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岗位实践的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探讨

时间:2022-08-14 03:11:30

基于岗位实践的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探讨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在于其职业性的培养。本文以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为例,从岗位实践的角度出发,针对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从改善课程培养目标、修正课程的实施过程、完善课程的评价模式和对校企合作机制进行探索四个方面给出了相应的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 国际贸易

一、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在于其职业性的培养。但近年来高职院校在迅速扩张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够重视这种教育价值取向的现象。以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例,笔者认为目前高职院校国贸专业普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传统学科体系的理论课程内容冗杂,甚至出现不同科目重复内容的现象;关于实践操作领域的实务课程设置粗糙,无法满足岗位的实际需求;实际的英语交流技能有待提升、考取具体职业能力证明的证书不足,导致高职院校国贸专业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竞争力。本文将从岗位实践的角度出发,针对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一些解决的措施与建议。

二、基于岗位实践优化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

(一)改变课程培养目标,打造应用复合型贸易人才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贸易行业的人才缺口持续增大,但高职院校国贸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近年来却不容乐观,这种矛盾的出现主要是源于我们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无法满足外贸企业对专业人才业务技能的技术要求。我们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经济与贸易基本知识并能够充分掌握其运行规则、法律法规、相关技能的应用型专业人才。高职院校应该在培养过程中重新审视自己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将满足岗位实践摆在第一位,切实了解外贸企业的实际需求,重视学生的素质发展,改变以往大而全却不得要领的教育方式,针对生产、服务、管理等不同层次岗位进行更精细化的培养,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让毕业生在短时间内适应第一线的劳动工作。更重要的是,将学生的复合型素质发展放在重要位置,确保他们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具备不断提升自我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不断适应新的职业要求,这其中就包括语言能力、人文素养的必要关照。

(二)修正课程实施过程,实践教学融合理论

目前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尤其是理论课程和实务课程教学比例的矛盾。一是数学、法律、经济学这些课程所占的比例较大,占用了学生较多时间,而高职院校学生的学术功底本身相对比较薄弱,很多学生在课上学习这些课程后,无法完全理解其内容,也很难实际运用。建议对这些传统课程进行适当的改造,比如将高等数学的教学重点放在财经数学,西方经济学的教学重点放在贸易经济学等。二是技能型的课程,如英语和计算机课程也没有达成预计的效果,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学习英语只能勉强应付考试,却不能具备在实际工作中交流翻译或熟练操作的能力,与该技能专业的学生相比存在很大差异,教学效率不高。建议通过各种有效措施让学生多练多说,实践外语技能,在外贸函电等课程教学中注重进行摸拟写作来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计算机课程中多进行办公软件的操作练习来使学生熟练掌握基本办公软件等。三是实务类的课程,以国际贸易实务这门必修科目,学生在课上学习了贸易术语、包装运输、货运保险、货款支付相关内容,却不能与实际工作联系起来,比如学生学习完保险索赔的内容,在实际过程中却不能独立书写索赔申请。建议我们的教学工作以实践为主,设计岗位工作中的种种情景,向学生提出完成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融合理论,而不是面对书本侃侃而谈。

(三)完善课程评价模式,重视实务操作课程

高职院校国贸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对外贸企业的人才需求培养职业化人才,但我们目前的课程评价模式没有与时俱进,很多课程还停留在单纯的卷面考试上,甚至考试内容多年不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应对这种考试,对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考察受制于很多因素无法完成。在形式上,建议高职院校在资源配置上投入更多,与企业达成前期需求的调查,在考试实施过程中尽可能地建设职业情景,将终期一次性的考试成绩评定改为学习全程的技能考察;在内容上,考试应该重视多元化的素质,例如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意识等有机融合到评价模式中去,将技能实务课程所占的比例进一步提升,将加入典型的工作任务考察。考试改革可以直接促进学生平时对实务操作课程的学习,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国贸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四)探索校企合作机制,职业能力持续发展

校企合作机制是一种多赢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可以为企业提供人才储备,另一方面能为学校开拓教学资源,更重要的是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有利于他们为之后的职场生涯早做准备。类似进出口商务流程、具体设备操作等职业技能的内容由于高职院校的资源限制,无法为学生提供面面俱到的服务,校企合作便成为了学习这些实务技能的最好方式。但由于多数外贸企业无法在短期内实现校企合作的实际利益,并且由于岗位限制等多重因素,校企合作在推广过程中遭遇了很多困难。在此建议可以引进企业参与校园建设和教学流程设计、企业职工参与非全职式教师发展、向企业优先推荐优秀学生等优惠措施加强与企业的有效联结。目前,在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沿海发达地区,已经证明通过校企合作的理想模式可以培养出真正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国际贸易人才。

三、结语

近年来,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国际贸易作为直接关乎我国经济发展的普及学科,尤其受到各方重视,也进行了很多有意义的研究,得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结论。而关于如何优化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还任重而道远,本文只是从岗位实践的角度试论出一些可行的方法,还有待于我们共同的实践。墨子早在《修身》一篇中有言“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对于国贸专业的课程如此,对于职业教育本身亦是如此。

参考文献:

[1]陈楠.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编制应遵循职业能力取向[D].江西师范大学,2012.

[2]邓志新.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22:131-132+136.

[3]邓莎莎.以就业为导向的国际贸易课程设置研究[D].广州大学,2013.

本文为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课题“高职学院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的阶段性成果(13QN08)。

作者简介:

王欣(1979年-),女,湖南益阳人,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学历,研究方向:高职教育。国际贸易专业教学。

上一篇: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延展 下一篇: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