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阅读教学中的四项巧思

时间:2022-08-15 02:52:46

论阅读教学中的四项巧思

[摘 要]教师应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把自己的巧思倾注于教学。根据每篇课文不同的内容特色,运用反复吟诵,入情引读;诗化课文,品析韵味;渗透学法,得益课外;挖掘留白,拓展思维等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阅读教学;巧思;提高效率

一、 巧思之一:反复吟诵,入情引读

课程标准指出:“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阅读教学无疑应当以读为主,在课堂上,我们希望学生经历初读、复读、熟读、美读的过程,在读中体察和感悟,用诵读来传递自己对文本的感受。因为对小学生来说,有些感受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所以教师应以自身的语言感染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一次又一次地反复入情朗读,读出层次,读出精彩,读出文章的“魂”。而不是生硬地要求学生“请带着悲伤的感情读”“请带着高兴的语气读”。朗读应当是学生对文字感觉的声音表现,应该是真正从内心生发出的情感。

【《观潮》课例片段】

师:你们想不想看看这气势磅礴的浪潮呢?

生:想。

(教师播放影像)

师:看完录像,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生:潮水好大,多雄伟,多壮观的景象……

(教师点击出原话: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和生:对,这汹涌澎湃的浪潮就在你的眼前(师读),这气势磅礴的浪潮就在你们的眼前(小组读),这惊天动地的浪潮就在我们大家的眼前(全班读)。

教师精心设计的排比句把课堂氛围推向了高潮,让学生读出了层次,这样的引读声情并茂,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情感体验。

【《一面五星红旗》课例片段】

师:连走路都是趔趔趄趄了,可青年依然不忘带上鲜艳的五星红旗,可见……

生:国旗在他的心中比生命都重要。

师:谁来带着感情读一读?(指两名学生读)

评价语:多么虚弱呀…… 多么坚定的选择呀……

师:此时,青年没有说一句话,却胜过千言万语;此刻,青年没有豪壮举动,却深深地触动了我们!让我们再一次感受那令人震撼的一幕吧!(全班齐读)

以上课例中,教师用精妙的评价语引导学生读出层次,最后用富有激情的引语带动全班齐读,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再次得到深化。

二、 巧思之二:诗化课文,品析韵味

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文字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而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对于语文学科而言,这种独特性表现在有些课文中可诗意化的语言文字上。经过教师的提点,学生可以通过深刻朗读体会到语文的魅力,让看似平常的文字既有散文的韵味,又有诗歌的哲思。这种方式,也让语文教学多了一种全新的体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鸟的天堂》课例片段】

师:多么旺盛的生命力,一片片绿叶就是一个个生命的音符,谱写出一曲生命的赞歌!

(点击出诗:生命的赞歌)

师:这么美的语言,一定要用最动听的声音来呈现,请你们推荐一位朗读最棒的同学读读吧。

(生读毕)

师:你美妙的朗读深深地打动了老师的心!你们愿意把生命的赞歌记下来吗?自由地背一背吧!

教学中将课文段落加工成诗的表现形式,指导学生朗读,在朗读中品味语言的魅力。设计这样的课文朗读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地走近文本语言,欣赏文本语言,内化文本语言。

三、巧思之三:渗透学法,得益课外

古人云:“学贵有方。” 学法指导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

叶圣陶也说:“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用不着‘教’。”因此,教师在阅读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学法指导可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燕子专列》课例片段】

(课件出示:“这年春天,成千上万只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时,在瑞士境内遇到了麻烦。”)

师:那到底燕子遇到了什么麻烦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的关键词。

生:气温骤降。

(课件点出该词,并链接到“骤”解释:1.马快跑;2.急、疾速、突然)

师:“骤”在字典中有这两种解释,在这个词中应选哪种解释?

(生选择2)

师:对,气温突然下降。再加上狂风怒吼,大雪下了几天几夜,这就是――生接“风雪不止”。(课件点出该词)还有什么麻烦?

生:长途跋涉。

(课件点出该词,并链接到相关图片)

师:每年燕子在迁徙时,飞越巍峨挺拔的高山、蜿蜒曲折的大河、旱少雨的沙漠、一望无垠的平原,像这样翻过高山,越过河流这就叫做“长途跋涉”。还有吗?

生:饥寒交迫。

(课件点出)

师:饥寒交迫是因为――生答“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

师:你能联系前文理解内容,真棒!

师:在这个自然段中,我们运用了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如看图理解、查字典选义项、描述意境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等等。希望同学们在阅读课外读物时也用到这些方法。

教师有意识地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收获到的不仅仅是文本的理解,更多的是方法的习得,实现了一课多得。

四、巧思之四:挖掘留白,拓展思维

翻开语文书,可以发现有许多文章的作者不写结局,给读者留以思考的空间。这些艺术处理就有如绘画中“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所描绘的空白艺术效果。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中这些留白点,最大限度地启迪学生想象,激活思维,深入理解文本。

【《鸟的天堂》课例片段】

师:大的小的也就是大小不一 ,花的黑的就是颜色不同,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也就是姿态万千。

(男、女生合作读,读出鸟儿的各不相同。)

(出示课件:这么多的鸟,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还有的 ……)

(生自由讨论)

师:是呀,鸟儿在这里想飞就飞,想叫就叫,想干什么干什么,是那样的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无拘无束,难怪作者说:“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本课例中,教师巧妙挖掘课文的留白处,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出鸟儿的各种姿态,既使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又帮助了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

【《一面五星红旗》课例片段】

师:这久久的凝视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请拿起笔,把这位青年此时可能想到的写下来。

(生完成小练笔)

师:同学们,让我们放下手中的笔,走近青年的内心世界。

生:国旗象征着祖国的尊严,我不能随意交换食物。

生:我是一个中国人,绝不能出卖自己的祖国。

生:爱国旗就是爱自己的祖国,宁愿饿死,我也不能用国旗去换面包。

师:你们说出了青年的心声,尽管他是那么需要食物,那么渴望延续生命的面包,但他却……

生: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回读重点句)

此课例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我”的内心,读出文字背后的故事,加深了文本的体验,升华了情感。

又如为了达到言虽尽、意未止的效果,许多文章结尾处往往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教师可以在此安排练笔,升华文本内涵。

总之,教师是教学的代言人,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是学生自己的阅读,教师也应加以引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妨展开巧思,让学生学习语文所获得的果实,是一点一点在文字的土地上生长起来的,其中包含着他们的兴奋、满足和个性。

上一篇:初中化学复习课的特点及教学环节 下一篇:妈妈“女汉子”,爸爸“男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