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业产业创建现代农艺品牌专业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08-14 05:17:09

基于农业产业创建现代农艺品牌专业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近几年,兴山县职业教育中心应用行动导向教学、认知结构学习、构建主义学习等教育教学理论,面向本县农业支柱产业,着重从五个侧面探索研究现代农艺专业建设,以期达到创建品牌专业,提升培训学员职业综合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学习领域 学习情境 导演型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8C-0089-02

近几年来,中职教育开设的专业种类越来越多越来越细,但对专业建设的质量仍重视不够,致使个别专业学生报考率、就业率低。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按照产业对中等人才的需求,打造品牌专业,以此推动中职教育的良性发展。品牌专业是形成中职教育办学特色的基础,在办学过程中必须围绕市场需求,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只有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才能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在品牌专业建设上我们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

一、依据产业需求,划分农艺专业学习领域。

现代农艺专业是在对已有的或即将产生的相关职业进行职业分析基础上,归并和分类后形成的。可见,现代农艺专业不等于社会职业,也不是劳动岗位。是对涉农职业“岗位群”所需的技能、知识和态度进行分析归纳后,设置的基于现实职业发展趋势的教学专业。同一个职业有多个不同的岗位,在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和工作情境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要开发出具有一定普适性的学习领域,必须针对本专业主要职业工作岗位进行企业调研,并与现场专家共同研讨分析职业岗位的典型意义及具有完整结构的工作过程,才能确定专业教学的典型工作任务。只有对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进行系统化分析,才能划分出本专业的学习领域。

课题组依据这一理论基础,首先,对县域农业产业的主要职业工作岗位进行分类调查,筛选确定了我县农艺工的六大典型工作任务,即柑橘生态栽培、高山蔬菜种植、核桃高效栽培、茶树种植与绿茶加工、花卉组培育苗和烤烟种植与烘烤等。接着逐个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后,制定出侧重于种植的农艺专业的学习领域。具体如下:

基础学习领域:由“说写”基础、“数理化”基础、“信息”基础和职业生涯规划四大模块构成,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为重点。“说写”基础模块――开发《说写基础知识》校本教材,突出应用文写作、演讲、解说等“说写”基本技能。如,我县地处三峡库区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英语课的教学形式是开展 “用英语话家乡” 主体活动,介绍当地旅游资源,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数理化”基础模块――主要突出“数理化”的基本常识,根据现代农业产业的需要编写数理化基本常识校本教材,如重点选择与使用农业机械相关联的物理常识,与使用化工产品有关的化学常识和与成本核算相关的数学知识。“信息”基础模块――主要内容是网络的使用、信息收集与处理等基本知识,以学习电脑的操作技能为主。

专业学习领域:由专业核心学习领域、专业方向学习领域两大模块构成。专业核心课是学习专业方向课程的工具,为专业技能的形成提供理论指导。这类课的开发要充分体现“基础”的特性,“舍去”中专统编教材中较深奥的理论知识,选编出紧密结合本地区产业实际的校本教材。如结合本县的农业资源整合土壤肥料、农业气象和农业产业规划等相关知识,编写《兴山县农业生产与环境》校本课程;又如针对本县六大农业产业,编写《兴山县主要经济植物病虫害的预防》课程,介绍柑橘、茶树、蔬菜、花卉、烟叶和核桃等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预防措施。专业方向课程是以服务产业项目为目标,坚持教学活动就是生产活动的原则,做到每一项专业知识至少要指导一项农艺产品的生产,删除与应用技术联系不紧密的内容,开发服务于农业产业的农艺专业方向教材。围绕本县六大农业产业开发《核桃高效优质栽培》《茶树栽培与绿茶加工》《脐橙栽培技术》《香菇生产技术》《花卉组织培养》《高山蔬菜栽培》《优质烤烟生产》和《山羊养殖》等校本教材,每门专业课都有具体的生产工艺流程和产品,提高专业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拓展学习领域:目的是拓宽中职学生在农业经营管理和家庭园艺两方面的专业能力,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就业面。主要领域包括农业经济管理、经纪人实务、特种动物养殖、食用菌生产和盆景与插花。

二、分析工作过程,开发行动导向学习情境。

在德国行动导向的情境性课程原则指导下,开发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学习情境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规定,是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方案。可见,学习情境是以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背景,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进行教学化处理后形成的一种学习性工作任务。这种课程的设计是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载体,以体验工作情境为出发点,针对现实工作技能的重点和难点来设计教学环节,并通过举一反三完成学习性工作任务来实现教学目标的。

