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oodle的深层学习研究

时间:2022-10-09 03:37:30

基于Moodle的深层学习研究

[摘要]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学习者带来了多样化的信息呈现方式,但却并没有从实质上提高学习效果。而深层学习因侧重知识的深层次加工,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知识并内化,受到了教育学者的关注。因此,研究什么是深层学习,深层学习的特征以及影响深层学习的因素等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深层学习的过程,开展Moodle网络教学环境下深层学习模式研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深层学习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关键词]深层学习;浅层学习;Moodle;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1)03-0027-07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及网络化学习受到了人们的推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给学习者带来了多样化的信息呈现方式,然而许多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却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他们的学多数处于浅层学习状态。即学习仅停留在知识的表面,只记住一些没有关联的知识,把学习看作是来自外来的一种强制性任务;而深层学习则侧重知识深层次的加工,理解学习内容并内化。

那么,在网络学习环境下如何才能促使学习者的学习向更深层次发展?本文以时下流行的Moodle作为网络学习平台,开展了促进深层学习方面的研究。

一、什么是深层学习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瑞典工作的两位美国学者FerenceMarton和Roger Salioa最早进行了学习的表层方式和深层方式的研究。他们将学生分成两组阅读同一篇课文,并且告知都告诉两组学生阅读后要接受提问。第一组学生围绕着预期的问题学习,集中注意于那些有可能被提问到的事实或细节。事实证明,他们的学习仅停留在课文的表面,只记住一些没有关联的知识,而无法理解作者写作的主旨和课文的大意。研究者把这些学生采用的学习方法视为学习的表层方式。第二组学生努力透过课文的事实和细节去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识,深入课文去解读其主旨和意义。研究者把这些学生所采用的学习方法视为学习的深层方式。

有关深层学习的内涵,业界并无统一的说法。道德(Dowd,1996)引用吉布斯的(Gibbs,1992)的说法,把深层学习描述为“学生通过对知识的整合与分析,理解所学内容并形成内化”。真正的学习意味着学生要采用“深入的”而非“肤浅的”方法。莱姆(Rbem,1995)通过引用许多长期实验结果发现,学生拿起课文,常常不去探究意义,而是寻找事实。他总结其中的原因,认为这是由于“课文的意义直接涉及评价学生的方式”。这就导致了表层学习的产生,学生只能回忆起彼此间毫无联系的事实性知识。他认为,运用已知的有关人类学习方式的理论,能帮助我们形成促进深层学习的课堂实践,同时减少学习者中存在的表层学习现象。t21Entwistle和Ramsden认为,学习者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在不熟悉的问题情境下,新的学习内容与原有知识内容相结合,通过高级问题解决与探究表现来显示深层学习与深层理解。Weigel认为,深层学习是通过对新知识、新观点的批判性分析产生并导致对信息的理解,并且能够长期保持;或者是通过探究来促进知识发展与元认知发展。

综合上述说法,本研究将深层学习描述为“学习者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新知识的批判性分析和与原有知识的整合,采用深入的方法,对知识进行高水平的分析与加工,理解学习内容并内化,从而形成对信息的理解以及长期保持”的一种学习方式。深层学习强调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的探索中,对知识进行深层次的加工,产生高层次的思维,深层次的体验和内在品质的提升。

二、深层学习的特征

深层学习是强调批判性思维的学习方式,要求学习者对知识进行深入思考。为了加深对深层学习的理解,有必要对它的特征进行阐述。按照学习者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将学习方式分为简单学习和深层学习。深层学习始于简单学习,但却并不总是这样,但是,为了大部分学生能够深入钻研知识和概念,他们应首先抓住基础,越多地了解事实,就可以越多地构建联结。为了更好的区分简单学习和深层学习,本研究将简单学习和深层学习的特征进行对比,如表1所示。

总的来说,深层学是与批判性思考、新旧知识联系、多元视野、自我反思、智力好奇、意义探寻、问题解决、学以致用、终身学习等词汇联系在一起。而表层学习是一种记忆型学习,或者说是一种信息复制型学习,学习者把记住知识和再现材料作为最终学习目的,消极对待学习任务,希望以最小努力达到最低要求,通常只是为了通过考试而孤立地、肤浅地记忆材料,而没有对材料进行分析、整合和反思,因此不能长期的记忆材料,是一种低效学习。

