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小学与初中数学的教学衔接

时间:2022-08-14 05:59:22

如何做好小学与初中数学的教学衔接

【摘 要】初一是初中数学的起步教学阶段,学生学习数学困难时,首先要分析清楚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针对性的做好小学与初中数学教与学的衔接,能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教学模式,从而更顺利,更高效的接受初中数学新知识、提高数学应用的新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 衔接 原因 措施

初中刚开始一个月,好多学生反映不适应初中的数学学习,数学课听不懂,拿到题目后无从下手,课后无法按时完成作业。有一些优秀学生成绩也开始下滑,经常出现课堂一听就懂,作业无法下笔或一做就错,逐渐缺乏学习数学的信心。造成这种原因就是小学与初中的数学教与学衔接出了问题,我就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切身体会与大家商榷:

一、明确造成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原因

教材内容的变化:小学数学内容注重计算,生活应用知识少,图形简单,初中数学教材内容虽通俗具体,多为常量,但也还含有一些抽象的概念,如代数式、函数;还有不少图形类知识,多边形和圆等,知识点多且抽象多变,不仅注重计算,而且还注重理论分析和应用,这与小学相比增加了难度。 另一方面,初中数学与小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和能力的要求都是一次质的飞跃。还有受中考的影响,老师往往提高了重难点的要求,加大了教材上的差距。

教学方法的变化: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着重基础,重点难点反复强调,反复演练,大多数学生能被动接受知识。初中数学教材内容较多,要求高,教学进度快,知识信息广泛,且在教学时多采用启发引导,开拓思路,要求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探究合作发现定理公式,进而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求提高了,刚开始学生不太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导致学习困难,影响数学的学习。

个别同学基础较差、学习方法单调:小学知识点少,学生学习方法单一,只会机械练习,主动预习意识差,主要靠老师讲,学生练的多,练的勤,掌握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牢记公式,就能考到高分。初中知识点多,注重理解,着重于灵活运用,学生必须勤于思考,精于探究,善于归纳总结,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提高数学成绩。

二、想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关键在教学上要做好小学、初中数学教与学衔接

首先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体验成功分享喜悦。学习兴趣总是和成功的喜悦紧密相连的,如听懂一节课,掌握一种数学方法,解出一道数学难题,老师对自己的鼓励与赞赏等,都能使自己从这些"成功"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起更高的学习热情。若能根据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和学习内容,使数学课堂松弛有度,使他们听得轻松,学得自然。例如:在学习了《同类项》内容后,在课后小结时,按照常规会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学到什么?你们有什么收获呢?”这种方式小结,已没有什么新意。不妨这样设计:“上一节我们学习了降幂排列,如果说降幂排列就好比是同学们按照个子高低去排队,那么今天学习的同类项可以好比什么哪?”学生们就会充分发挥着他们的想象力,情趣盎然。通过这样的有趣设计,不仅让学生会牢固掌握同类项分类应注意的问题,还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情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定要抛弃小学那种只注重练习不注重过程的学习方法,进入初中开始就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长期性的系统积累过程,一个人不断接受新知识,不断产生疑问,不断地探究总结,才会有不断地提高。学生一定要学会经常探究新问题,总结新规律。通过与老师、同学平时的接触交流,逐步总结出一般性的学习步骤。在课堂教学中培养认真听课习惯,把老师讲的关键性部分听懂、听会,听的时候注意思考、分析问题,适当地记笔记,领会课上老师的主要精神与意图。在课堂、课外练习中培养作业习惯,在作业中不但做得要整齐、清洁,还要有条理,必须独立完成。在做作业时要提倡效率,应该十分钟完成的作业,不拖到半小时完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必须从初一年级抓起。

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抓知识的前后联系,在数学课堂中,老师一般少不了提问与板演,那么提问问题要有针对性,情景引入合理,要充分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温故而知新。在课堂或课后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有针对性地补,注重实效。 课堂练习、练习课、复习课、测试分析课的教学,是对数学知识记忆、理解、掌握的有重要的帮助。上习题课时课应有针对性,要选择学生易错题进行必要的讲解,对于出现的问题,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充分发挥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作用。

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要想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要充分利用好课堂这块阵地,在课堂上老师要重视抓教材处理,一个习题,都应该从不同的能力角度来分析和扩散,通过老师和学生的探究,理解所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弄清与前后知识的联系等。只有把握住教材,才能把握教与学的主动性。数学的一个概念、定义、公式、法则、定理等都是数学的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的形成过程容易被忽视。事实上,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正是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过程。因此,要改变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方法,要把知识形成过程看作是数学能力培养的过程。

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但要防止急躁心理,也要防止有的取得一点成绩沾沾自喜,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的,针对这些实际问题要有针对性的教学。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过程,华罗庚先生倡导的" 由薄到厚" 和" 由厚到薄" 的学习过程就是这个道理。

总之,在初一数学的起步教学阶段,我们要分析清楚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原因,做好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教与学模式,从而更顺利,更高效的接受数学新知识、提高数学应用的新能力。

上一篇:高职院校团委利用多媒体服务、凝聚、引领青年... 下一篇:浅述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