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品物流事故协同应急救援决策研究

时间:2022-08-14 07:08:43

危险品物流事故协同应急救援决策研究

摘要:由于危险品本身的特性,在危险品运输过程中一旦发生事故,往往事故后果很严重,危害范围大,需要区域协同起来应对危险品物流应急救援。综合研究了对危险品进行区域协同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建立了协同的应急救援的组织指挥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危险品应急救援应急响应机制及决策系统。

关键词:危险品物流;应急救援;协同

中图分类号:F252.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危险品需要的增加,我国危险品特别是化学危险品企业也在高速发展,危险品的流通变得频繁。目前我国在建的比较重要的化工园区有两种:一种是依托大型石化企业而建设的化工园区,例如上海化工园区、南京化工园区;另一种是利用沿江沿海深水码头优势,吸引境内外企业投资,形成一定规模或有特色产业的化工集聚地和重要的化工品输送港。如果园区一旦发生危险品运输事故将会对人类的生命、财产以及环境和社会造成巨大的伤害和损失。由此可看出,我国危险品的生产和流通比较集中,多在经济和交通发展比较好的沿海及华东一带,呈现区域性的分布。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我国每年道路运输危险品货物在2亿吨左右,长三角经济占全国比重的20%左右,长三角石化比重占全国40%左右,乙烯产量约占30%,油品(原油,成品油,石脑油)进口约占30%,液体化学品进口占比大于60%。数据显示,目前长三角地区化学工业品的流量已占全国的47%,每年通过水路、公路和铁路进出上海的危险化学品有4 300多万吨,涉及品种达3 000多种。

由于危险品本身的特性,在危险品运输过程中一旦发生事故,往往事故后果很严重,危害范围大。因此,危险品物流事故发生后,往往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协同应急管理,因而需要建立有效的协同应急指挥机制及应急响应机制来配合大范围的救援行动。

1 危险品物流事故应急救援组织指挥机制

要在一定区域内应对危险品事故,一个高效的组织指挥机构是首要的保证。由于各城市行政管理方面的分块化及城市里各个部分之间的独立管理,城市之间以及部门之间在应对事故过程中责、权、利的冲突,数据、信息的传递不畅等现象是常有的,因此如何在最短时间内高效低成本的充分调动起区域内的救援力量和资源进行危险品应急救援是使区域协同应急顺利进行的第一要务[1]。鉴于此,文章建立了如图1所示的危险品应急救援织指挥机制。

如图1所示,该救援机制分为纵向协同和横向协同指挥两部分,在实施危险品应急救援时,这两部分是同时进行的。

(1)纵向的组织指挥机构协同救援

整个区域的组织指挥机构在纵向上分为三层,最顶层的是区域的总指挥中心,区域总指挥中心下面的是各个城市的应急指挥中心,对应的各应急部门指挥中心居于最底层。各应急部分指挥中心,如公安指挥中心、交通指挥中心、消防指挥中心、急救调度中心等主要由响应的部门领导人执行指挥。城市危险品应急指挥中心由政府部门及相关专业人士组成。而区域总指挥中心由各个城市的最高应急指挥员及相关专业人员和机构联合组成,其中,在整个区域中经济发展比较好影响力比较大的城市如长三角地区的上海、南京及杭州市的最高应急指挥员是领导总指挥中心的中坚力量。这三层应急指挥中心及执行部门通过危险品应急管理信息平系在一起。

当一般危险品事故发生时,可由第三层指挥中心即应急部门指挥中心直接处理完成。重大危险品事故发生时,可通过信息平台传达给城市应急指挥中心,城市应急指挥中心(第二层指挥中心)协同各应急部门指挥中心(第三层指挥中心)和其他部门(执行部门)共同处置。由于在一个城市之内,受制于政府部门的领导和管理,因此第二和第三层之间的协同可以很好的进行。当发生特大危险品事故,或者单个城市的救援力量和救援资源无法有效解决的危险品事故时,就需要其他的城市来协助救援,城市间的救援协同组织工作需要由区域总指挥中心完成。区域总指挥中心通过信息平台获取事故的详细信息,据此做出救援决策,在重视时间效益的情况下合理地选择和指挥区域中其他城市进行协同救援。

在协同应急时,容易产生各城市各部门、各警力责任不清,行使权利与履行职责的程序不明,应急措施不到位等协同积极性低的问题,需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如安全法和紧急状态法等来保障各指挥中心的权利,总体上应急部分指挥中心服从城市指挥中心的领导,各城市指挥中心服从区域总指挥中心的领导,在救援关键时刻,区域总指挥中心还可以跨过城市指挥中心对应急部门进行直接指挥和协调。在整个区域的协同应急管理时,通过立法程序划分各机构部门之间责、权、利,使得各城市及各应急部门在协同应急时有法制保障。

