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开采及消耗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空间计量分析

时间:2022-08-14 07:34:16

能源开采及消耗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空间计量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选取1998-2011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中国能源开采及消耗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空间计量分析,并检验中国是否存在“资源诅咒”效应。结果表明:能源开采及其空间滞后与经济增长有正向关系,“资源诅咒”转变为“资源祈福”,围绕能源生产的产业群效应已凸显,而能源消耗却开始阻碍经济增长;能源开采与外商投资对能源丰裕区的经济有正向作用,对能源匮乏区的经济有负向作用。

关键词:能源开采 能源消耗 经济增长

文献综述

“依山傍水”一直是中国人向往的居住之地,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使生活幸福安宁。但对于大多数国家而言,丰富的能源伴随着经济的低增长,其中以“荷兰病”理论为代表。“荷兰病”理论提出,自然资源的高回报率会挤兑制造业发展,其出口效应会导致本国货币升值,贸易条件也变恶劣,从而造成制造业的萎靡,经济发展变缓。为完善“荷兰病”理论,Auty(1994)对拉丁美洲进行研究,发现资源丰富的地区贸易开放度很低,倾向于自给自足的经济生活。Gylfason(2001)指出,过分依赖自然资源会忽视对人力资本、科技创新等的投入,从而阻碍社会的均衡发展。另外,Sachs and Warner(1999)提出自然资源价格的高波动性可能导致社会经济的动乱,政治环境稳定的国家受“资源诅咒”的影响相对较小。Torvik(2002)发现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会出现寻租和腐败现象,其必然会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徐康宁和王剑(2006)通过研究发现中国存在“资源诅咒”效应,其通过资本转移、科技创新及政治腐败来制约经济增长,Papyrakis and Gerlagh(2007)把“资源诅咒”引入美国,发现各区域专注于自然资源的生产却伴随着低速的经济增长。但关于 “资源诅咒”的实证数据大多是2006年以前的数据,此刻的时代背景已经发生改变。同时,Brunnschweiler(2008)印证了传统的“资源祈福”效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内部区域是否也与Brunnschweiler(2008)的研究一样存在“资源祈福”效应? 因此,本文以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为依据,研究能源开采及消耗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检验中国是否依然存在“资源诅咒”现象,并引入能源开采空间滞后项以研究围绕能源生产的产业群效应,试图讨论如何合理利用能源以促进经济增长。

模型设定及变量说明

借鉴一些研究者的研究模型,本文建立如下计量模型:

yi,t=a0+a1Energy_prodi,t+ a2Energy_lagi,t+ a3Energy_consi,t+ a4Ln(Incomei,t)+ a5Zi,t+ei,t (1)

其中,y表示人均GDP增长率,Energy_prod表示能源开采份额,Energy_lag表示能源开采空间滞后份额,Energy_cons表示能源消耗份额,Ln(Income)表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Zi,t为模型的其他控制变量,包括固定资本投资(Inv)、科技投资(RD)和外商投资(Fdi)。i对应各个省市,t代表年份,a0为常数项,a1、a2、a3、a4、a5为变量系数,ei,t为随机误差项。为了体现出一定的空间产业聚集性,本文引入能源开采空间滞后项来分析围绕能源生产的产业群效应,表示为Energy_lag,其计算方法为:空间滞后i=∑0.5×能源开采j(j≠i,j与i相邻),进而整理出各省市的空间滞后份额。同时,本文引入经济存量——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Ln(Income)来控制经济增长回归。在控制变量方面,根据经济理论,其应包括物质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和经济制度等。本文选取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占GDP比重作为物质资本投资的度量指标,表示为Inv。信息科技时代,高科技人才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罗浩(2007)也通过数理模型分析发现技术创新可以避免“资源诅咒”现象,人才与科技共同促进经济发展,故本文把人力资本与技术创新合并,选用各省市研究与发展经费内部支出占GDP比重作为人才科技投资,表示为RD。在经济政策方面,中国主要考虑对外开放政策,本文采用外商直接投资占GDP比重作为政策变量,表示为Fdi。

由于缺乏重庆1997年前的统计数据,同时除去情况特殊的地区,故本文包括中国30个省市(不包括港澳台地区)1998-2011年的面板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实证分析

