伤”。

当我开始感到严重甚至无助时,煞有介事地拟了一份问卷,在我15位户外老友中做了一次户外运动伤害的调查。或许,哪位老朋友的经验可借我一用。15位户外老友,年龄在28岁~40岁之间,全部热衷徒步穿越,其中12人曾攀登雪山,六人攀岩,四人自行车中高强度骑行(山地及公路)。在他们间,有的曾在攀登中坠落而全身骨折,有的曾在穿越时扭伤脚踝、被落石打破头部,有的滑雪时造成半月板破损,有的自行车山地越野时曾被撞断十字韧带……同时,长期,经常性的户外运动又使他们不同程度地被反复性的伤痛困扰。或许这小范围的样本不具有典型性,但至少说明户外运动在中国兴起的这些年里,多数人对于预防户外运动伤害的意识以及保护常识的缺乏。人们都觉得意志可以战胜一切,但意志膨胀时却更容易创造伤病。

从生物医学角度来讲,我们的身体,世界到处都充满了病菌。但正是生命体的元生命力,抗体在人的主动意识之外,做到了一个永动的平衡。伴随着户外人口的增多,户外运动伤害在户外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有人把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率与登山伤亡率比较,不管例子恰当与否,人们都试图还原世界的真相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没有永恒的安全安逸。徒步、登山,攀岩,自行车,皮划艇、滑翔伞等户外运动者在山野间,更可能遇到各样稀奇古怪的意外事故,其概率、复杂性,多样化远远超过NBA篮球。

凡是与户外运动有关所发生的一起伤害,无论是直接或间接的伤害都称为户外运动伤害。从外在病理区分,分为肌骨运动伤害,出血性外伤、蛇虫咬伤,食物中毒,高山反应等。习惯意义上,又将肌骨运动伤害视为习惯概念上的“户外运动损伤”,以区别于“户外急救”、户外疾病等概念,区别于雷电、雪崩等不可抗因素带来的伤害。

医学角度对户外运动损伤分类有多种方式,按运动损伤的缓急划分为,直接或间接暴力冲击力造成的急性损伤;因局部长期负担过度,由反复微细损伤积累而成的慢性损伤。需要注意的是,急性损伤处理不当或过早运动就会转变为慢性损伤。

导致户外运动伤害发生的因素

外在因素包括户外运动的性质、户外运动的环境、户外运动的装备及器材,户外运动的教育指导,以及不可抗拒的意外事件。户外运动在中国开展较晚,大小环境的安全措施等方面发展不完善,导致损伤率较高,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参与者缺乏专业知识,装备不良和精力不集中三方面。

内在因素包括户外运动者身体的适应能力、生理的限制,技术的程度以及心理的状态。如老友所说,有些学费不是说看了西方高手经验的一纸之谈就能逃掉的,毕竟户外运动是极限实践型运动。人似乎只有吃亏以后,才能长“记性”,往往只有被“伤害”过,才有了强烈的意识,学习和保护的能动力。

据国内相关调查资料分析,缺乏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合理,是造成常规运动损伤的首要原因。技术上的错误、身体功能和心理状态不良、组织方法不当、不良气象及山野变化影响,是运动损伤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中的一码码而已。

户外运动≠户外伤害

户外运动伤害形形,有些伤害甚至会延续很长一段时间,造成长时间无法正常生活作息。因此有人认为“户外运动=户外运动伤害”,这不仅只是“因噎废食”,其根本在于――无知,无知导致盲动,盲动导致伤害。

事实上,户外运动伤害是可以避免的。统计表明,如果能够依照各项户外运动的安全须知及器材使用规定来正确操作,户外运动伤害的发生几率便能降至最低。在户外活动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从一点一滴的户外细节行为作起。这一点,我们同强壮的梅斯纳尔、斯塔德迈尔、阿姆斯特朗没有什么区别。

没有运动伤害的户外就是――先学习预防,再户外!

上一篇:中国登山的没落 下一篇:冬安,布洛阿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