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中线条的意味

时间:2022-08-14 10:12:25

中国书画中线条的意味

摘 要:书画同源,书画中的线,是中国书画造型的根基,它既简单,又千变万化,它构成了中国书画多姿多彩的艺术世界。

关键词:书画同源;书画交融;线条意味

线条是中国书画造型的根基,它融于书画。追溯历史,“书画同源”,这是研究中国绘画和书法的人共认的事实,这里的“书”,指文字,中国最早的文宇,是“画”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汉朝许慎《说文解字》里说:最早的写字方法,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随体诘屈”的“象形”,指的就是我们祖先的“画字”,而后陆续出土的陶器等上面的文字,也证明这一点是正确的。

1 “线条”在书法艺术中的审美内涵

书法是线条的艺术,这是当今书法界人士对书法所下的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定义。简单,是它尚未包括书法艺术的全部内涵;深刻,是它揭示了书法艺术的根本要义。线条,是书法构成的根本手段,书法的一切艺术意味,最终都要靠线条来表现。书法线条的意味主要表现在“力”、“气”、“势”三个方面:

1.1 线条凝固的“力”

人们在谈到书法艺术的线条时,大多只注意到线条的流动所产生的艺术意味,极少注意到线条中凝固的“力”。其实书法线条中的力感是书法之术意蕴的基础,离开它,一切便都是无皮之毛,无骨之肉。

在中国的书法理论中,“力”、“骨力”是最早出现的审美概念,晋朝卫烁《笔阵图》 有云:“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由此可见“骨力”在书法中的重要性。唐太宗李世民在《论书》 中说他“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把“骨力”提高到了书法艺术第一要素的位置。而书法线条中凝固的“力”,并不以线条的粗细来体现,而是由“中锋用笔”产生的线条的立体感呈现的,只要用笔达到了“如锥画沙”的境界,则线条的形质无论粗细还是枯湿,都会使人感到“力在字中”。当然,这样说并不是指书法用笔只可用中锋,侧锋一律不取,书法中适当运用侧锋可以取得一定良好的效果,所谓“中锋取力,侧锋取妍”,在书法中侧锋只能作为中锋的辅助作用。

1.2 线条流动的“气”

在古代的书法理论中,线条流动的意味多以“气”来表达,它有两层含义:其一,指书法作品中体现的某种艺术气质和艺术风格。据王羲之《记白云先生书诀》里:“阳气明则华璧立,阴气太则风神生”,即是用形象的语言说明“阴”“阳”之“气”在书法中产生的刚、柔不同风格。元朝陈绎曾在《翰林要决》中将书法之“气”归纳为“清”、“和”、“肃”、“壮”、“奇”、“丽”、“古”、“淡”八种类型,实即书法审美趣味和审美风格的分类概括。书法“气”的第二层含义指书法线条在流畅、跳跃、顿挫的综合效应中体现的连贯性。清朝梁同书《与张芑堂论书》云:“写字要有气,气顺从熟得来。有气则自有势,大小长短,随笔所注,自然贯注,成一片段,却著不得丝毫摆布,熟后自如。”这里讲的“气”,是从技法的角度指出书法线条的最高标准“自然贯注”。“一气呵成”, “一气贯注”的草书表现得最为典型。书法中“一气贯注”并非指线条没有间断,恰恰相反,若不间断地一笔写到底便没有“气”可言了,书法艺术中的“线条流动”就在这连断的统一中,“笔断意不断”的达到“一气贯注”境界中。

1.3 线条组合的“势”

“势”意指“姿势”、“姿态”,以及由它体现的一种精神面貌。书法之“势”的内容,包括单个字的形态,字与字之间形态的呼应和配合以及整体布局的经营。隶书的“穹窿恢廓,栉比针裂”,草书的“狡兔暴骇,将奔未驰”,以及篆书的“若行若飞,”无不是以字的形态以及其相互的呼应体现出仪态多姿的“一书势”。而这一切,最终都是以“线条”的组合体现的。中国的书法之“势”还在于随着欣赏者的精神境界、审美情趣、审美修养,以及特定审美情境而变化,古人曾说过:“睹物以致思,非言辞之所宜”这是一种非常深刻的美学见解。而这正说明了书法之“势”审美意味的丰富性。