三、影响深层学习的因素分析

1.学习动力不足

社会学习理论者认为,学习者的期待和个人目标是重要的动机来源。期待是以过去行为的结果或我们观察到的他人行为的结果为基础的。这些期待影响着学习者实施某种既定行为的动机水平,目标设置同样影响着学习者在表现某种特定行为时的动机水平。正确的期待和个人目标可以帮助学习者树立对学习的信心,增强学习动力。

当前教育的大环境仍然充斥着应试教育,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考试,是为了获得高分,而不是出于认知兴趣,功利性很强。学生可能会将学习看作必须执行的一项命令,把学习拆分为一系列任务而不是一个整体。这种在外部动机驱使下的目标很容易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抵触等情绪,从而降低学生对自身的期待,造成学生缺乏学习动力,积极性不强,自信心不够。

2.学习方式单一

Keith Trig-well、Michael Prosser和Flona Waterhouse等实证研究得出,深层学习方式与良好学习结果显著正相关,表层学习方式与良好学习结果显著负相关。不同国家针对不同教育层次的学生所做的许多研究也表明,学生学习的结果与其所采用的学习方式相关。

一般说来,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表层方式用于记忆无关联的细节总是奏效的,但它通常只能获得低分;深层方式则会获得结构合理的学习结果,且通常能获得高分。陆根书等学者实证研究亦得出,不同的学习方式与学习结果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其学习质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讲授者、主导者,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教师和学生地位的不平等决定了学生必须服从教师,教师决定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于时间及其它诸多因素的限制,目前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方式比较单一,大多采用记忆――强化的表层学习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

3.缺乏想象力、创造性及发散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

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是需要人们付出艰苦努力的脑力劳动。而创造性思维能力需要要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素质磨砺才能具备。学习者开始学习新知识,是由浅层学习开始,之后再将浅层学习向深层学习转化,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想象力的作用不能忽视。Greene研究认为,想象力能够促进学习者个体新秩序的创造,把彼此分开的部分重组,组装成新的模式。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侵蚀的学生,由于形成了思维定势,很难跳出模式化的窠臼,缺乏想象力、创造性及发散性思维。

4.学习评价方式单一

目前,学校在学习评价方式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以评价方式单一最为突出,习惯于以学习成绩、考试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或主要标准。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不符合学生学习存在的客观差异性,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良好发展。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用学习考试或学习成绩这单一的标准来衡量学习,具有很多弊端。因为每一个学生的潜在发展能力、方向各异,同样的学习结果所付出的努力也不尽相同,分数并不能显现这种差异性。相反,单一的学习评价方式往往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伤害自尊心。因此,我们需要改进单一的学习评价方式,以多元、符合学生实际的动态、过程评价方式代替单一的评价方式。特别是在网络学习方面,更应该如此。

四、深层学习的实现过程

在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中,布卢姆等人将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三大领域,并从实现各个领域的最终目标出发,确定了一系列目标序列。布卢姆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美国密西西比州立大学的学者杜建霞博士、范斯・A・杜林汤、安东尼・A・奥林佐克将深层学习归纳为信息、方法和认知三种主要的过程,建立了远程教育的深层学习框架,如图1所示。

整个学习过程首先是获取知识,但此时只是一种对知识表层水平的理解。第二阶段则向技能方向发展,技能可以通过训练和练习获得。经过以上两个阶段,学生对知识形成了一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但还只是在有限的表层理解基础之上,仍然不属于深层学习的状态。到了第三阶段学生则开始对知识形成概念化并运用新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获得认知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对所学内容的创新性运用,实现深层学习。如果不能达到第三阶段,学生能做到的仅仅是模仿教师的行为,而不能运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本研究综合以上论述结合深层学习的内涵与特征,将深层学习归纳为七种主要的过程:浅层学习、理解、领会、方法与技能、迁移与应用、评价、创造。学习者由浅层学习向深层学习过渡,到最后创造性的运用知识,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发生了变化。同时整个过程中不能忽视想象力和推理的作用。而浅层学习是深层学习的起点,浅层学习作为学生深层学习的基础必不可少。但由于浅层学习与理解、理解与领会之间的界限不是很明显,所以二者之间会有交叉,如图2所示。

