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之象——网络探险小说的文化原型

时间:2022-08-14 07:01:04

原型之象——网络探险小说的文化原型

【摘 要】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探险悬疑小说显然在作品的深度、厚重与永恒的价值性等方面还不及前者,但其开创了一种特有的类型小说的先河,建立一种典型的叙事结构。不同于国外的探险题材作品,它更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它知识结构宽广,贴近大众,有庞大的读者群,它的传播与阅读方式更符合信息化时代的要求与特点。新的形式、新的模式、新的视角必然带来新的改变,也唯有此网络探险小说才可以继续发展,长盛不衰。

【关键词】探险 集体无意识 象征

一、网络探险小说中的原型

集体无意识和原型是原型理论的核心。集体无意识突出了人类外部反应所具有的共性,而原型则是这些共性的来源。原型是指事物的原始模式,原型并非是“先在”于人的肉体和物质实践活动的先天精神,而是人在历史实践过程中对事物本原的抽象和心灵情感的模式化。“原型的最终生成、呈现、传承等是文化现象,原型的载体是文化方式”,“原型的文化之维,是一种社会性承传的共同的心理。文化意义上的原型是可见的。如文学作品中母题、意象,它有反复性、象征性、约定性”。这里还要提到象征,象征是原型置换变形的方式,传统的原型,通过象征这样的表现手法,在文本中以更多的样貌和样式出现,丰富了原型的载体。

在原型的诸多载体中,神话最为重要和直接。它的表现形式复杂多样,或以其故事、或以其形象、或以其母题、或以其意态象征等被历代作家不断利用发挥和发展,这种运用在网络探险小说中极为典型。

如在《藏地密码4》至《藏地密码10》中反复提及的光军,操兽师和藏獒军团、金鹏军团实际上就中国远古神话中黄帝大战蚩尤,蚩尤出动动物兵团大败黄帝这段故事的变体,作者大胆的构建出一个由操兽师和动物兵团组成的无敌军团,并与成吉思汗征服亚欧大陆,建立蒙古大帝国的历史联系在一起。成功虚拟出人操兽战的无敌战法。还有《藏地密码8》中主人公一行穿越生命之门抵达传说中的香巴拉,在向全书的终极秘境——帕巴拉神庙前进的路上,遇到无数史前文明中存在的生物:巨蜥、恐龙、飞龙、食人树、高耸入云的巨数等,俨然也是诺亚方舟这一神话故事的变形,作者将故事直接指向神话传说——那个存活着早已灭绝的生物的秘境桃源,那个人类的希望之地。《藏地密码》全书还自始至终不断提及的神话史诗《格萨尔王》以及藏传佛教和古藏苯教中的很多神灵,介绍了许多神话传说,并自由的加以生发利用。

网络探险小说中存在的多种原型和相关的描述,既为作者创作所体用又为读者阅读所分享体验,反映了原型的文化传承性和原型在此类作品之中的衍变生发。

二、象征分析——网络探险小说中的神秘意象的符号化

象征与符号是文学理论中的一对基本概念,符号约定俗成地代表着某一确定的事物,而象征的含义却是未知的、不确定的。“象征不是一种用来把人人皆知的东西加以遮蔽的符号,这不是象征的真实涵义。相反,象征借助于与某种东西的相似,力图阐明和揭示某种完全属于未知领域的东西,或者某种尚在形成过程中的东西。”网络探险小说对二者最为巧妙的运用便是将一些具有抽象或神秘的意象的象征意义符号化。举例为证:

1、黑暗、洞、门、漩涡、眼

这几类比较抽象,是存在于意识深层次的东西,大约可以等同于生物潜意识中对于自我否定与消亡的恐惧,比如人类害怕黑暗。洞穴、门、漩涡等形象存在于很多原始文明中。这类事物象征着从古至今人类对于自然界与未知的敬畏心理,是冥冥中不可捉摸却真实存在于人类本能中的一种恐惧。如《鬼吹灯》精绝古城中讲述的那个玉石眼球“殿内最深处的地板上,供奉这一只玉制眼球,玉石中还有天然形成的红丝,蓝色的瞳孔,层次分明,几可乱真。我看得乍舌不已,乖乖,这个东西一定价值连城,便是只看上一看,摸上一摸,也不枉出生入死进了一趟沙漠,真是个神器,若不亲眼得见,哪想得到世上有这等宝物。”还有《藏地密码》中多次出现的洞穴,几乎每次进入都象征着危险的到来,读者看到这里几乎已经可以判断,冒险的高潮又来了!

2、封闭的空间

这是一个经典的神秘元素。很多鬼故事喜欢将场景设定在废弃的建筑物(或阴森的老宅等封闭环境)中以增加恐怖气氛,特别是心理恐怖电影几乎无一不使用封闭空间的叙事手段。其原因不外乎房舍等人工建筑的结构造就了一种封闭、压抑的环境,无人居住的房屋更是透露着一种荒芜与死寂。其实不止是废弃的建筑物,广义上说,这类恐怖桥段都可以概括为“封闭”造就的恐惧——在空间上造成的封闭、循环或者在时间上造成的停滞、循环都应该归结到一这类中。惊险情节发生在封闭的空间或时间中,极易给角色造成一种“无路可逃”、“被逼上绝路”的濒死境地,从而造成极大的心理焦虑与绝望感。封闭的空间一般涉及建筑物、地下环境、水下环境、云雾缭绕、与世隔绝的山村等等。这样看来几乎墓地本身就是一个绝佳的封闭环境,所以这类故事很容易将读者带入神秘紧张的氛围之中。如在《藏地密码10》中对主人公进到一处由多个封闭的石室互相连接的密阵中,但是对场景的设定就足以令读者倒吸一口冷气,那是怎样的所在!

3、生死之间

生与死似乎是神秘故事中永远都不会缺少的环节。这类神秘的根源是对死亡与虚无的恐惧。而传统鬼故事中对于生死界限的模糊化往往能迅速将情节带入恐怖的氛围。比如一个跟随主角多时的人,最后发现是个死人,或者本应该死去的人,却在另一个环境中活生生地出现。极端一些的情况是角色的自我意识一直存在,却不知道自己已经死去的事实。总之这类混淆生死的桥段如果运用得当,其造成的恐怖效果是相当震慑的。很多心理恐怖电影——《灵异第六感》、《小岛惊魂》——都不厌其烦地使用着这种桥段。在《藏地密码》中张立身中不治蛊毒,玛吉点火同蔎,原来治疗张立所中蛊毒的唯一办法竟是将病人用汤来煮,这种死而复生的情节设定着实令人称奇。《鬼吹灯》中将这种生死界限模糊化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巫峡棺山中孙教授神秘的由生入死过程。这个设定跳出了常见的“活死人”模式,真是别出心裁。《盗墓笔记》中的禁婆也属于这类生死混淆的设定。

参考文献

①曾少武,《网络小说发展现状研究》[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②江筱湖,《城市探险小说”打造小说新类型》[N].《中国图书商报》,2008-

2-26

③王玉梅,《〈达·芬奇密码〉“知识悬疑”赢了成人心》,《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9

(作者:吉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师)

责编:姚少宝

上一篇:发展支付结算业务推动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 下一篇:对教育报刊生存现状的生态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