课题组依据这一理论,以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为前提,坚持学习行动即工作行动的学习情境设计总要求。制定了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载体来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以典型的农艺产品的生产过程为体例设计教学活动;以学生“跳起来够得着”为设计尺度的三项学习情境开发原则。期望让学生在学习行动过程中充分体验工作情境,快乐地掌握实践操作技能,不断提高职业综合能力。遵照情境开发的三项原则,我们尝试研发了两册适用于我县农艺专业的行动导向学习情境。如在编写《核桃高效优质栽培》校本学习情境时,首先,对核桃高效栽培的工作过程进行系统化分析。然后筛选确定了认识核桃树、嫁接育苗、规划与施工、土壤管理、整形修剪、病虫害预防、采收处理、低产园改造等工作任务,这八个任务是核桃生产者或技术员必定会遇到的工作内容。最后,按照八项工作任务的内在关系,编排成核桃栽培园艺工的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又按照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技能六步完整的学习行动来安排学习任务,并编制出学习性工作任务单。同时,应用行动导向教学理念为师生提供了教学指导参考。

三、针对农事季节,创新人才培养管理模式。

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应具有市场导向、能力本位、学练并重、工学结合等特征,其构建原则应该是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前提、要求中职校准确定位、素质教育与实际教育相结合、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据此,课题组构建了农艺专业“季节性工学交替”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和“实验基础训练、项目整合实训、生产综合训练”三步技能实训法。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农艺产品生产的季节为序,合理安排教学计划,灵活组织教学。农闲时在校内集中学习专业理论和基本技能,农忙时在企业里进行生产的各个环节的实践训练,工学交替从而实现“理实一体化”。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其主要的合作模式有三种:学校+公司+农户、学校+公司+员工、学校+农户+学生。为了确保模式的顺利实施,首先学校必须争取县农业局、畜牧局、林业局和教育局等主管部门的支持。然后,通过各职能局的介绍和沟通,与龙头企业的法人联合成立校企合作办学协调机构。共同制定农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内容、实训基地建设规划,确保专业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经教学实践验证成效显著,先后有三名同学获得全国技能大赛二、三等奖,学生制作的龙洞春茗荣获湖北省名优绿茶评比特等奖、国家二等奖,田水涛、程子义等同学回乡后成立了农业合作社,带领广大农民走上富裕之路。

四、校企互惠合作,共建行动教学实训基地。

依托本地的农业企业科学合理地组建技能实训平台,有助于中职学生的技能养成,也有利于解决农业职业教育经费短缺等问题。经调查获悉,县内的绝大多数农业企业存在人才结构不够合理、工人缺乏必要的专业理论素养、成果转化能力差等问题。而拥有一批懂理论、能实践的专业教师队伍是我校的优势。学校领导在分析企校各自优劣势的基础上,及时提出了“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企校合作原则。

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学校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技术优势,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建设,先后承担了多个农业科研项目,并把科研成果应用到生产中去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大大增强了校企合作办学的内在动力。我校先后与富源核桃合作社、绿缘果业合作社、金丰园开发公司、萧氏茶叶公司、烟草公司等企业联合组建了六大校外实训基地。企业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学习场所,而且能随时为学校反馈信息,便于学校掌握农业科技的发展动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在校内建成了1300多亩的实训基地,成功培育了果树新品种―鄂猕4号,繁育苗木100多万株,示范推广面积达20000余亩。我校现已建成“两室两地”系统化的行动教学实训平台,确保了“实验基础训练、项目整合实训、生产综合训练”三步技能实训法的顺利实施。

五、突出角色转变,培养“导演型”师资队伍。

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是由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估六步构成的一个完整的行动模式。让学生在完整、综合性的行动中进行思考和学习,达到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培养方法能力的目的。而传统教学法只注重信息获得和实施,忽视“计划―决策”和“检查―评估”四个关键环节,造成了人才培养的结构性缺陷,缺乏计划和评估等能力的养成,恰恰这些能力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基础。行动导向教学是通过教师创设学习情境,激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地采取具体的行动完成学习性工作任务,来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养成。可见,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学习活动的主持人和引导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导演。

为了更好更快地适应这种转变,学校积极规划了校本培训、名师培训和企业培训三项教师综合质素提高计划。具体做法是:骨干教师每学期举办1-2次专业技能讲座和示范教学,与青年教师结成对子开展课题研究,了解科技发展动向和掌握新技术、新工艺;节假日聘请高校的名师来校培训和选送骨干教师参加部级培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选派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及技术改造,培养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三项培训计划的实施,培养了一支“导演型”师资队伍。11位农艺专业教师,其中有6名成为双师型教师,承担了2个科技部和6个县农业科研项目,同时,还承担了省、市级教改课题各3个,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成果登记和县级科技进步奖,公开20余篇。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4).

[2]姜大源.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理论、策略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吴全全.学习领域:职教课程内容重组的新尝试[J].职教论坛,2004,(6).

[4].吴全全.关于职教教师专业化问题的思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9).

[5].范亚勤.中职学校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思考[J].新课程(教研),2011,(10).

上一篇:东北电影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下一篇: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动力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