深层学习需要一个鼓励深层学习的环境来促进深层学习的发生。学生需要微妙的情绪平衡来顺利地进行学习。无力的感情(厌烦、冷漠或超然)不是理想的情绪。有活力、轻松但灵敏的求知欲才是理想的学习状态。虽然其他情绪状态也会起作用,但是对课堂授课起作用的只有非常有限范围内的情绪状态。学生需要无威胁、无压力,同时积极和乐意去学习fBishop,Duncan,Brett,&Lawrence,2004)。教师通过帮助学生增进可预料性、摆脱困窘或低下状况以及明确社交体系的活动来创造安全感。

推动学生处于积极地情绪状态,这样他们就会在乎学习,从而能帮助他们深入投身到自己的学习中。同时,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信任关系以及学生与学生彼此之间的信任关系,也会促使学生产生较强的归属感。

1.浅层学习

当学生面对新的知识,对知识产生好奇,并想掌握新知识,首先要对知识进行复制型学习,也就是对知识的记忆性学习。此时学习者处在表层的学习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把学习看作是来自外界的一种强制性任务,因而试图去应付这些需求。此时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具有实用性、工具性的特点,想花尽量少的功夫来完成学习要求。他们采用的学习策略包括:把学习重点放在互不关联的部分,把相互关联的部分分割开来,重点关注最基本的知识,他们尽可能的去复制这些知识,为了考试而不是为了理解而死记硬背。

总体来说,他们似乎对学习十分关注,但对学习目的、学习策略不作任何思考,他们把学习重点放在词语、文本或者公式本身。毫无疑问,仅仅停留在表层学习阶段的学习者采用的注定是一种失败的学习方法,按照这种方法掌握的知识只是一些零散的片段知识,而且过一段时间之后很容易忘记。浅层学习作为学生深层学习的基础却必不可少,浅层学习是深层学习的起点。学习者掌握一些相关的概念和公式或记忆一些基础性的知识,但还没有对概念和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这一阶段的学习不需要学生付出太多的努力,通常按部就班就可以很好地完成。学习由浅入深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基础性知识为高级技能的习得起到了铺垫作用,我们必须有一定的简单学习得来的知识才能进行深入地、更有意义地学习。

2.理解

深层学习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获得知识,理解是前提,理解能够帮助学习者完成深层次的学习和内在品质的提升。学习者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直观和概括两种心智活动思考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自己原有的认知得以提高和扩展。通过直观,对信息的表层意义进行加工,对所学内容产生具体、感性的认识。直观是多种学习所必须的,为了理解某些概念、法则、原理,我们常常要触摸实物、观察图像或进行一些实验;直观是通过感受、分析、综合等心理活动实现的,它不仅包含着感性活动,而且想象、思维、记忆等也参与其中。概括是个体对具体材料的抽象认识,是理性知识的获得过程。概括的过程是个体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特殊上升到一般的过程。概括是学习科学知识不可缺少的,只有通过概括才能做到触类旁通。

3.领会

如果从认知角度看,领会、巩固、应用是知识学习的三个基本阶段。知识的领会是知识学习的首要阶段,也可以说是信息输入和加工的阶段。领会是学习者在理解基础上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理解和领会两个过程同时进行,领会是理解的进一步发展。对材料更深入地理解可以促进对学科内容的创新。在布卢姆认知领域目标分类体系中,将领会看作是把握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可以通过三种形式来表明对知识材料的领会:一是转换,即用自己的话或用与原先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所学的内容;二是解释,即对一项信息(如图表、数据等)加以说明或概述;三是推断,即预测发展的趋势。学习者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转换、解释、推断等形式从多个角度批判性的分析知识,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通过对问题的质疑和批判性思维,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认知灵活性理论认为,只有对知识进

