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师舞蹈教学中舞蹈表现力的培养

时间:2022-08-15 12:35:30

论高师舞蹈教学中舞蹈表现力的培养

舞蹈是通过肢体语言表达情感,观众在观赏到有情感的舞姿中,受到舞蹈情绪的感染而得到美的享受。要达到这种效果,就要求表演者有较强的舞蹈表现力 因此,师范院校舞蹈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而不是单纯模仿美,更不是模仿别人心中的美,应当在训练学生舞蹈技术、技巧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综合的舞蹈文化素质,身心合一地去表现舞蹈,养成学生参与和不断探索舞蹈的学习观,丰富学生的舞蹈知识,构建师范院校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价值取向。

一、舞蹈表现力的内涵

一个好的舞蹈,除了有好的编导手法外,还必须在用规范动作去展现舞蹈的风格、动律的同时,能够通过学生内心对舞蹈内容情绪的体验,用激情把舞蹈的美充分表现出来,使观众在观赏到有情感的舞姿中,受到情绪的感染而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和满足。要达到这种效果,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舞蹈感受力和表现力。

(一)以情带舞、以舞传情

舞蹈表达情感的方式是肢体语言,是通过运动状态的、有形可见的人体动作,去展示那些无形可见的思想、感情、观念、精神和感觉。整个过程通过动作、节奏、线条、姿态、平衡和处于变化之中的对称与不对称的构图,构成“有意味的”舞蹈艺术形式。(孟慧清,孙立涛. 试论形体课舞蹈教学中的情感培养[J]. 化工高等教育, 2007,(04) :87-89)把舞者内心情感通过外部形态动作表现出来的。因此,无论舞蹈采用何种舞蹈形式进行表演其本意都在于通过对舞蹈所表现特定生活内容的表述,抒发舞者的喜、怒、哀、乐之情,并使欣赏者在享受中为之动情,进而受到陶冶和感染。

(二)动而合度、形变神真

舞蹈表演的“形”是指舞者的表情姿态、动作流动、服装造型等外在形态。由这些外在形态传达出的韵味、情感、意境,则是舞蹈表演的神。“形变而神真”就是形神兼合,观众在观赏舞蹈时,不但从情感上接受了它,而且为之感动。(刘荣. 舞蹈教学中的情感表现[J]. 艺术百家, 1999,(04) :57-59)平时,人们在评论某舞蹈演员的表演时,常常会有这样的说法:“动作还行,表情也可以,就是没有味道。”这里所说的“味道”,就是指演员对内在神韵的把握与体现。只具备“形”的舞蹈,等于只有空旷的骨架。只有将灵与肉同时赋予它,使之有“神”才能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栩栩如生的舞蹈艺术形象。

(三)技艺结合、引人入胜

舞蹈是一种以视觉形态为主的审美对象这一本质属性所决定的,所以舞蹈艺术的一个美学特征,即舞中有技、技艺结合。舞者通过高超的技巧传情达意、揭示主题、塑造人物。可以使观众更加清楚地看到舞者的内心世界和情态状态,进而就会直觉地对舞蹈所表现的内容产生美感。因此单纯的手舞足蹈没有舞蹈的技艺,观众在观赏舞蹈时就可能无动于衷而漠然置之,达不到赏心悦目、情绪畅快所取得的审美艺术效果。

(四)风采独具、富有创造性

一个舞者除具有舞蹈基本能力和技巧能力外,还应当具有艺术创造力、表现力和感染力,就是要具有在熟练技巧能力基础上的舞蹈艺术的创造性,它是舞蹈艺术美的灵魂,有无独创性是区分普通舞者还是舞蹈表演家的尺度所在。舞蹈表演的过程,实际上是演员对舞蹈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的过程.舞蹈编导的创作意图,只有经过演员的表演才能得以实现,然而,舞蹈演员情感的表达与舞蹈编导的创作意图并不总是严丝合缝、一一对应的。(吴伟生. 谈舞蹈教学中表现力的培养[J]. 大众文艺, 2010,(14):145-148)这是由于演员在表演时融入了主观情感、个人艺术功力、审美体验等因素。演员只有将自己对舞蹈作品的理解,渗透到情感表现的创作实践当中,做到“选学一家,博采众长;熔于一炉,独树一帜”,牢记“艺无止境,常演常新”,才能给舞蹈艺术不断注入新的生机,使舞蹈表演艺术之树常青。

二、舞蹈表现力的影响因素

影响舞蹈表现力的因素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先天因素,二是后天培养。现具体分析如下:

(一)先天遗传

舞蹈表现力是否具有先天遗传性的研究和争论仍在进行。遗传、环境与教育相互作用的理论是被大多数心理学家所接受的。有部分人认为舞蹈表现力是与生俱来的,是具有先天遗传性的。在教学中常看到父母从事舞蹈事业的学生,她们的舞蹈表现力方面较为突出,又如: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学生舞蹈表现能力较为突出,正如他们所形容的那样“藏族、蒙古族的孩子会说话时就能唱歌,会走路时便会跳舞”一样,这种能力是具有一定基因遗传性的。在看待遗传的影响时,目前较公允的观点是认为遗传造就潜在能力。实际上,遗传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在对人的发展影响方面,二者并存,均不可缺。遗传素质构成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没有这个前提条件,个体发展都是谈不到的。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水平和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反映出不同的生理与心理特征。(艾玲. 舞蹈教学应重视非技巧因素的培养和训练[J]. 江西教育, 2004,(22):99)遗传素质在人与人之间具有差异性,这决定了人们在发展上的个别特点。每个人的遗传潜能都是不尽相同的,但一个人不论其遗传天赋如何,要想最大限度地开发他的先天潜能良好的环境及良好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任何人,不论他天分有多高,都不可能独自修成正果。当然,再多的支持,如果孩子先天缺乏智力或者没有“学习的热情”,那也是不会有任何效果的。

(二)后天培养

后天因素包括家庭生活环境、社会生活环境、学校生活学习环境,学校教育因素。现具体分析如下:

1.家庭、社会、生活环境

父母是从事舞蹈表演艺术事业或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的孩子往往舞蹈表现力较强,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民族文化背景、生活习俗等因素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另外,这种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形成的,如有些并非是从事舞蹈专业的家长,较重视素质教育和孩子的全面发展,而注重孩子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他们常为孩子提供条件。(吴博. 舞蹈教学与舞蹈创作的联系[J]. 音乐生活, 2007,(08) :88-90)如课余时间带孩子们去少年宫、群艺馆或舞蹈学校等社会艺术培训机构学习舞蹈,鼓励孩子参加幼儿园、学校的课外舞蹈班,参加舞蹈表演或比赛,或借助光盘、电视节目等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舞蹈表现力,目前,这种家庭的孩子还占了相当的比例,这也充分证明了舞蹈表现力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如果有好的引导和培养是完全可以在后天得到强化的。

2.学校教育因素

对于踏入师范院校的舞蹈专业学生来说,学校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师范院校舞蹈专业的教学受以下方面的影响:

(l)课程的设置

师范院校舞蹈专业的课程设置不能完全照搬专业院校,要结合社会的需要和本地区的实际,突出专业性和师范性,强调"技"、"艺"并举,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既要从学生就业出发,还要兼顾学生自身专业的发展.,应遵循学生的就业方向和专业特点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舞蹈专业课程设置应为丰富和全面的。舞蹈技能教学应体现专业性,如舞蹈基本训练,民族民间舞蹈,中国古典舞身韵、舞蹈创编、现代舞、现代流行舞蹈、排练课等课程的开设,舞蹈理论教学应体现师范性,如心理学、教育学、舞蹈教学法、舞蹈解剖学等,同时还要体现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舞蹈表现力的课程:如中国舞蹈史、西方舞蹈史、舞蹈赏析课、基本乐理、视唱练耳、音乐作品欣赏、表演艺术、戏剧表演等。因此,师范院校舞蹈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树立全新的舞蹈教学理念,使学生具备会跳、会教、会编的综合职业能力。

(2)教师的影响

模仿是学习舞蹈的基本方法和特点,舞蹈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的示范,在舞台上进行表演对舞蹈作品人物形象的刻画、舞蹈情感的表达,给学生以最好的学习榜样,舞蹈艺术具有感染力,师范院校学生学习的动力有对教师崇拜的心理特征,教师舞蹈时出神入化的表现力可以,使学生非常热爱老师,热爱舞蹈,教师舞蹈的表现力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感染学生。

(3)艺术实践的锻炼

艺术实践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外有计划、有组织的参与的校外活动。舞蹈的艺术实践有舞台演出,采风,观摩演出、社会调查,是课堂教学与舞台相结合、与社会相结合的活动。艺术实践必须面对生活,生活远比课堂教学的内容丰富,在艺术实践中学生在生活中感知美、感知艺术,在舞台上面向观众展现美,创造美,在观摩演出中学习和揣摩对舞蹈人物形象的刻画,情感的表达,在采风和社会调查中了解民间的文化,吸取民间舞蹈文化的营养,丰富舞蹈文化内涵,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学生舞蹈的表现力得到了提高。

