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院校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时间:2022-08-14 08:28:12

论高职院校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摘要: 本文在简要分析了高专院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高专院校高职院校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原则,提出了创新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途径,即必须构建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专业实践教学方向体系、专业实践教学形式体系、专业实践教学测评体系。

Abstract: Based on analysing problem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princle of building practical talents training model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puts forward the ways to build the model,namely,they must build content system,direction system,form system and functional testing system of professional practice.

关键词: 高职;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practical talents;training mode;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0-0198-02

0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专门为我国的生产岗位培养实用性技能人才的专业教育模式,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占重要的地位。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推进,我国对使用型人才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对技术人才的要求也更加的严格,因此这一时期,对高等职业教育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共存。确定适合高职教育发展的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亟待高职院校做出决策的问题,因此,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决策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高专院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要想办好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对现在的高等职业教育进行改革,发现目前发现的问题及时的采取措施进行解决。据课题组的调查了解及分析,笔者认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1 目前我国的人才培养观念落后在教学中只重视理论教学而不重视实践,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2 人才培养教育内容僵化教育内容落后,不能做到与时俱进,教材内容老化,弊端很明显,这就使得学生在毕业后所学的知识很可能已经过时,或者得不到用处。

1.3 人才培养教育方法陈旧教学方式的老化,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机械的听课,这种教学方式不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

1.4 人才培养教育形式落伍没能摆脱以前传统的教育形式,注重教学,不注重实践,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学校渡过,而很少有去参加实习的机会。学校没有定期的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没有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等。

2高专院校高职教育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原则

2.1 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是高校最根本的教育理念,就是在学校教育中与学生为本,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都有自身的个性,学校要重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鼓励他们的个性培养,并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等。

2.2 需求导向的原则学校要实时对市场进行调查,及时了解人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并将专业与职业的距离进一步拉近,以市场为导向,促进学校的专业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就业。

2.3 特色品牌的原则办出鲜明的特色是高职教育的生命力所在。学校要重视品牌效应,并使自己学校的毕业生有自己的特色。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的发展还不成熟,很多热门的专业很多学校都在抢着开设,但是到最后必然会引起此专业毕业生的大量堆积,从而影响毕业生的就业。要想自己的毕业生在众多人才中脱颖而出,就必须重视自己的特色教育。

2.4 工学结合的原则改善教育方式,采取工学结合的教育方式,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并定期的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和参加实习,在实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职业素质,并使学生的综合水平进一步提高。

3高职院校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方向和思路

高职院校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也是一个需要长期探讨的话题,就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来看,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3.1 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总理指出:“以就业为导向,努力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质量。职业教育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一方面,要搞好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学习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坚持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高职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要牢牢把握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要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高职院校要围绕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找准市场切入点,科学合理定位,重点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宽厚型、复合型、开放型、创新型”的高等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级岗位技能型人才以及具有工程背景的实务运作人才,并根据社会的需求和毕业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向、优化培养模式,树立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质量观念和创新教育观念,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实用型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3.2 构建先进的管理和服务机制高职院校要树立“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创新教育”的观念,努力实现专才向通才、教学向教育、传授向服务的转变,围绕以职业素质为本,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使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的整体结构的要求,通过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良好的激励机制,为学生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并从学生入学到就业及就业后的跟踪指导的一条龙服务体系,积极扮演好为企业、为学生服务的角色,使高职院校成为企业生产一线后备人才的孵化基地。

3.3 引进优质的办学资源优质的办学条件包括软硬件两个主要方面的建设。在软件方面,高职院校在加大引进优质师资工作的力度的同时,要深化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教材、学制安排等,都要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教学内容要注重学以致用。要改变传统的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做法,把握课程体系、教育计划方案等培养核心,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术课、理论课与实践课相互渗透,必修课与选修课相互补充,各类素质课相互融合的培养体系,并按照这个体系设置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环节,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和改革教学方法。在硬件方面,高职院校要加大投入,购进必备的试验设备,为实践性教学提供必要的保障。此外,高职院校在加大投入,引进师资和购进必要的实验设备的同时,要加快实训基地建设步伐,充分利用来自企业等方面的优质资源,与企业建立双赢的纽带,建立较为稳定的学生实习基地,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4 提升校园文化内涵高职院校是近些年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出现的新型学校,多以理工科为主,校园文化的积淀不深厚,需要加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力度的相关课程,适当通过人文社科类课程教育和“第二课堂”的相关活动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改善学生的思维方式及综合能力,在加强学生综合职业技能锻炼的同时,逐步加强文化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高职院校的学生由单纯的“技术劳动者”向“技术人文者”转变,以此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增强师生的凝聚力和教学特色。

3.5 开拓生源和就业两个市场高职院校要拓展生源市场范围和生源类型,改变单一省内生源市场结构为省内生源为主体、省外生源为补充的生源市场新结构,密切与高中、中职学校的合作伙伴关系,以增加生源供给渠道;同时,要以就业为导向,成立具有法人地位的毕业就业指导中心,加强与相关区域人才交流市场的合作和全过程就业指导及创业教育,架构透明对称的毕业生就业网络,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并全面实施“毕业生就业后服务制度”,密切校企合作关系,大力推行“订单式”培养,提高用人单位对学校的信任度。

4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研究意义

近年来,我国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和成人高校将近1500所,占高等学校总数的68%。在占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中研究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4.1 可以提高高职教育效率对于以实用型人才为培养模式的高职教育,其产品――毕业学生一般不需要再经过培训或长时间待业就能找到一个适合且能较好胜任的工作,这无疑是提高高职教育效率的重要体现。

4.2 可以增强学生的市场竞争能力近几年,差不多90%的企业在招聘人员时都提出了“工作经验”的要求,连招聘推销员、业务员都要求工作经验。尽管社会对企业的这一做法有着不同的看法,但不争的事实是,在同等条件下,具有工作经验确实较易找到工作。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高职教育把学生“实践经验”的获取和积累放在重要位置,因而其毕业生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4.3 可以降低用人单位的用人成本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教育,其毕业学生被用人单位录用后,用人单位可以减少使用前的培训成本,使用中的经济损失(由于工作失误或错误所造成)成本,使用后的人员更换成本等。

4.4 关系到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能否重视实用型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的应用和推广,关系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关系到毕业生的就业率,这些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甚至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整个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Z].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2000-01-17.

[2]吕一中,牛小铁.走内涵发展道路――创高职教育品牌[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期.

[3]陈选能.迎接职业教育的春[J].成人高等教育,2005,4.

[4]李有华,邱云亮.“顶岗实习――就岗就业”办学模式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5-07.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10.

[6]陈小言,葛伟.高职教育培养模式的有益尝试.职教论坛,2004-01.

[7]吴宪洲.论以就业为目标的高职教育改革.教育与职业,2006-33期.

上一篇:苹果多酚的提取工艺探讨 下一篇:高校大学生创业集群效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