行多维表征时,学习者才能全面理解和灵活运用知识,所建构的知识才能较好地迁移到其他领域。

4.方法和技能

知识的获得,代表了一种表层水平的理解;方法和技能的发展,则向深层学习迈进。方法和技能通常经训练或练习获得。方法和技能与知识不同,知识可以通过语言文字等传授,技能必须亲自学习,并坚持训练和练习才能掌握其中的技巧。而一旦停止练习,技能将变得生疏。因此各种熟悉的简单的练习用于建构表层理解水平,随着训练或练习难度的加深,学习者逐渐构建起较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为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做好准备。

在实现深层学习的理解、领会和经由训练和练习获得方法和技能的过程中,学习者需要对知识进行精细加工。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迅速复习完知识后,迅速进行后面知识的讲授。对于这种情况,我们提出多种假设:可能是时间紧,考试压力或其它问题。但关键是除非学生花时间详尽阐述、加工或钻研知识,否则学生永远不可能达到掌握水平。由于任务使他们的加工系统不堪重负,因而有时候人们在第一时间正好没能理解它(Saud de Nunez,RodriguezRojas,&Niaz,1993)。精细加工意味着学生依据所需要学习的东西以多种方式进行加工。

深度加工知识是打开深层学习意识之门的关键。我们将深度加工知识分成四个领域,但他们的划分并不是水平的。其间学生加工内容,一般在一节课中会涉及两到三个领域。每个领域内加工都有其简单而复杂的方法:(1)觉知:觉察到正在发生什么;认识和感兴趣;(2)分析和综合:部分到整体和整体到部分;为了了解来自整体的部分,分离或合并知识,然后将部分整合起来形成新的整体;(3)应用:实践和运用所学的东西;(4)同化:内容的核心;以自己的方式吸收知识。

5.迁移和应用

掌握知识、方法和技能是为了能够解决实际的问题,能够更好的运用知识。常言道:

“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转化为力量,转化和应用是最重要的阶段。运用知识不单单只是口号问题,要把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当中。认知心理学家认为,所有的意义学习都包含着迁移。学习结果的顺利迁移能够给学习者带来事半功倍的学习效率,也能够使教学更充分地发挥作用。如何在实践当中运用知识,关键是要学生掌握知识迁移的本领,促进积极迁移的大量产生,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积极的迁移不但意味着学生学得更快、更好,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将学到的东西有效地用于当前问题的解决,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掌握的方法和技能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增强学习者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迁移是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体现。在各种复杂任务和活动当中,学习者主动适应环境的变化,在迁移和应用过程中负起更多的责任。

大多数学习者第一时间不能完成复杂学习。事实上,他们第一时间只完成两件事:(1)简单学习;(2)模仿学习。就简单学习而言,只需要非常少的反馈(那准确吗?)。而在大部分较为复杂的学习中顾及了反馈的作用。

没有反馈几乎是不可能学会抽象的复杂认知技能。只有经由精细加工才能达到一定程度的掌握。在某种程度上,深层加工对掌握是必不可少的,而反馈则修正了深层加工(Ilies&Judge,2005)。除遇到十分简单的学习或模仿之外,第一时间立刻了解事情不是大脑的设定功能。留存在工作记忆中的是对资料粗略地、不准确的表征,直至人们有理由要么忘掉这些,要么对这些进行详细说明(Wolf,2006)。

数据几乎普遍表明,反馈极大促进了课程结束时最终考核成绩的提高(McCarthy,1995)。反馈是优质课堂活动的组成部分。这意味着,当学生正在做事时,他们就能够看到、听到、体验到所做事情的结果,这让他们能接纳公平的反馈和修正。对反馈的修正,而非原始记忆,帮助他们变得更聪明。这提醒教师应该注意活动的类型和学生获得反馈的类型。

那么该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学生应该能用自己的话语来解释和详尽阐述所学到的东西,或来解释或详尽阐述如何去表现技能。学生应当对内容或技能有一个全面地、深刻地理解,这样在一个学习情境中就某一主题他们才能以若干种方式而不是仅仅以一种方式来运用它。

莱姆(Rbem,1995)通过引用许多长期实验结果发现,学生拿起课文不去探究意义而是寻找事实的原因与评价学生的方式有关。布卢姆侧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并把评价做为学习过程的一部分。布卢姆主张教学中应更多地使用另一种评价方法――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被用来为学生的学习定速度,保证学生在从事下一个学习任务之前,完全掌握这一单元的内容。形成性测验可起到强化的作用;形成性测验可以揭示出问题所在,“诊断”后应该附有一个具体的“处方”。

