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湾地理特点对建筑的影响

时间:2022-06-23 04:29:22

北部湾地理特点对建筑的影响

【摘 要】地理环境决定了建筑具有地域性的特点,不同的自然地带对人居的干扰有差别。地形地貌是建筑物得以存在的自然背景和物质依托,人们对待地形的态度,是地域建筑得以形成的重要原因。文章从建筑样式、建筑构件、建筑材料方面来说明北部湾的地理特点对建筑的影响。

【关键词】北部湾地理特点;地域性建筑;气候

从整个华南地域范围来看,广西地区属于岭南地域范畴,这一地区有类似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征,人民的生活习惯也有着相同特点,也具有岭南的地域文化。桂南沿海在地理构造上与粤西南一隅天然的是一个整体,钦廉濒临海洋,云开大山、十万大山和六万大山将之与广西其他区域分开,形成与粤西南浑然一体的局面。自然环境中,对建筑影响最大的是气候。寒冷地方要保暖,炎热地方要降温,多雨地方防雨淋,潮湿地方隔潮通风,对建筑有不同的要求。日照、风向、风速、积雪、冻土、雷击等都是建筑需要认真应对的。地形、水文和地震、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也是建筑必须面对的现实。地形和水文队我国南北城市设计影响显著。北部湾地区许多民居是顺丘陵地势而建或背山面水而建,水性曲,街巷依水而建,顺山展开,“纡徐委曲,若不可测”。有些市镇,顺河设廊街,一面临河,一面是街,上有廊顶,可防雨防晒,既是商井,又是休憩的公共场所。水乡街坊循山水弯曲偏斜,房屋的向阳性不严格。

一、地理特点对建筑样式的影响

建筑形态上,北部湾建筑轻巧通畅、多遮拦。我国建筑最显著的地域差异表现在南方与北方之间在街巷排列上,南方城市注意南北向街巷,街巷曲折,称梳式布局,可以引导南风贯入,调节气温和温度。北方城市重视东西向街道和巷子,街巷规正。由于受到地理环境与气候的影响,我国南北民居建筑的差异可以总结为南敞北实、南多遮拦、南轻北厚,北部湾民居建筑正具备南方建筑的这些特点。我国南北纬度相差50°,南北气候差别对建筑取暖、通风和采光有重大影响。为了当地的气候条件,北部湾民居建筑就比较注重遮阳、防热、防潮、防洪、防雷击,沿海一带兼防台风和暴雨。如京族的石条屋民居建筑,每块石条长75公分,宽25公分,厚20公分。石条砌墙,房高约7米,屋顶盖瓦,稳固凉爽,可抵台风。这种房子坚固耐用而又抗风耐湿,非常适合沿海地区的气候和生活,是京族人民的杰出发明与创造。

广西北部湾地处低纬度,北回归线横贯全区中部,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南部地区则偏向热带季风气候,全区各地极端最高气温为33.7-42.5℃,极端最低气温为-8.4-2.9℃,年平均气温在16.5-23.1℃之间。气候温暖,热量丰富,雨水丰沛,干湿分明,季节变化不明显,日照适中,冬少夏多。气候地形条件决定了广西传统民族的依山傍水而居的生活居住方式。广西传统建筑北面有山相靠,左右各有两山,而南向前景开阔,远处又有山峰遥相呼应;涓涓水流从山间流出,呈曲折绕前方而去;四周之山最好有多层次,形成群山环绕之势;如此形成一个四周有山环抱,背山面水的吉地。这样的环境用现代景观学,生态学来分析,无疑也是一个很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背山可以阻挡冬季的寒风,前方开阔可以得到良好的日照可以得到良好的通风,并且可以便于望。四周的小山可以起到防风、防洪的作用,形成适宜的小气候;流水既保证了生活用水又为发展农牧业提供了方便。壮族人喜欢把村子建在山脚下向阳、通风好的地方。广西传统壮族“杆拦式”民居建筑主要因为防潮湿而建,长脊短檐式的屋顶以及高出地面的底架,都是为适应多雨地区的需要,各地发现的干栏式陶屋、陶以及栅居式陶屋,均代表了防潮湿的建筑形制,如合浦县廉州镇出土的汉代陶屋,特别是仓廪建筑采用这种形制的用意更为明显。直到今天东南亚一带还较盛行栅居,以适应潮湿多雨的需要。骑楼也是北部湾建筑的一大特色,在北海老街上随处可见。北部湾地区夏季多骤雨,行人躲避不及时,可能全身被淋湿。骑楼底层架空,行人没有雨淋暴晒顾虑,可以招揽顾客,可以保护橱窗商品不被淋湿。南方人喜欢户外活动,喜欢逛街,逛商店,散步乘凉,骑楼街区是好的去处。

