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灵在课堂轻舞飞扬

时间:2022-08-14 10:48:59

让心灵在课堂轻舞飞扬

摘 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内心世界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文本教材的反应又往往是建构于内心体验基础之上的。因此,可以说语文的学习,是学生用心对文本教材独特的感悟、体验的过程,是最具有人文意蕴的探究过程。新课程一直提倡的,课堂“以生为本”,说到底,其实是“以心为本”,学生那独特、丰富、自由、灵动的心灵才是课堂的主角。

关键词:阅读心理;满足感;焦虑感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内心世界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我们可以说,语文的学习,是学生用心对文本教材独特的感悟、体验的过程,是最具有人文意蕴的探究过程。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准确把握学生的阅读心理障碍,及时进行疏导,并实施正确的排除策略,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满足感与“于无疑处设疑”策略

1.过低的阅读期待使学生易产生满足感

满足感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最常出现阅读心理障碍之一。一般说来,年级越低,满足感的内心体验越强烈。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的限制,探究的主动性不强,也很容易得到满足。在初读一篇文章,了解了文章主要内容时最易产生这种心理障碍。有学者认为,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前具有一种期待视野,一种迫切的求知心理。而小学生他们的阅读期待由于年龄的原因,对故事情节更感兴趣,他们的阅读期待往往只立足于了解故事大意,因而很容易得到满足。过低的阅读期待使学生失去了主动探究的欲望。

2.于无疑处设疑,不断激发学生新的阅读期待

克服学生满足感这一心理障碍的途径很多,重要的便是超越学生的阅读期待视野,于学生认为无疑处设疑,用一些思考性问题,使学生产生“并未全懂”的心理体验,诱导学生形成不断探索的心理流向,将阅读向纵深推进。

二、焦虑感与“于和谐中自信”策略

过低或过强的焦虑感都会影响阅读的深入。

“焦虑”是人格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学生对当前或预计到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情境所产生的一种忧虑的心理倾向。课堂中小学生的焦虑心理还是普遍存在的。焦虑心理状况是复杂的,它对学习是起促进作用还是抑制作用,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这些因素包括学生原有焦虑水平的差异、学习材料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本身的能力水平。一种是学生在阅读课上唯恐教师提问自己,又担心回答不出来或回答错误丢面子等等,这种紧张畏惧的心理造成了焦虑过强,会抑制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阻碍学习的深入。另一种是焦虑过弱,对课堂教学的一切方式与内容均不感兴趣,不愿意动脑筋,不愿发言,不参加讨论,不集中注意力等。

三、孤独感与“于交流中体验”策略

1.课堂中缺乏交流是学生产生孤独感的重要原因

新课标“教学建议”中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点改变了传统语文教学中“灌输”的流弊,促进了语文由“讲读课”向“体验课”的转变。但我们又必须认识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和社会化行为的统一过程,这种“个体阅读”又是处在教师指导下的班级“群体阅读”之中的。

但长期以来,“群体阅读”往往表现为少数尖子生的表演,课堂中他们的阅读感悟往往重视了生与师的交流,却忽视了与同学的交流,这使得他们成为“孤独的表演者”。而多数学生则因为和少数尖子生阅读感悟的不同步,在尖子生滔滔不绝汇报阅读感受时,只能成为“孤独”的旁观者。于是,他们只能附和少数尖子生的理解意向,阅读心理负担加重,渐渐产生一种孤独感。这样的课堂阅读不仅未能深化阅读行为,体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更重要的是也完全背离了课堂阅读中“个性化阅读”和“群体阅读”要有机结合的原则。

2.语文学习是一项复杂的活动,不可能一蹴而就

课堂阅读作为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它是学生丰富多变的心理活动的交流与组合,而这种交流与组合是有着其内在的规律性的。僵化、粗暴、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心灵压抑,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倦心理,往往是“人在”而“心不在”。因此,重视学生的心理因素,剖析课堂阅读中的心理障碍,及时地疏导和排除,调动学生积极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文本的阅读感悟中去,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阅读综合能力,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韩向东.语文课堂“多动症”探析.语文建设,2007(1).

[2]方丽英.论课堂心理环境营造与提高教学效率.职业时空,2007(9).

(作者单位 浙江省永嘉县岩坦镇中心小学)

上一篇:交流学习随感 下一篇:国培计划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