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雍正陵的风水

时间:2022-08-14 05:51:13

当我们把历史追溯到269年前,在河北保定易县(古称易州)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电视剧《甄嬛传》里的雍正皇帝,在此选择万年吉地,并建造了规模宏大的泰陵。

在河北省易县城西十五公里的永宁山下,有一处风景秀丽的清代皇家陵园,这就是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四位清朝皇帝及其后妃、公主、阿哥、王爷长眠之地。雍正皇帝的泰陵是清西陵中的首陵,也是规模最大,形制最为完备的陵寝。

有人说雍正杀了康熙,有人说雍正是篡改遗诏后上台的,所以不敢葬在东陵其父康熙的身旁。也有人认为,雍正开辟西陵的主要原因是他挑到了好风水的地方,所以硬搬了一些理由来证实他没有违反伦理道德。至乾隆时,也往风水好的东陵跑,又不想让自己的父亲一个人在西陵孤零零,遂为后代定出了父左子右的昭穆制度。

雍正上台七年后,命人为他寻找建陵的吉地。据《工科史书》等原始档案记载,受命勘测的人先在沿长城一线的东陵孝陵、景陵旁边的马兰关、平顶山、鲇鱼关、大安口、冷嘴头、沙坡峪、罗文峪、甘家峪、马蹄峪等处“卜择吉地”,都说没有相宜的营建之处。后来选择了遵化州之东的九凤朝阳山,离孝陵、景陵不远,和雍正帝的初意相符合。选定之后,预备了一批木料和砖瓦石料,准备动土兴建。但精通堪舆的大臣再三相度,认为九凤朝阳山规模虽大,但“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如此一说,雍正帝当然不会用这个地方了。折腾了一段时间,在东陵并未找到理想的建陵之地。

为了保证陵墓建在一个风水好的地方,雍正又派出堪舆家在各地进行挑选。后来怡亲王允祥和大臣高其倬受命在京师西南一带翻山越岭寻找陵址,至易州境内泰宁山天平峪、兴隆庄一带,发现了这块林木茂密、地势高爽的万年吉地,遂竭力向雍正推荐。他们称那块地方西有云蒙山,北有泰宁山,东有丘陵地,南有易水河,是“乾坤聚秀之区,为阴阳和会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雍正阅览了奏折之后,也认为“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然而,雍正如果选择这块陵址显然违背了子随父葬的清朝制度,作为皇帝是不便马上表示同意的,便故意说地方虽美,只是距父亲的景陵和祖父的孝陵“相去数百里,朕心不忍”,而内心深处他实在是舍不得那块新卜的风水宝地。他又明知故问地让大臣们为他考证另辟陵区“与古帝王规制典礼有无未合之处”。善于揣摩上意的大臣们对于雍正想违祖制又想在人前表露孝心的意图一眼就看穿了,所以他们从浩繁的史籍中引经据典,以证明历代帝王父子营建陵墓不在一起是极为正常的。他们从各种史书中找出了具体的例子,如夏禹葬在浙江的会稽,而自启以下,葬在山西的夏县,少康又在河南的太康,其间相去何止千里。又如商汤葬在河南的偃师,太甲在山东的历城,太戊在彰德府的内黄,武丁在陈州的西华,相去各有五六百里。至于汉唐诸帝,虽然都在陕西,但汉代的高帝、文帝、景帝、武帝分别葬在咸阳、长安、高陵、兴平等县;唐代的高祖、太宗、高宗、玄宗分别葬在三原、醴泉、乾县、蒲城等处,其间相去远的有四五百里,近的有二三百里。而泰宁山天平峪万年吉地虽与孝陵、景陵相去百里,但“易州及遵化州地界与京师密迩,同居畿辅,并列神州,其地实未为遥远”,与古人相比较,这算不得什么。况且“地脉之呈瑞,关乎天运之发祥,历数千百里蟠结之福区,开亿万斯年之厚泽”,陵地的选择关系到国家的命运,皇上应根据风水情况断定陵址。经过大臣们这一番陈说,雍正降旨表示:“大学士、九卿等,引据史册典礼陈奏,朕心始安”。这样,泰宁山太平峪入选,成为世宗万年吉地。雍正八年,雍正特派恒亲王、内大臣常明、尚书海望和查克丹、侍郎留保和德尔敏等,后又续派侍讲学士塞尔敦、朝阳等先后总理,郎中苏尔泰、罗丹苏、住安图等监督,于八月十九日在泰宁山下动工修建泰陵,首辟西陵陵区。

