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粘贴综合症”及其学理趣析

时间:2022-09-23 12:14:17

“复制—粘贴综合症”及其学理趣析

【摘 要】本研究旨在探索当今一个有趣的自发行为表现,笔者将之命名为“复制—粘贴综合症”。全文运用席慕容的作品《独白》中的部分诗句为隐线,以笔者自己写论文时的心理表现为微观心理视域,分析阐释了“复制-粘贴综合症”的内涵、命名缘由、症状表现和引发原因,最后进行了相关反思,认为:在信息众多、资源丰富的今天,人们应理性客观地进行“复制”与“粘贴”行为,对外界的资源进行有选择地学习,行动者自身要敢于并善于思考,注重实践出真知。

【关键词】复制—粘贴综合症 《独白》

“把向你借来的笔还给你吧。一切都发生在回首的刹那。”

——席慕容《独白》

一、“复制—粘贴综合症”是何物?

可以说,“复制-粘贴”行为在当今社会处处可见。宏观上,比如各个国家、地方政策的主导方向、政策制定的借鉴学习;中观上,比如电商时代各大网站的销售噱头“联袂”;微观上,比如人们穿衣打扮的模仿等等。不同的国家、地方有不同的情况、资源,同样是规模化农业经营政策,A地区若没有B地区同样的科技水平、专业人员、销售优势做配套支撑,很可能不能获取如B地区的综合收益,更甚之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损失;以销售电器出名的甲网站,亦学习销售服装为主的乙网站在某节日开展大型优惠活动,却由于甲公司节日前涨价节日时降价的暗箱商业操作,大大损坏了自己的品牌信誉。气质完全不同的两个人穿对方的服装会有不搭调不合适的效果。学习、借鉴、模仿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学习者本身在“复制”之前没有进行“粘贴”的可行性分析。

所谓“复制-粘贴综合症”,是指人们在某些压力情境下,为达到完成某个可见的行为目标,通过借助现代科技等工具,做出的首先向外界资源求助的一种惯性行动反应的综合行为表现。其命名来源主要出于这几方面考虑:

首先,“复制”与“粘贴”是使用计算机时最常用操作中的两种。“复制”也称“拷贝”,指将文件从一处拷贝一份完全一样的到另一处,而原来的一份依然保留。“粘贴” ,指将一个文本或一段文字复制或剪切后移动到另一个位置或另一个文本中。简单来说,“复制”与“粘贴”是操作者把觉得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放在自己想放的位置。这种取“他山之石”的做法正是当今很多人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采取的行为。

其次,“复制”与“粘贴”是一个挑选再转移的连续过程,这个过程也可逆。这个过程和人们的有些行为原理相同,即当人们明确自己的操作目的后,在大量资源源中匹配适合自己需求的部分,经过一次或数次挑选后,将这些挑选的资源转移至目的位置。而转移后的资源,同样可以被自己或他人挑选并转移。

此外,“复制-粘贴综合症”是指一种行为上对非本人的或大众资源的自发不自觉的依赖行为。这类自发行为有多方面的原因组成,也具有多样的行为表现,因此以“综合症”为名。这里,笔者认为“复制-粘贴综合症”已经成为快节奏的当今社会中,很多人处理事务或情绪调解等情形下的行为表现。

剔除“快捷”、“方便”、“高效”、“明哲保身”以及“不当出头鸟”等“复制-粘贴”行为的短时收益不说,这种惯性的效仿行为,忽略了行为者自身真实需求的表达,不利于挖掘自身各方潜力。因此笔者提倡,应理性选择“复制-粘贴”行为,不能因为有捷径、“绿色”通道,就失去自己的判断主见,停止自己的提升创造,患上“复制-粘贴综合症”,最终沦为“四不像”。

二、“我是这样写论文的。”——“复制-粘贴综合症”的症状表现

“为了要博得他人的称许与微笑,我战战兢兢地将自己套入所有的模式,所有的桎梏。”席慕容《独白》一诗中的这句正是“复制-粘贴综合症”的缩影。

依赖外界、信奉大众,忽略主见,害怕出头,求快求便求短时压力释放等是“复制-粘贴综合症”的主要症状表现。由于笔者仍处学生时代,自认为对时下一些学生行为表现较有发言权,因此笔者就“写论文”这个学生阶段常有的行为进行分析,以此得出些许浅论。

在学生时代,写论文通常是老师评定学生成绩的重要标准之一,那么完成老师布置的论文则是学生的首要目标,其次才是写出好论文等更高追求。于是,论文完成的规定期限便成为学生们的学业压力之一,为了克服这一大压力,学生们开始寻找压力疏解的渠道。在互联网普及,交流媒介多样化的今天,学生们的主要渠道有二:第一是利用互联网找相关资源、文章(看看人家怎么写,有没有模板,可否找到类似的文章,搜搜题目和资源就出来了);第二是同学之间(通过飞信、qq、微信、微博与面对面等方式)的交流(你写的是什么,我该怎么写)”。