本文将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进行实证研究。时间上选取1998-2009年、1998-2003年和2004-2011年数据进行计量分析,从而判别能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否转变;空间上借鉴James and Aadland(2011)的研究,分别选取了10个能源丰裕与匮乏的省市,以检验在不同区域中能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否不同。

(一)不同时段能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表1是不同时间段能源与经济增长的计量结果。整体上看,无论在1998-2011年还是在1998-2003年和2004-2011年,控制固定资本投资、科技投资和外商投资后,能源开采的系数始终为正,并且显著度都在1%水平上,说明中国经济已经呈现出“资源祈福”效应,能源开采份额的提高会促进人均GDP的增长。能源开采空间滞后的系数也同样为正,说明中国经济已经围绕能源丰裕地区形成空间经济产业群,地处能源丰裕的省市周边将有力推动自身的发展。大部分模型表现出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负向关系,说明以能源消耗为重心的发展模式开始阻碍经济增长。

随着控制变量的加入,各研究变量的系数发生相应的改变。从模型(2)中看出,固定资产投资的提高会促进经济增长,但也会阻碍能源开采及其空间滞后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缓解能源消耗的阻碍作用。模型(3)中增加科技投资变量,发现其阻碍经济增长与能源开采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但其加强了能源开采空间滞后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模型(4)中增加外商投资,发现外商投资与经济增长呈负向作用,与固定资产投资对能源开采、能源开采空间滞后和能源消耗的影响一致,阻碍能源开采及其空间滞后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缓解能源消耗的阻碍作用。对比分析模型(5)、(6)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能源开采的系数得到提升,表现出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强,“资源诅咒”效应已经消失。由1998-2003年的正向不显著转变为2004-2011年的负向且显著,开始制约经济增长,表现出能源消耗的阻碍作用。

(二)不同区域能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表2是不同区域能源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回归结果。对比能源丰裕区和能源匮乏区,发现“资源诅咒”在能源匮乏区是存在的,而在能源丰裕区却出现“资源祈福”现象,从而发现在不同区域,能源开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不同的。能源开采空间滞后在能源丰裕区和能源匮乏区对经济的影响系数有所差别,能源匮乏区的影响系数较大,说明能源匮乏区能源开采空间滞后对经济的影响更强。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在两个区域皆为负向关系,但在能源匮乏区的影响系数绝对值更大,这可能是因为能源匮乏区的发展已由能源消耗型转向技术创新,对能源过度需求会挤兑技术创新,从而更加制约经济增长。能源丰裕区与能源匮乏区基本分属内陆和沿海地带,沿海地区的经济过度依赖对外经济贸易,世界经济的波动会严重影响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其应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而内陆地区则需要外来经济促进其快速发展,故外商投资系数表现出完全相反的结果。

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验证了中国的“资源诅咒”效应,并从时间和空间上对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整体上,能源开采与固定资产投资促进经济增长;能源开采空间滞后也有利于经济增长,围绕能源生产的产业群效应已经出现;而能源消耗、科技投资与外商投资阻碍经济增长。借助本文的分析对中国经济政策提出以下建议:总体上,中国需借助“资源祈福”效应发展经济,并围绕能源丰裕地带形成空间经济产业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降低能源消耗,逐步减弱对固定资产投资的依赖,调整科技投资结构,降低经济开放度,扩大内需以带动经济增长。但不同区域的发展侧重点不同,能源丰裕的内陆区,发展能源开采行业,并持续推行经济开放政策;能源匮乏的沿海区,缩小能源开采份额,集中力量发展优势行业,并实行一定的经济封锁政策,扩大内部需求。

参考文献:

1.Sachs, J. D. and Warner, A. M. The Big Push, Natural Resource Booms and Growth [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9(59)

2.Torvik, R. Natural Resources, Rent Seeking and Welfare [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2(67)

3.徐康宁,王剑.自然资源丰裕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6(1)

4.Brunnschweiler, C. N. Cursing the Blessings? Natural Resource Abundance, 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Growth [J].World Development, 2008(36)

5.James, A. and Aadland, D. The Curse of Natural Resources: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U.S. Counties [J].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 2011(33)

作者简介:

郑征征(1987-),男,河南人,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硕士。

张杰(1987-),男,四川人,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硕士。

上一篇:浅析检察机关如何应对法律援助的新变化 下一篇:价值工程在超级市场商品组合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