1644年清朝入关后,他们积极学习并接受汉文化,在陵寝制度和建筑规制上也极力尊崇历代传统,汉文化中的风水学也强烈影响着他们。1729年,雍正登基的第七个年头,他派风水先生为其寻找万年吉地,在他祖父和父亲陵墓旁的朝阳山寻得万年吉地,但后来,经堪舆之人再加相度,又觉得“未为全美”。雍正又派怡贤亲王允祥和两江总督高其倬在北京西南一带来回捕择吉祥之壤,通过觅龙、察砂、观水、点穴等一系列勘察,在易州境内永宁山下发现了上吉之壤,他们向雍正皇帝递上奏折,称赞永宁山下的风水宝地为“乾坤聚秀之区,阴阳合会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朱吉咸备;山脉水法条理详明,堪称上吉之壤!适符盛世之昌期,此天心之誉佑,默然非人力之相度偶遇也”!

泰陵地处永宁山主峰之下,根据“陵制与山水相称”,即“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清代建筑学家与风水学家把形态端庄的元宝山作为泰陵的朝山,永宁山为泰陵的靠山。永宁山是太行山余脉,主峰突起,耸入云端,有插天之势,屏立于陵寝之后。大红门两侧的东西华盖山,烟云在山腰缭绕,颇有渡云之险,恰似陵区两扇大门分列左右。还有九龙山、九凤山、蜘蛛山等,都是天造地设、自然成趣的天然景观。

古代堪舆之人为什么对山如此重视呢?原因有两个:第一,山是沟通天上与人间之间的桥梁,是最伟大的造化,所以对山的崇拜就变成了国家最大的典礼。难怪历代帝王为了本朝的兴旺都要到泰山去封禅。第二,山能够永远存在,皇帝的英明就如高山与日月一样永远同光。

选择陵址,除了观山之外还要看水,北易水河潺潺流过陵区,清澈透明,形成了天然的水系。清西陵的第一座建筑五孔石桥横跨其上,犹如长虹卧波,桥洞的五孔倒映在水面上,静谧而又灵动。有一次乾隆皇帝曾来拜谒泰陵,行至桥上,见此美景,有感而发,当即出了一道上联:‘五孔桥上观五孔,五孔,五孔,又五孔’,然后把随驾的大臣刘墉唤到御驾前让他对出下联。刘墉才思敏捷,是当朝的大才子,他当即对出下联:‘万岁爷前呼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乾隆皇帝听了觉得合辙压韵,非常满意,当即重赏。

大自然姿态万千,对于不理想的地形,进行积极处理,使之趋于“山川形势务臻全美”的理想模式。建筑大师对不理想的山川河流进行了妥善的改造。泰陵左方的砂山、后保山均是人为堆积而成。泰陵的案山——蜘蛛山亦属人工所为。这些人工堆置的砂山起到了“护卫区穴,不使风吹,环抱有情,不逼不压,不折不窜”的效果。在对河流的处理方面,除去易水河自然流经大红门前的五孔桥下,建筑学家又令工匠在5里长的神道上,酌量地势,挖了四条马槽沟和一条环绕陵寝的龙须沟,并分别于上面架设了平桥和拱桥。这些河流弯如飘带,柔如轻纱,动静相成,恰似天然,起到了阴地脉养真气的最佳效果。“陵寝以风水为重,以树木为先”,在泰陵修建时,建筑学家把陵区树株作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栽植,泰陵共栽植松柏树38986株。陵区15公里内外,弥漫山谷,尽皆松林。放眼望去,绿海无垠,红墙黄瓦的宫殿镶嵌其中,神秘而肃穆。泰陵的风光与建筑是人文美与自然美的完美结合,是“天人合一”的陵寝总体环境的有机构成。在清代入关后的九处帝王陵墓中,泰陵风水及陵寝规制是最为完备的。

上一篇:小学高年级英语写作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下一篇: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