2 “线条”在中国绘画的功能与审美内涵

以线为特征是中国传统绘画最基本的风格和特点。线一直是中国绘画的主要造型手段和表现形式,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简单到多样,由幼稚到成熟,并逐步地创造和丰富了表现形式和表现力,形成了中国民族美术独特的风格。那么线条在绘画中的具体内涵,浅谈以下几点:

(1)线在中国绘画中统帅了墨、色、章法、结构、节奏、韵律等。中国画的线是由笔墨来完成的,笔有笔法,墨有墨法,而运用法则在于灵活地运用。“六法”提出“骨法用笔”, “骨”是坚固的内部结构,是生命运动的支撑点,点、染只是辅的“锦上添花”。“骨’”的表现在于用笔,以书入画,纳书法于绘画之中,笔锋的运用有正侧、立卧、藏露、顺逆的变化,笔力笔速有轻重、疾徐、缓急的变化;笔线有流畅、凝练、刚柔、方圆的变化,不同的书写方式,运笔的轻重疾缓、偏正曲直,使线产生了难以尽言的千变万化。

(2)线条是感情表现的媒介,画家凭借线条表现对象的精神,并传达主观的情感;不同的线表现不同的感情;画家感情的丰富、复杂,也就造就了线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如:唐朝阎立本在《历代帝王图》中用简洁的线条来表现不同人物的感情和个性;黄宾虹的千笔皴擦,勾勒点染皆因发展了用线的多种表现技法而成为一代宗师。

(3)线的表现形式早在彩陶、青铜器、漆器等的纹饰中就得到了很高的发展,我国现存的战国帛画,画中也用流畅的、简练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轮廓。人们懂得了用线造型首先从轮廓开始,而后逐渐认识衣纹的结构关系,线的穿插组织和人物五官及面部表情的刻画。随着历代的延续对线条的发展更为丰富传神,如《八十七神仙卷》中衣纹飘带流畅飘洒连贯的线条加上烟云、装饰,就造成了一种飘动生风的神仙场面。再如南北朝绘画线条的纤细,遒劲流畅之美;吴道子用线的疏朗、飘逸、力量之美;永乐宫壁画用线的庄严、含蓄、严谨、气势之美等,由于在用笔中气的贯通和用笔变化产生的线的长短、疏密、轻重、虚实、粗细、运动方向等都显示出线的韵律和节奏,使人们不能不赞叹线的妙用和魅力。

(4)中国山水画中线的表现更为突出,山水画的技法具有一套完整的“皴法”体系,而每一种皴法,都是由线条构成的,因此,山水画的“筋骨”是线条,它是整个绘作过程中的主体和骨干。画中的用线具有类同于书法线条中的“力”、“气”、“势”的意味,倘若线条软弱无力、板滞不畅、条理不清、杂乱无章,便不能成为一幅优秀的山水画。只有绘画水平与书法水平同步提高,才能不断进入新的境界,而书法基础并非仅仅是“写好宇”,而更重要是要对书法的艺术底蕴和审美内涵真正有所理解,并在自觉意识中将书画技艺融为一体,从而使书、画不断地向更高境界迈进。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书、画技艺的交融是一个连绵不断的历史过程。书画中的线,它既简单,又是千变万化,它构成了中国书画多姿多彩的艺术世界。

参考文献:

[1]刘宗超.中国书法简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325.

[2]岑久发.书与画[M].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1522.

[3]刘讯.中国山水画入门[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1626.

作者简介:刘亚(1982―),女,云南普洱人,助教,主要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上一篇:论视觉模式与艺术创造 下一篇:浅谈版式设计中网格系统的构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