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不是给学生评定分数或等级,而是帮助学生和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对教学内容达到掌握水平所必备的知识技能上;而总结性评价的目的,是要对学生在一门课上的学习结果做出全面的评定。同时评价应结合同伴评价和自省的形式。同伴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者起到一定的监督和帮助作用,而学习者自己对自身学习情况的反思更能够促进学习者的进步。

7.创造

创造是把要素放在一起形成连贯的或者实用的整体形成模式或新结构。创造力的培养是教育领域一个永恒的课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深层学习的最高目标是为了能够创造性的运用知识。深层学习的学习者具有主动学习的意识,这种积极主动的精神时刻激发着他们不断地去创新、创造。当然创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也正是由于它的不容易,也才更具有挑战性。深层学习不应当畏惧困难,应迎难而上,才能发现更广阔的天空。

从简单学习到创造性的运用知识,在深层学习实现的过程中,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不断地发生变化,新的思想和认识不断地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当中。在整个过程中,不能忽视想象和推理和作用,当学生获得一定的经验之后,借助想象力及推理的作用,将知识进一步概念化,获得认知能力,将浅层学习向深层学习转化。

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想象力的作用不能忽视。Greene研究认为想象力能够促进学习者个体新秩序的创造,把彼此分开的部分重组,组装成新的模式。深层学习的实现依赖于一定的能够激发学习者探究欲和创造欲的任务,如果在探究和创造的过程中,缺少推理,学习就不能够深入。Thayer-Bacon认为“推理是一个帮助学习者将知识拼接重组的工具”。推理帮助我们辨别有用和无用的信息,并将有意义的信息组成一个整体,并检索先前知识,最终获得更深入地理解。

五、网络环境对深层学习的支持作用

网络环境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和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其中最基础的是数字化的信息处理,这与李克东先生提出的“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概念是一致的。它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中师生面对面的交流环境,具有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和教学环境虚拟

化等特征。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趋完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网上开展教学或学习,例如虚拟教室、空中课堂等。网络除了具有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和教学环境虚拟化等特征之外,网络环境对“深层学习”的支持作用主要体现在:

1.情境支持

在教学/学习实践中,由于教学条件和学习时间的限制,完全在真实世界中实施教学,学习似乎是不太现实。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真实情境的创设,认为它是“意义建构”的前提,而网络环境以其智能化、虚拟化、超时空等技术优势,能缩小时空、地域差异,为“意义学习”提供模拟的或真实的情境,有助于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和学习动机,使教学/学习内容对学生构成意义。

2.交互支持

任何一种学习活动,都具有社会性,

“深层学习”也不例外。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为支撑的网络环境,能有效支持学生之间、学习伙伴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协商、探讨,方便开展各种形式的会话与协作。

3.资源支持

网络环境中包含丰富多样、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学习信息资源,可以给学生以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多、更好地获取和保持知识,而且有利于建立所学知识与学生本人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此外,多媒体信息资源的交互性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认知主体作用,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价值,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意义建构过程。

4.信息组织形式支持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类思维具有联想特征。超媒体的网状信息组织方式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的特点,便于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信息为主动获取信息,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积极性。此外,网状信息呈现方式使知识表征多维化,学生可以以非线性方式灵活地在各个知识节点之间自由选择和浏览相关信息,有助于学生把握结构不良领域概念的复杂性,提高认知灵活性。

开展网络教学,需要建设一个支持网络教学的教学环境,并且在此环境中开展教学活动。开源“课程管理系统”是目前在国内外高校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网络教学系统,它作为对传统课堂教学的补充。它是一种专门用于学校E-learning的软件系统,正在被越来越多地用于支持和加强传统面对面的授课。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下,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开始积极探索,尝试构建适合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开源软件系统,著名的Moodle、Sakai等系统应运而生。

