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思考

时间:2022-08-15 01:13:43

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思考

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思考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根本途径,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障。根据部机关统一要求,自己围绕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总体形势、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拉票贿选”问题有效措施等课题作了一点思考,现作一汇报:

一、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面临的主要形势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颁布以来,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不断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加快改革步伐,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努力推进干部人事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取得了一批制度成果、实践成果和创新成果,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成效日益显现。

一是良好社会氛围进一步形成。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高度重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态度鲜明,思想统一,把深化和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作为落实“党管干部”原则的重大举措,摆上了重要位置,明确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工作思路和目标。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切实转变,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公正、公开、公平的信任度进一步增强,相信改革、关心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热情不断高涨。“扩大干部工作民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成为社会共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已经初步形成规模效应,营造出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是整体推进态势进一步呈现。从局部改革到综合配套,从单项攻坚到整体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取得新的成果,产生新的突破。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意测验、考察预告、任前公示等制度和措施普遍推行,成为干部选拔任用的必经程序,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得到有效落实。干部任免常委会和全委会票决制、干部初始提名制全面展开,进一步推进了干部选拔任用的民主。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已经成为干部选任的重要方式,一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走上领导岗位。

三是制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制度建设不断加强。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为统领的干部人事制度不断健全,科学、系统、配套、完备的干部人事制度体系逐步形成。中央、省委分别出台了“5+1”、“6+1”文件,各地积极尝试,努力探索,制订了一系列严谨规范、行之有效的干部人事制度。就我市而言,市委结合市情实际,不断加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创新,近年来陆续出台了干部选拔任用30条、11条等10多个规范性文件和一系列制度规定,为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巩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经验和成果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社会公信度得到进一步提升。4月,全省开展了以“选人用人公信度”为重点的社会满意度调查活动,并就组织工作情况征求了社会的意见和建议。就我市而言,“选人用人公信度”满意率达71.7%。从总体上看,群众对选人用人公信度的评价较高,特别是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程序,以及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上比较满意,普遍认为近年来全市“跑风漏气”、“跑官要官”现象明显减少,风清气正、公开透明的选人用人环境基本形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存在的重难点问题

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得以向纵深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重点难点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干部“下”的问题进展不大。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大多从“上”的角度不断优化干部选任程序,而“下”的机制相对弱化,围绕“下”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办法、措施不多,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问题尚未取得根本性突破。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思想解放不够。干部“只能上不能下”的陈旧观念根深蒂固,如果干部不是“到点下来”,似乎就是违法乱纪或是在某方面出了问题,这种社会氛围不利于干部的能上能下。二是标准过于笼统。干部“下”的政策不具体,“下”的机制不完善,如何界定“下”的标准,确定“下”的对象,方法还不完备,缺乏刚性措施,可操作性不强。三是渠道比较狭窄。干部除因犯错误而被降、免职外,对“下”的干部一般都是采取改任非领导职务等有限的几种渠道来安排,或者划年龄“硬杠杠”,搞“一刀切”,影响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四是保障长期缺位。对“下”的干部进行安置、管理的相关配套政策比较滞后,除现有的干部退休政策外,干部下来以后安置办法不多。

2、干部“评”的问题依然存在。对干部考核评价仍然存在一些“老大难”问题:一是科学性问题。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考核评价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表现在干部考核评价难以准确把握考核方向,科学合理的设置考核内容和细化考核指标,要么大而化之,过于笼统、模糊,要么面面俱到,复杂繁琐。特别是传统的考核采取“优秀”、“称职”等描述性语言,无法直观、定量地反映干部实际工作表现和工作实绩,不便于综合分析评价,考核结论难以服众。二是真实性问题。在干部考察中,过分看重程序在形式上的完善,而忽略了程序本身的内在质量,导致干部考察失真的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干部考察认真听取群众意见,是准确识别干部,避免用人失误的客观要求。但由于考核工作组织者与参与者相互信任度不够。常有部分群众不说真话,给组织上准确识人用人增加了难度。特别是因缺乏体现不同岗位、不同层次要求的各具特点的考察标准,对被考察干部的认定上也不是很全面很准确。三是平衡性问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不平衡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一方面是地方与部门之间不平衡,地方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已经出台,并在换届考察中加以运用,效果较好。但党政工作部门因分工不同职能各异而无法有效统一考核内容,难以形成指导性意见,评价办法迟迟不能出台。另一方面班子与个人之间不平衡,对整个领导班子工作业绩、工作作风、团结和谐、廉政建设等情况相对容易考核,设定的考核评价指标有较强的针对性,而对领导班子成员个人,因分工交叉等原因,无法对其工作实绩和德才表现做出准确判断,难以制定考核评价方法。