三、提升舞蹈表现力的策略

当前,师范院校舞蹈专业的学生入学前很大一部分人不是从小学习舞蹈,也没有在舞蹈艺术团体从事过舞台表演,没有表演基础,舞蹈专业基础不是很扎实。在学习中更多关注的是舞蹈技能的提高,关注的是动作的掌握与熟练,忽略了舞蹈的表现力,在学习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明确舞蹈表现力教育的目标

师范院校的舞蹈教育,是高质量的保证舞蹈教学而开展的面向全体受教育者达到艺术化的表现生活真谛的一种教育活动。师范院校舞蹈表现力教育目标不是单纯培养提高受教育者的表演技艺,而是通过培养他们舞蹈动作与情感对应的体验能力、舞蹈意向与想象对应的体现能力,最终使受教者形成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韩晓娟. 谈审美观念与舞蹈基本功训练[J]. 内蒙古艺术, 2009,(01):89-91)舞蹈艺术表现力教育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培养学生舞蹈动作与情感对应的体验能力。舞蹈的动作运动具有与舞蹈风格和表现情感的对应联想性。我们在舞蹈艺术表演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只满足于让受教者掌握一些纯肌肉的力学技巧动作,而应当努力发掘具有特定风格的人体动律及其情感对应。

二是培养学生舞蹈意向与想象对应的体现能力。想象是以原有表象或经验为基础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已经存在的记忆在人脑中的重新组合,在舞蹈表演学习体验中,受教者的想象要在施教者的引导下,通过对舞蹈表演内容的审美理解而对己有的审美经验进行重新组合。

三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社会的发展进步,一刻也离不开人类的创造,无论是物质方面的还是精神方面的都是如此。舞蹈艺术作为人类社会最古老、最凝练、最经典的创造活动,集中体现着人类的精神风貌,是人类审美情感、精神境界的直接显现。通过对受教者实施舞蹈艺术表演教育,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高尚超凡的精神境界。

(二)改革教学课程

师范院校的舞蹈教学的课程研究在国外已有悠久历史,它经历了科学理论化课程——学科结构课程运动——实验型课程开发——解放兴趣课程建构这样的发展过程。课程的设置应首先服从于学科定位,根据定位合理配置课程。师范院校舞蹈专业的课程设置在突出专业性和师范性的同时,还要突出地方特色、挖掘原生态民间舞蹈艺术,教学走出课堂,进行舞蹈采风等艺术实践活动,使学生明白“艺术来源于生活”。任何艺术精品都是从民族文化厚土中生发,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鲜明的时代审美特征。同时,舞蹈风格的掌握应从其文化层面导入教学,即告诉学生该舞种产生地的民俗民风、生活环境、生存状态和文化背景以及不同舞种的审美特征等。借用多媒体课件,将当地的山水风光和原生态的舞蹈展现于课堂,当学生对地域文化、舞蹈样式、服装饰物和音乐风格都有了感性认识之后,再进行舞蹈体验。(李美虹. 谈普通高校舞蹈专业学生的舞蹈表现力[J]. 大众文艺, 2010,(03):127-129)在传授技术和风格的同时,教师还应讲解舞蹈的历史变迁、现时状况和发展趋势,使学生明白无误地知道所学的不仅只是一种舞蹈,更是一种文化。完善学生的舞蹈知识结构,真正使其朝着可跳、懂教、会看、能说、善编的方向发展,成为复合型实用性人才。

(三)制定有效的教育方法

舞蹈课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课,并且应是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最紧密的课,要提高学生舞蹈表现力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强化艺术表现素养

强化艺术表现素养应当从舞蹈的基本功训练抓起。由于舞蹈表现力主要通过人体语言传情达意,因此基本功是非常重要的,形体必须经过训练,动作才能够规范、灵活、准确、漂亮。行话说:“身段要随和”,那就是说,要使我们的四肢百骸行动坐卧能够随心所欲而又显得漂亮(艺术之美)。就所谓“手到、眼到、步到、神到”。师范院校的舞蹈教学要在舞蹈表演中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非得“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一日不可间断,把功夫练到家才行。(吴兰. 舞蹈表现力与艺术实践的交错关系[J]. 文化月刊, 2009,(08):77-79)