二、地理特点对建筑构件的影响

北部湾属于湿热地区,室外环境往往比室内更宜人些。敞廊、敞厅、敞梯、敞层是南方建筑,也是北部湾建筑的特色,如在那良古镇,沿街的一条民居建筑都有敞廊。北部湾建筑也多遮拦,由于北部湾阳光炽热,雨水频繁,超期上泛,建筑物要遮阳、遮雨、隔潮。北部湾建筑的墙体、屋顶、门窗有遮拦功能。墙和屋顶是建筑物接受辐射的主要载体。浅色对辐射光的传输率较低,南方建筑的色彩以浅色为主,白色尤其普遍。屋顶是遮雨的主力。传统南方民居屋顶坡斜角大体是27°,匠人概括为1:4的高跨比,异于排水,宜于固屋瓦。个别民居用双层屋顶,屋顶成为通风的孔道。这样的屋顶样式在那良古镇我们也能常见。屋檐挑出可以遮雨遮阳。挑出尺度较大时,屋檐下有廊的功能,可以行走、休憩、餐饮、会客。传统的华南民居有“檐口三件”加强遮拦:(1)滴水瓦,又称“满面瓦”,防雨水经毛细管作用反渗到檐口,防雨水迎风反水;(2)鸡胸飞子,又称“飞桷”,抬高檐口,加大檐口瓦的固定性;(3)封檐板,又称“檐板”,提高檐口承重力,上刻有花卉人物,称花檐。为了加强门窗的遮拦作用,有些民居门有凹门,窗有飘板、飘蓬。北部湾建筑受到一定的西方建筑影响,从西方引入的百叶窗也起到遮拦作用。门和窗要兼顾通风、采光、视野和遮阳功能。窗户南北对开和东西对开可以产生穿堂风,加速空气流通。檐下和山墙开风口都可以增加通畅性。北部湾民居大门外常有木栅,大门敞开,木栅紧闭,既通风又安全。又如客家民居中的“躺门”设计,不仅有很好的通风作用,又有很好的保护作用。为了加速空气流通,南方建筑尽可能减少分隔。北部湾建筑除卧室和洗手间外,其余功能的设施大都在一个开敞的空间内。北方住宅的分隔度明显比南方高。北方采光要求房屋间距较大,促使城市扩张。南方北部湾地区通风和绿化要求城市舒展布局,减少太阳辐射要求城市适当提高紧凑度。

三、地理特点对建筑材料的影响

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是自然环境和社会需求的介体。从建筑形态的角度来说,不同的材料出产和对材料组合运用方式的区别使得不同地区的建筑呈现丰富多变的造型和风格,也是地域建筑风格得以形成的重要因素。社会对建筑的种种需求通过建筑手段实现。木结构建筑和石结构建筑形态差别明显。地域差异决定建筑的地区性,哲学讲“没有相同的树叶”。地理学讲没有相同的地点,没有相同的区域。长城出现在我国北方,金字塔出现在古埃及,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特定环境的产物,都有强烈的地区性。中国和西方传统建筑的差异,主要由社会历史和意识形态引起,其次是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在我国内部,南方和北方传统建筑材料的差异主要受自然环境影响。起关键作用的是气候上的南北纬度地带性差异,地形和水文加气候差异的深度。广西北部湾山区木材资源丰富,建造立木为柱,架木为空的干栏式建筑很常见,为适应地势起伏的环境,还用竹木筑墙,墙体轻薄,建成挑楼、竹楼等建筑,轻巧多姿。云南独龙河流域的独龙族干栏式民居南北形式也有区别。独龙河北部地势高寒,用木材建木起房。独龙河南部气候温暖,竹林茂盛,用竹篾建干栏式房,壁体轻薄,通透性较好。

【参考文献】

[1]胡兆量.地理环境与建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雷翔.广西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杨宏烈.岭南骑楼建筑的文化复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上一篇:优化经济增长结构依赖努力实现我国经济转型 下一篇:爱伦·泰特针对马修·阿诺德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