3、干部队伍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干部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特别是党外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女干部人数偏少,比例不高,党外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女干部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滞后、人员储备不足,以致“人到用时方恨少”,在领导班子调整或换届时为了保证结构而可用人选有限不得不降低选拔标准等,影响了干部选任质量。另一方面地区性结构问题存在,在干部选拔任用上受传统模式、固定思维束缚,思想解放不够、改革步伐不快。在选人用人上缺乏开放的视野和胸襟。讲台阶、论资历、惟学历,按部就班的多,不拘一格、破格提拔的少;选人视野窄,往往局限于在本地区、本部门选任干部,部(文秘站:)门准入限制过多,存在“在少数人中选人”的问题,如选拔优秀乡镇党委书记充实到省直党政机关的思路提出多年而久不见行动。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干部队伍的工作积极性。

三、解决扩大干部工作民主中拉票贿选问题的有效措施

近年来,我们积极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把干部选任“第一票”交给群众,但“拉票”、“贿选”等现象随之出现 ,既损害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也给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良好形势蒙上了一层阴影。解决拉票贿选问题,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1、树立正确导向,使之不愿拉票贿选。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牢固树立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坚决按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的原则、条件、程序和纪律办事,格外关注那些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地方的干部,格外留意那些不图虚名、踏实干事的干部,格外优待那些埋头苦干、为长远发展打基础的干部,让不拉不要、潜心干事的优秀干部能够得到提拔重用;对拉帮结伙、公认较差的干部不仅坚决不用,还要严肃处理。全力遏制沽名钓誉、做秀不做事、甚至掣肘使绊的歪风邪气。不让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人吃亏,不让热衷于投机钻营的人得逞。进一步营造干部工作的清风正气,促进干部队伍良好风气的形成。

2、优化环境建设,使之不能拉票贿选。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程序,健全制度机制,优化工作环境,从制度机制上堵死漏洞,使拉票贿选者无机可乘。

一是在提名方式上下功夫。坚持从工作需要和领导班子建设实际出发,以《干部选拔任用条例》规定的年龄、学历、任职年限等“硬杠杠”为基础,根据空缺职位的职能职责和能力需要提出职位人选必须具备的条件。切实把好“提名关”,使推荐选举针对性更强,将试图投机取巧者挡在门外。

二是在推荐环境上下功夫。推荐时选择较为宽松的场地,采用单人单桌、设立单独填票处等方式,为参加者提供独立思考、不受外界干扰的环境;采取投票箱或专用信封方式回收推荐选举票,从形式上营造安全感,让参加者真实地表达自身意愿。同时采取下发简历、逐人介绍、条件允许时进行述职述廉等方式推介符合任职资格对象,全面了解推荐人选的德才素质和现实表现,提高参与推荐的同志对推荐人选的了解程度,便于参加人(来源:文秘站 )员作出理性选择。

三是在扩大民主上下功夫。以《干部任用条例》为依据,合理确定民主推荐参加人员范围,总体原则是参加人员对推荐职位、推荐人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特别注重将推荐人选服务对象、日常工作联系紧密的部门负责人、住宅所在社区党组织负责人等列入参加范围。既注重代表性,避免参加推荐人员知情度、关联度不够,造成选择的盲目和随意。又要注重广泛性,避免参加推荐人员范围“过窄”,给“拉关系”、“打招呼”行为留下实施空间,让拉票贿选者有机可乘。同时,在一定范围内开展民意调查,广泛收集干部群众对推荐人选的意见和建议,作为民主推荐结果的有效补充。

四是在结果运用上下功夫。正确运用民主推荐结果确定考察对象,既是干部选拔任用的核心环节,也是防止“拉票贿选”的关键所在。要防止简单的以票取人,对民主推荐结果、以往推荐情况、考察情况、一贯表现、群众意见、岗位需要等进行综合分析,做到不以单纯的一次推荐结果决定一个干部的取舍,而是要全面地、历史地考察一个干部。既全面准确了解被推荐人选德才表现,也使得“临时拉票”无法投机取巧。

3、强化监督检查,使之不敢拉票贿选。要强化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特别是注意发现“苗头”性问题,对推荐和选举前出现的非组织活动、异常迹象,要及时发现,采取果断有力的措施予以制止。要强化制度规范。对拉票贿选行为及责任追究进行明确界定,研究监督和追究的具体办法,完善调查处理的工作机制,做到处理拉票贿选“有法可依”。要加大惩处力度。对拉票贿选行为坚持发现一起,坚决查处一起,不能放任不管,或者轻描淡写,批评教育了事。对典型案件,必要时公开曝光,杀一儆百,教育干部群众,震慑那些有拉票贿选企图的干部,不给投机钻营者可乘之机,不使其心存侥幸。

上一篇:左手执行力右手领导力读后感 下一篇:对公安部大走访要厘清四组关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