(2)横向的组织指挥机构协同救援

针对危险品事故的横向的组织指挥机构的协同救援是指在同一层的指挥机构的协同。在城市应急指挥中心(第二层指挥中心)是指不同城市间的协同救援,一般要求协助救援的城市配合和响应发生危险品事故所在的城市或者主要救援城市的指挥工作,积极响应和支援主要救援城市在救援力量及救援物资方面的需要。相应的,在应急部门指挥中心(第三层指挥中心)横向的组织指挥机构的协同是指为了使救援工作顺利进行以至于事故所造成各种危害和损失降到最低,其他的应急部门协助和配合主要应急部分的救援行动,在这个过程中多个应急部门的指挥中心可能都统一于一个主要应急部门的指挥中心,由其来统一指挥和调配整个救援工作。横向组织机构的协同要借助于上层指挥机构的授权和约束才能顺利进行[2]。

2 危险品物流事故应急救援响应决策系统

由于危险品运输的流动性及危险品运输的两端之间的相对集中性,可以在危险品运输比较密集的区域建立联合的控制机制,而协同的应急救援机制可以提高危险品运输的事故救援效率进而很大程度降低事故造成的危害。在强调时间效应的危险品救援响应中,迅速的告知危险品事故的发生并确定具体的事故地点是很关键的,装载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技术的危险品运输车辆可以随时跟踪车辆的运输行程和提供车辆运输的具置,并且可以在GPS技术中引入相应的传感器系统,那样就可以在发生交通事故时快速的感应到是否有危险品泄漏情况。在进行救援决策时,需要知道危险品的类型,确定其对周边环境及人员的危害程度,实施进行救援的物资和对周边群众的人员疏散决策,RFID技术可以提供危险品的各类信息查询,比如种类、数量、包装类型和方式等,并通过沿途的检测站对危险品的各类信息进行实时追踪[3]。因此,结合GPS和RFID技术可以及时获取危险品事故的相关信息,有助于做出正确、及时的应急救援决策,尽可能地降低危险品事故所造成的损失。应用GPS和RFID技术建立的危险品事故应急救援机制如图2所示。

由图2可以知道,当运输危险品的车辆发生事故时,装在车上的经过优化的GPS系统可以立即监测到并将事故信息和通过卫星信号信息解算的车辆位置信息一起通过广阔的GSM网络传送到应急决策中心。而应急决策中心可以通过信息通道解读离事故点最近的RFID阅读器所检测到的危险品最新信息,包括危险品的种类、数量、包装方式具体信息。由GPS系统所得到的危险品的泄露情况结合危险品的种类,可以估算出就救援物资的类型和数量及救援所需的工具,考虑各救援站点的物资及设备情况并结合事故的具置选出即能满足救援资源需求又能最快到达事故地点的应急救援服务站。另一方面,由于危险品特性(一般指气体),有可能通过空气传播会对道路周围的群众造成危害,因此进行相应的人员疏散决策是很有必要的。根据RFID阅读器提供的危险品种类数量及泄露情况等信息,若会对周围的群众及环境造成危害则可以估算危害范围,结合该事故点的天气情况和其他的相关因素做出人员疏散的相关决策,比如人员疏散的方向、所到地点的具体安排,等等。因此由GPS和RFID系统所提供的相关信息,应急决策中心的应急指挥决策流程如图3所示。

整个应急救援决策流程分为三个阶段,如图3所示,分别为事故告知阶段,事故分析阶段和事故决策阶段。通过GPS和RFID技术的响应系统,可以在有效时间内为危险品物流事故应急救援提供重要的信息,迅速的告知事故有关具体情况,为有效分析提供依据,这就是事故的第一阶段:有效的告知阶段。通过有效的事故告知,根据事故的具体信息,事故应急救援决策中心需要作出正确有效的分析,因此在事故的分析阶段通过相关专业知识及专家指导,结合现场的定性及定量分析,比对应急救援案例库及应急预案,可以对事故作出正确的分析。在相关分析及应急预案的基础上应急救援决策指挥中心作出救援决策,包括应急救援服务站的选择决策,事故地点周围的人员疏散决策以及事故救援处理方案等决策。

3 总 结

危险品物流事故后果往往很严重,影响范围很大,而且危险品物流具有流动性,危险品运输过程中事故发生地不一定与危险品运输车辆的管辖地一致。因此,危险品物流事故发生后,需要相关区域、部门协同管理,构建具有协同功能的应急救援决策机制。文章构建了区域协同的应救援组织指挥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危险品物流事故应急响应机制和决策系统。危险品事故的协同救援将有助于在最短时间内应对事故,使事故得到迅速控制,从而降低危险品事故造成的危害。在区域协同应对危险品事故的过程中,在组织机构上如何建立有效的合作决策是区域协同应急的一大难点。对于区域协同危险品应急网络模型的建立及协同的应急资源的储备和配送策略将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蒋珩,佘廉. 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组织体系研究[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0(5):595-598.

[2] 陶存新,严新平,刘清. 危险品运输预警应急联动机制研究[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7,31(6):980

-983.

[3] 王菡,韩瑞珠. 基于城际多HUB的应急物流网络协同动力学模型分析[J].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7(11):387

-392.

上一篇:基于EDI技术的弹药储供保障体系构建与分析 下一篇:浅谈自动化仪表维护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