Moodle基于社会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开发,其核心功能有创建课程页面、发送E-mail通知,组织课程资料和课程活动、和评判作业、成绩管理等。Moodle功能强大、易于安装,并且完全免费,因此近来发展十分迅速。且Moodle的功能可以通过模块进行扩展,在实践中根据需要灵活定制Moodle模块,实现各种集成系统或应用平台。

上面我们论述了深层学习包含浅层学习、理解、领会、方法与技能、迁移与应用、评价、创造等七个主要的过程。那么如何依据深层学习的实现过程,在Moodle网络环境下开展网络教学,培养学生深层学习能力?本研究针对以上论述深层学习的过程,提出与之相对应的发展策略,如图3所示。

并在Moodle网络教学环境下,尝试构建如下模式,如图4所示。

六、深层学习模式的二个模块

深层学习模式分两个模块:教师模块和学生模块。同时,深层学习需要的是一个积极的、安全的、令人鼓舞的学习氛围。

1.教师模块

首先教师登录系统,在充分了解课程内容和教学单元的基础上,同时注意前后知识间的连贯性,设计教学目标。督促学生完成预评估调查表,教师查看并分析结果,对学生的学习偏好、学习兴趣以及对先期知识的掌握情况等进行了解。然后根据分析结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范例或者是决定从哪里开始激活先前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等。

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在深层学习的过程中,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样不可忽视:(1)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创造良好地学习氛围,形成师生之间良好地互动,并鼓励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群体合作的能力。(2)对学习者特征进行分析,充分且全面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爱好和学习需求等情况,确定学习起点。(3)运用活泼开放性的教学方法,例如任务驱动、合作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的学习,使学习不仅可以发生在面对面的教学环境中,还可以发生在虚拟的环境中,如远程学习、网络学习。(4)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鼓励性且合理的评价。

2.学生模块

在经过上一阶段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以后,我们提倡学生进行复杂的学习,激发学生的高级思维,发展高级技能。基于问题的学习(PBL)、合作学习、网络探究式学习是其中很好的锻炼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模式同时支持学生分组合作完成较复杂的任务,在合作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团队意识,增强同学间的协作学习能力。

学生在深层学习的过程中,应努力做到:(1)学会关注重要信息。深层学习的特征之一是关注解决问题的核心概念和知识,因此学习者学会关注重要信息有利于对所学知识核心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在阅读一篇文章时,应善于把握作者的主要论点和文章的主旨或解决问题的核心概念。(2)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学习者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思考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按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深层学习的基础是理解,不能按照知识的表面含义机械化记忆,死记硬背下来的东西没有赋予理解,终究不是自己的。例如在学习英文单词时,学习者应按照英文发音标准和音标知识记忆,而不能单纯的按照字母的排列顺序记忆。(3)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知识不是孤立的,而是像一张大网上的各个节点,知识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学习者在学习时也应遵循这一点,要善于发现前后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并且把新知识与曾经学过的知识整合到一起,使之成为已有知识的一部分。(4)批判性思维。对知识和观点要有一种批判性的意识,不盲从教师或专家的意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新观点的批判性分析加深信息的理解和长期保持。(5)理论应用于实践。深层学习本身就意味着迁移与应用,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习者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实践,用理论来指导解决问题。判断一个人是否真正学到了知识,经常以能否解决实际问题来判断。(6)反思性学习。反思是对学习者整个学习过程的反思,以发展的观点,随时观察自己学习行为的变化。

学生进入系统,首先需要登录。选择需要学习的课程之后。查看单元教学目标,对本单元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和技能有一个先期认识。然后根据教师需要认真填写预评估调查表,为老师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做准备。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学生依据教师提供的范例开始学习,也可以利用网络、书籍、杂志、视频等资料自主学习。当学生遇到难题或需要和教师或同学进行沟通交流时,模式支持灵活的在线讨论。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在Wiki的帮助下可以更好的帮助学习者拓展思维。Wiki能够让学生通过协作与共享的方式对某一个主题展开讨论,进行自主学习和创作。Moodle中的Wiki是一个强大的教学协作工具,全班能够一起编辑一个文本,从而产生思维的碰撞。以批判的角度思考问题,全面掌握所学知识。

上一篇:校际协作联盟:面向教育均衡发展的价值思考与构... 下一篇:问题导向促进在线学习者认知能力发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