(2)培养艺术创造能力

任何形式的艺术表演,都是一种创造行为。舞蹈演员即使严格按照编导的意图展开艺术表现,实质上也是投入个人的主观情感而进行积极的二度创作。要培养受教者的艺术创造能力,应当从激发想象能力,储备情绪记忆做起。(曾珍. 高校舞蹈教学中舞蹈表现力的研究[J]. 大众商务, 2009,(12):67-69)舞蹈教学自古以来就沿用“身授法”。“身授法”中“身授”就是实践,边做边讲,边做边体会。我们肯定“口传身授法”,是舞蹈的最基本的教学法,它是符合舞蹈教学规律的。(顾芳. 舞蹈的表现力[J]. 剧影月报, 2010,(03):101-105)但以“口传身授”为主要手段的传统教学模式虽在舞蹈教学上占有重要地位,若不注重启发式教学,将在很大程度上抹杀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限制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压抑学生的创新精神,为进一步完善和挖掘舞蹈教学方法,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求新、求异,引导学生进行创作,不断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在教学中还要运用投影仪、电视机、录像机、多媒体等形式,给学生带来生动的情景知识和视听冲击力,从而提高舞蹈表现力。

(3)提高教师舞蹈表演素质

师范院校的舞蹈教师不仅在舞蹈技艺上很专业,而且应有全面的综合素质,包括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专业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等,首先,提高教师较高的艺术专业素养应放在首位,应把树立良好的专业素养作为重点。作为师范院校的教师要对表演艺术进行不断的学习和探索,观摩和学习其他艺术的表演特色,如话剧的人物塑造,京剧的唱、念、做、打。同时也要进行舞台实践,灵活的掌握和应用舞蹈的表演艺术,把舞蹈的表演知识和经验传播给学生,

(4)加强艺术实践活动

舞蹈艺术实践是推动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是提升学生舞蹈综合能力的一项手段,要重视实践教学的内容,深入探索实践教学新的活力。学生除参加舞蹈舞台表演外,还应组织话剧、戏曲、歌舞剧、情景舞蹈的演出实践,不断丰富学生舞台表演实践机会,在加强学生舞蹈表现力的同时,还要进行晚会策划、组织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要注重在艺术实践活动增强团队意识、同学情感、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等方面的培养。

(5)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师范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从思想道德素质来说,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丰富和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对自己的国家、民族、人民怀有深厚感情和高度责任感的人。从文化理论素质来说,艺术学科呈现出不断交叉渗透,又不断分化、综合的趋势。各个舞种之间互相学习,互相渗透,中外文化的影响也不断加深。这些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方面的教育,而且要进行文学、艺术、历史、美学等人文学科的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使学生在舞蹈表演中对把握舞蹈作品的内容、体现舞蹈作品的情感,有更深的理解,从而使舞蹈更具感染力。

结语

高师舞蹈教育是为社会各级教育培养舞蹈专门人才,肩负着舞蹈教育的重要使命,处于全社会舞蹈教育的核心地位,高师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舞蹈教育水平。因此要改变以往舞蹈教育方式,调整师范院校现有的教学模式和结构,使学生成为舞蹈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舞蹈专门人才,是实现师范院校舞蹈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孟慧清,孙立涛. 试论形体课舞蹈教学中的情感培养[J]. 化工高等教育, 2007,(04) :87-89

[2] 刘荣. 舞蹈教学中的情感表现[J]. 艺术百家, 1999,(04) :57-59

[3] 吴伟生. 谈舞蹈教学中表现力的培养[J]. 大众文艺, 2010,(14):145-148

[4] 艾玲. 舞蹈教学应重视非技巧因素的培养和训练[J]. 江西教育, 2004,(22):99

[5] 吴博. 舞蹈教学与舞蹈创作的联系[J]. 音乐生活, 2007,(08) :88-90

[6] 韩晓娟. 谈审美观念与舞蹈基本功训练[J]. 内蒙古艺术, 2009,(01):89-91

[7] 吴兰. 舞蹈表现力与艺术实践的交错关系[J]. 文化月刊, 2009,(08):77-79

[8] 曾珍. 高校舞蹈教学中舞蹈表现力的研究[J]. 大众商务, 2009,(12):67-69

[9] 李美虹. 谈普通高校舞蹈专业学生的舞蹈表现力[J]. 大众文艺, 2010,(03):127-129

[10] 顾芳. 舞蹈的表现力[J]. 剧影月报, 2010,(03):101-105

上一篇:情 到 深 处 分 外 甜 下一篇:让舞台充满地域文化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