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学生进行耐挫教育

时间:2022-08-14 10:04:17

如何对学生进行耐挫教育

【摘要】在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越来越重要,有些学生害怕挫折,心理脆弱,遇到挫折后会感到压抑。班主任是学生的最佳心理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忍不拔、勇于战胜挫折等优良品质的有用人才。

【关键词】学生耐挫教育综合素质

在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越来越重要,人的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忍不拔、勇于战胜挫折等个性心理品质对人的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现在的学生信息量大,知识面广,思维敏捷,但心理成熟度较差。例如,有些学生害怕挫折,心理脆弱,经受不了批评;有些学生遇到挫折后会感到压抑,甚至想不开。俗话说:“人生逆境十有八九。”任何人的一生都不可能只有鲜花铺就的,同时还布满荆棘。然而,现代的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加上4+2+1的家庭模式,长辈们往往对他们关怀备至、有求必应,使他们从小就很少尝到困难、挫折的滋味,容易养成怯懦、吃不得苦、经不起挫折、依赖性强等不良品性。另外,中小学生身心发育尚未成熟,一旦遭受挫折,便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常常表现为急躁焦虑、精神沮丧,对人冷漠、失意自卑、情绪抵触、固执己见、悲观厌世等。这些消极情绪势必会对他们人格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对青少年儿童进行承受挫折能力的教育。

挫折,在社会心理学上,指由于妨碍达到目标的现实的或想象的阻力而产生的心理状态。耐搓能力是指个体对挫折可忍耐、可接受程度的大小,是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耐挫意识,增强学生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是班主任责无旁贷的重要任务。

现在心理健康教育与过去的一些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对班主任老师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首先,班主任老师要转变思想观念,从过去当“纪律监督”、“政治说教”、“活动保姆”的角色中解放出来,改变高高在上的说教作风,用平等信任的眼光看学生,用爱心去感化他们,用人格力量去影响他们,用平等宽容的方法去教育他们,用友好真诚的言语去激励他们。其次,班主任老师要加强现代教育和心理科学知识的学习,特别是要了解掌握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征及规律,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备知识和技能,正确的帮助和辅导学生,积极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第三,班主任老师要把各项教育、教学和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思想品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体育卫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有机的统一起来,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统一的人格。第四,班主任老师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观察和记录,采取多种方法,对症下药,切实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具体措施如下。

一、教室环境的布置

教室是学生成长的主要场所,教室环境的布置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悬挂名人画像或名人格言,如“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巴尔扎克”、“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我的最高原则是:不论对任何困难,决不屈服。――居里夫人”等,营造浓郁的耐挫教育氛围,使学习能受到熏陶、感染;充分利用黑板报,开辟“善待挫折”的心理卫生知识专栏,进行心理交流和解难释疑;向学生推荐优秀的、有针对性的读物,例如,身残志坚、磨砺人生的故事等,使学生在阅读及交流读书心得的过程中,收到怡情益智的效果,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健全人格的塑造。

二、人际氛围的创设

1.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学生在性格形成时期,往往会将教师作为标准的成人榜样来学习和模仿。教师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世态度、探索创新精神等都是学生所效仿的。因此,教师的心理素质及其性格特征会对学生的个性形成产生影响。性格懦弱的教师不会因为讲授性格刚强的含义而使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勇敢和坚韧;性格粗暴的教师不会因为讲授忍耐而使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宽容和自控。通常,教师情绪稳定,态度安详,学多也会心平气和;教师坚韧不拔,则学生遇事也能坚持到底。因此,教师要保持自身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乐观、稳定、健康的心态。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舒适、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树立坚忍不拔、不灰心、不气馁的形象,做学生表率。

2.实现师生关系民主化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普通、最基本的关系,具有热情、亲切、温和、理解、友好、负责、自信、乐观、情绪稳定、善于自控和自省、富于幻想等心理素质的教师容易与学生打成一片。教师对学生既要有家长试的疼爱,又要有同龄人的平等意识,真正走到学生心中,师生要努力共同营造互相尊重、亲密无间、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有助于学生积极、自信、乐观向上等良好品质的形成。

3.引导学生和睦相处,团结友爱

在班集体中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塑造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学会团结、友爱、理解、宽容等。我们要注意学生关系的引导,发动他们建立互帮互助小组,教他们交往的技巧与方法,促进组员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分工合作,取长补短,努力营造出和谐向上的班集体氛围。

三、舆论氛围的营造

结合班集体中的偶发事件和常规工作的评议,对学生身上出现的不健康的情绪反应,如自卑、气馁、消沉等进行分析,正面引导,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做一个意志坚强、乐观向上的人。教师要会因势利导,让学生展示才华,体验成功,适时地肯定和赞许,这样做可以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相反,教师过多地指责和批评学生,只会使学生感到沮丧无助,失去信心,产生厌学心理,远离群体和同伴。

四、自我教育:活动实践促明理

自我教育是一种外界教育影响下自己对自己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活动,是人们从一定的自我信念和自我完善的志向出发,自我规范、自我实现的“精神活动”。在挫折教育活动中,正确引导少年儿童进行自我教育,必将促进他们独立性、坚韧性、自制力等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中小学生大多活泼好动,喜欢投身到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因此,班主任要多组织一些活动,如义务劳动,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去体验劳动的艰辛,从中受到生活的教育,锻炼自身的意志品质。

五、榜样教育:正面感召促导行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青少年的思维敏捷,求知欲强,可塑性大,模仿能力也强。班主任要利用这些特点,因势利导,对学生适时进行挫折教育。教师一方面可用名人战胜挫折的典型事例为榜样,另一方面,也可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可知可感的事例为榜样,感召教育学生,学生在这些具体形象的感化下,加深了对挫折的认识,树立了战胜困难的信心。一旦遇到挫折,便会采取积极主动方式,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改善行为,最终战胜挫折。

班主任作为一个班集体的导航者,无疑是学生的最佳心理教师,这是素质教育赋予现代班主任的一项新任务。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我们应该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为他们的成长导航把舵。

上一篇:班级管理经验点滴 下一篇:现代学校管理创新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