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案例分析及对策建议

时间:2022-08-14 01:40:16

合同案例分析及对策建议

我国1999年颁布和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不仅对合同的订立、合同的效力、合同的履行、合同的变更和转让,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违约责任等作出了明确规定,还对买卖合同等十五种具体的合同类型作出了详细规定,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合同法》自施行以来,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工作中,却有个别单位、个别人利用合同作文章,试图通过签订不平等或者不合理的合同,合理地损人利己。本文通过对工作中发生的合同案例的分析,解读《合同法》的有关条款,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共同防范合同陷井,规避经济风险。

一、案例综述

某事业单位甲因科研工作需要,需购买2008年当年使用的一批价值28万元的物品(第二代),经过公开招标,评标(对价格、售后服务等产品性能价格对比评议),确定供应商乙公司为中标单位。甲单位与乙公司签订了买卖合同。乙公司如期提供了货物,甲单位接收货物时,经过与合同核对无误,出具“验收合格”的书面验收报告。甲单位在使用过程中却发现物品有诸多问题,经与乙公司协商无效后将乙公司告上法庭并要求补偿因此造成的损失15万元,最后法庭判决却是甲单位败诉,结果出人意料。遂将合同、招标书、投标书等文字材料细细解读,发现存在问题若干:(1)合同虽与提供的货物一致,却与投标书不符;(2)原只采购一年的物品,在签订合同时成了两年;(3)代表乙公司签订合同的李某未得到公司法人代表的授权委托。

二、案例分析

(一)合同与投标书的标的物质量不符 乙公司应标时,投标书中承诺提供第二代产品(性能比第一代更优);低价中标后,签订合同时却违背承诺,只提供第一代产品,甲单位签合同时未将合同与投标书相核对,未发现合同与投标书的标的物质量不符,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才知道原因何在。

《合同法》第十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 ……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第十一条规定:书面形式是指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

本案例中,投标书作为乙公司的书面承诺,本是合同的组成部分,合同标的物的质量也应与投标书一致,但合同中双方并未就此作出如“投标书是合同的组部分”等的约定,乙公司趁机钻了个空子,在合同中只承诺提供第一代产品。甲单位签订合同时没有发现,验收时由于物品与合同是一致的,也没发现异常情况遂出现上述问题。

合同是记载双方约定的书面依据,如果在签订合同时,有关合同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期限、履行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和解决争议方法等内容有实质性变更,那么招投标就形同虚设了,合同也成了对方合理欺骗的依据。

(二)合同与立项的有效期不符 本采购项目,立项的有效期是2008年,但签订的合同的有效期却是2008年和2009年,即两年。原因是甲单位签订合同时,未将合同与立项申请的采购时间相核对,乙公司在合同中将有效期从“一”年改作“二”年。

《合同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当事人对合同的效力可以约定附期限。附生效期限的合同,自期限届至时生效。附终止期限的合同,自期限届满时失效。

本案例中,由于甲单位的疏忽,本合同要到2009年才失效,一年的合同延伸至了两年。所以为减少争议或避免漏洞,在正式的合同文本中应规范使用数字。

在合同中指示时间的阿拉伯数字要写全数,不能简化、省略。例如:2006年12月31日等。本案例中,合同的有效期的表示形式只是简单以“一年”作表示,而不是表示为“一年,即从2008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根据数字使用的惯例,“二”在与量词连用时应当用“两”,例如:两年、两个月、两次”等,本合同就是不规范地使用了“二”年而不是“两”年,未能遵循惯例引发失误的。

(三)当事人未委托人订立合同乙

方签订合同的代表是李某,但他却不是受乙公司法人代表委托的人。

《合同法》第四十八条规定:行为人没有权、超越权或者权终止后以被人名义订立的合同,未经被人追认,对被人不发生效力,由行为人承担责任。第五十六条规定:无效的合同或者被撤销的合同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

本案例中,由于行为人李某没有权,所以由其代表乙公司签订的合同无效。后甲单位将乙公司告上法庭并要求补偿其经济损失15万元,法庭判决甲单位败诉的时候,甲单位错愕不已,本以为是胜券在握,谁知却是失败的结果。因为行为人没有权订立的合同,对被人不发生效力,后果由行为人(即李某)承担责任,与被人无关(即与乙公司无关)。

三、对策建议

(一)建立事前合同审核制度 合同审核是指在合同生效前,对合同的合法性、合理性和完整性进行的审核。在本案例中,如果有一个部门对合同进行审核,那么合同与投标书的标的物质量不符、与立项申请的有效期不符以及行为人未得到授权这些行为都是可以及时发现的。所以,应当建立合同审核制度,由业务部门根据当事人双方约定的具体内容对合同条款进行审核,最终使合同条款完整、清晰、准确,保障合同成立、生效及顺利履行,避免因合同质量指标没有量化、对违约处罚不具体而造成合同纠纷等现象,确保双方资财安全。

(二)建立事中合同跟踪制度 现实工作中习惯将签订的合同放起来,等到项目结束时再拿出来使用核对。但物资采购的过程以及基建修缮项目的施工阶段就是合同的实施阶段,合同一生效就是对双方当事人法律约束力的开始,所以在合同的实施过程中要派专人按照合同的条款进行跟踪实施。否则实施完毕后才发现问题就为时已晚,造成的损失也难以挽回了,特别是基建项目的隐蔽工程。因此对一些项目仅开展决算审核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根据合同的约定对项目全过程进行审核监督,只有这样才能堵塞管理上的漏洞,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防范合同风险。

(三)建立事后合同验收制度 这里所指的“验收”,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清点数目验收。主要是指质量验收与技术验收,当然也包括数量验收。质量与技术验收的工作应由专家组完成,经过一段时间的调试和使用之后,才能出具验收报告。在合同标的物交付时,必须有文字证据证明供应方已履行了义务,同时有证据证明采购方已经合法签收。在实际中,一些货物特别是分批交付的货物,更应有此手续。同时,验收应有双方人员在场,共同确认。如只有一方人员在场,单方出具验收意见,那么对另一方是不公平的,所作的意见是不公允的,验收也是无效的。

上一篇:对海南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思考 下一篇: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工作现状及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