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谓语动词与连词的矛盾关系

时间:2022-10-27 01:16:43

非谓语动词与连词的矛盾关系

分析复杂句和应用复杂句是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能力,但要提高这项能力,一定要掌握好非谓语动词和连词这两项基本语法。那么到底何为非谓语动词?何时要用非谓语动词?非谓语动词与连词之间又存在着什么关系呢?这些问题常常困绕着很多学生,尤其是基础不好的学生,常常搞得焦头烂额,更有甚者,屡做屡错。本文就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详尽的论述。

非谓语动词和连词的关系

非谓语动词的使用涉及到许多方面,而其中连词的有无对于非谓语动词的使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根据多年的高中教学经验将他们的关系梳理如下:

1.他们之间有时存在着“有你没我”的关系

也就是说通常有非谓语动词的句子一般就不需要because,as,if,when,while 等连词。如 Because being ill,he can't go to school.就是错的,应删去Because。 反之,如不用非谓语动词而用从句,表示原因,条件,时间,伴随,目的的从句前又必须有连词。而中文却是可以省连词的,如 “你来,我放心”“天气允许的话,我们去郊游”“努力学习,你就会成功”都可以加用连词也可以不用连词。因此我们的学生往往不习惯在表示条件,原因,时间,伴随的从句加上连词,不用句号,却与主句并列在一起,出现无连词而混淆主次的错误。如:He is a child ,he knows a lot . “He is a child”显然与后面的句子有逻辑转折关系,应加连词Though或变成“Being a child ,he knows a lot .在英语中有连词的句子都是次要,从属地位的从句,如两个分句象中文一样都用连词,那就没有表示句子主要意思的主句了。这便导致了多个连词却无主句的错误。同样,如非谓语动词短语后的句子用连词,也就等于犯了无主句的错误。

2.他们在特定条件下又存在着“合作关系”

非谓语动词与连词之间并非总是水火不容的关系,在特定条件下,他们却可以共同存在。那么这个特定条件又是什么呢?请看下面一组习题:

(1)Though ______ to see us,the professor gave us a warm welcome。(全国卷II)

A.surprise B.was surprised C. surprised D. being surprised

(2)The experiment shows that proper amounts of exercise, if __ regularly, can improve our health.(浙江卷)

A.being carr ied out B.carrying out C.carried out D.to carry out

(3)You had better put your hand over your mouth when ______.

A.cough B.coughing C.to cough D. coughed

(4)Whether _______abroad next year, Tom has difficulty in deciding .

A.work B.working C.to work D.worked

分析:这几道题的答案分别为C,C,B,C。题干中都含有连词,而所选的答案却都是非谓语动词。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在连词后都没有主语,因此动词仍然不能单独做谓语,而只能用非谓语动词。根据语意推出他们的逻辑主语分别为the professor,proper amounts of exercise,you和Tom。题(1)中的动词surprise和逻辑主语the professor的关系为动宾关系,因此用过去分词表被动;题(2)中的动词carry out和逻辑主语proper amounts of exercise的关系也为动宾关系,所以也选过去分词;而题(3)中的动词cough?和逻辑主语you的关系为主谓关系,则选现在分词;而题(4)中的动词work和逻辑主语Tom的关系为主谓关系,但因题(4)中的非谓语动词与其逻辑主语之间的关系除了存在主谓关系外还要表示将来,所以用动词不定式。可见,我们上面所说的特定条件就是看连词后是否有主语。如果连词后没有主语,则连词和非谓语动词可以共存,若有主语则只能留其一。下面我们利用上面所讲的方法来检测连词和非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

结论

从上面分析的种种情况可以看出非谓语动词与连词两者之间有时是敌我关系,有时又是伙伴关系;既互相排斥又互相吸引的矛盾关系。但只要弄清了他们的前提条件,就很容易理顺他们的关系了,不仅在高考时做这个类型的题目能得心应手,也能提高对长句和难句等复杂句子的分析能力,从而提高阅读理解的速度和加深理解的深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2]陈俭贤 “解读课程标准 优化语法教学”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7期

[3]章兼中 《外语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

[4]Canale,M.&Swan,Theoretical basi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Applied Linguistics(1):1-47.

[5]Swan,M.(2006) Does teaching of grammarwork Modern English Teacher,(2):5-12.

上一篇:高三生物新课程有效教学模型建构教改实验研究 下一篇: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做好小学数学总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