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体育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观念

时间:2022-06-19 06:18:27

论小学体育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观念

【摘要】在新课改的今天,小学体育教师应具备哪些教学新理念才能更有效地促进教育教学的开展?小学体育教师要结合学生年龄、心理及成长的环境,讲究切合实际的方式方法,提出切实可行的现实阶段性目标,使教育落到实处。同时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渠道,努力营造良好空间,做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有机结合。

【关键词】体育教师具备观念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其四大支柱是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21世纪的小学体育教师的角色应定位于:知识的传播者、能力的培养者、灵魂的塑造者、行为的示范者、集体的领导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终身学习者、学生身心健康的保护者、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

一、小学体育教师应具备正确的教育方向观

意大利诗人但丁说得好:“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来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很难用知识来弥补。”在素质教育的整个体系中,教育的政治方向是首要的。学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新课程改革的契机,根据我国基础教育现状和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着力加强并培养学生民族语言文化素养,让学生充分领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中,小学体育教师应根据教材的教育点,结合学生实际,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教育活动,采取个别、集体等不同形式,灵活运用心理、思想、品德、审美、劳动等各种教育方法,协调有关方面的人际关系,形成教育合力,以保证取得预期的最佳教育效果。小学体育教师要结合学生年龄、心理及成长的环境,讲究切合实际的方式方法,提出切实可行的现实阶段性目标,使教育落到实处。同时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渠道,努力营造良好空间,做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有机结合。

二、小学体育教师应具备全心全意为学生发展的服务观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新课改的主人。小学体育教师应明确:是学生在学习,教师的作用是引导。教师应树立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一切服务于学生的教学服务观。而教师的职业理想是其献身教育事业的源动力,基于教师高尚的人格。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道德的化身、社会的典范、权威的代言人,学生乐于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学生往往从教师的言谈举止中发展其性格,从教师的品行中形成其品德,从教师的威望中完善其人格。而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是师德的核心。热爱学生并不是一见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则更困难。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听其言”、“信其道”,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三、小学体育教师应具备正确的身心健康观

“为了学生的一切”是指教育应使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这里的健康发展既包括学生知识的增长,也包括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新课改要求小学体育教师不仅应摒弃“唯分论”,更应关注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小学体育教师应能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或咨询并善于利用班级的同化作用培养学生的健康体魄和健全的人格。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教师必须对本职工作有创新的理解和行为,以培养走向世界的中国人为目标,尤其对发生在身边的教育现象进行理性的观察和思考,对学生的活动能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对其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活动。此外,教师应善于利用班集体的教育作用,使学生在正确的人际交往中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心理,以收“润物细无声”之功效。

四、小学体育教师应具有科学的教学方法观

在新课改的今天,知识传授仍然是素质教育的中心任务之一。要想教给学生基本的知识,培养其健康的体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小学体育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教法,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多方面思考,注重学法指导,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终身教育能力观。小学体育教师要从实际出发,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一要充分利用现代传播媒体接纳新知识,完善其知识结构和知识容量;二要适应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课程综合化的趋势,以专业理论知识为中心,广泛涉猎各学科的知识尤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以充实教学内容,适应现代化教育的要求;三要注重自身的全面发展,从文学、美学、音乐、绘画、体育、戏剧等方面发展自己的才能,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小学体育教师应学习并掌握教育规律、教学法与技能,注重教学后的反思,求创求新,以形成自己的独特教学风格。

五、小学体育教师应具备可持续发展观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和自学能力,这必然要求小学体育教师首先具备创新观和终身教育能力。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人类要想不被时代所淘汰,想不断地发展、可持续发展,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今天许多人学习不仅仅是因为谋生而学习,而是为提高生活质量学习。处于21世纪大教育时代的小学体育教师,只有孜孜不倦地学习并付诸于实践,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常建常新,立足于时代的前沿,才能具备教学的“一潭活水”。同时,应推进社区教育实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而教师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学风,终身教育观和自我教育的行为,对学生自学能力、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辐射作用。

六、小学体育教师应具备科学的评价观

新课程标准的评价目的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发展与提高的过程,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因此,小学体育教师评学生应更关注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换言之,教学评价应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结合本学科、本课题优化教学方法,依照学生认知规律,结合社会实践,完成由识记到理解和应用的转变。小学体育教师只有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才能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及价值观的形成,以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编.走进新课――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2]丁振刚.教师应具备的评价观[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4,(12).

[3]刘理思.新课程体育教学设计与评价[A].柯岩,刘堂江.人民教师文集[C].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

上一篇:案例教学法在中等职业学校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革命陈列馆的讲解工作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