笔者坦承,在码这篇文章之前,确实在网上看了一些资源,在cnki网站上下载了近三十篇文章来“寻找思路、收集材料”;同时,也和部分同学交流过(你们文章写了没,多少字,什么题)。另外,在确定题目(“复制-粘贴综合症”的学理趣析)之前,也情不自禁地“360百科”了“复制”、“粘贴”、“综合症”和“综合征”等词,“看看人家有没有说过、怎么说的”。“搜搜”、“看看人家”、“你···呢,我···呢”等等都像氧气般渗入了我的每一个行动系统中。是的,我就是一直这样去“完成”论文的(见图1)。“至少要去完成它,能上交才能有成绩”,我一直这样想。所以,论文“完成”了,压力释放了,自己却不知道如何去思辨了。题目找到了,材料集全了,文章收尾了,思维更僵化了。

于是,面对一个情景压力(这里指完成论文)时,“别人的”总是放在“自己的”前面,“搜搜看”总是放在“想想看”前面。“借鉴”被推前,思考被置后。追寻总是发生在创造之前,人的行为变成了“别人的”牛皮糖,或者,一旦“别人的”无迹可寻,自己仿佛就像六神无主的流浪汉既焦虑又落寞,这些就是所有“复制-粘贴综合症”人群的不良反应。

“复制-粘贴综合症”带给我们的,正如《独白》的那句:“走到中途,才忽然发现,我只剩下一副模糊的面目,和一条不能回头的路。”

三、我为什么这样写论文?—— “复制-粘贴”行为原因探析

《独白》中,席慕容把“向你借来的笔”隐喻为大众的需要,权威的力量,世俗的框架,传统的限制。然而这些都只是来自于自身以外的外界,最终“在一回首间,才忽然发现,原来,我的一生的种种努力,不过只是为了周遭的人都对我满意而已。”那么,“复制-粘贴综合症”症群们又是为什么选择“复制”与“粘贴”呢?

学界有较多理论研究过类似的 “随大流”行为,“从众效应”将这类这种“随大流”行为归结于对“大流”压力的逃避(“我的不同表现会引起其他人的集体反映,我还是表现得和大家一样吧”)。伊丽莎白内尔·纽曼教授的“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我害怕孤立,我还是不要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吧。”) 晕轮效应觉得对某个事物的认知判断主要根据个人好恶得出,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结果就导致:“这个“大人物”觉得好那就是好吧,他一定错不了,是我想错了”)。诸理论似乎都不约而同将“随大流这一效仿行为造成的原因归结为受外界(“大流”或某个权威)的关键影响。

然而,笔者对此有不同看法,。对比其他“随大流”现象,“复制-粘贴综合症”的诱发原因多元多层,重叠交叉,并非简单某一个主导原因造成的结果。

首先,我们来区分一下“复制-粘贴综合症”和从众(或“随大流”)行为的基本区别:其一,在目的上,前者有明确的具体显现操作目的(如完成一篇论文等),后者则不一定有显现目的。其二,在操作上,前者是通过一些可见的载体(如“互联网资源”)完成复制与粘贴操作,后者随的“大流”也不一定是可见的。其三,在过程上,前者是先有目的,再去挑选,然后复制,最终粘贴成自己的,有一段操作时间(或过渡)。而后者不一定需要这段过渡。总体而言,前者比较后者更具体、可见和操作过程化。

由此,“复制—粘贴”行为产生的原因也不像“从众”行为的那么一元化、简单化,而是多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见图2):第一个原因是外界环境的规制。复制与粘贴的前提是有例可鉴,不管是行为、语言或文字等等,都在先前环境的保留样本下进行重复、演进或改装。而恰恰这些样本的存在为复制与粘贴行为提供了传统约束与存在理由。第二个原因是行动习惯依赖。这里要强调一下网络科技对形成“复制—粘贴“行为习惯的较大影响。还是举写论文的例子,如果没有互联网,就没有资源的复制与粘贴;第一篇文章的作者绝没有前人资源可收集,也没有写到文章就不自觉先搜资源的行动逻辑。先去看别人的,没有再自己想这种行为习惯,也助长了享受安逸心态的萌生与膨胀。第三个原因是共享理念操作化。不管是从“互联网”还是从他人之处取得可复制的东西,首先要肯定的是如今“共享”理念的具体实现,如资源共享、情绪共享正在被很多媒介承载着,从而让复制与粘贴成为可能。第四个原因是思维锻炼非必要性。还拿论文作比,论文的好坏标准不一,更重要的是“完成论文”是大多数学生的主要目的,而“将想法表现在论文中”则不是学生的必要追求。直白说来,完成一篇论文和是否是学生思考成果之间不划等号,“既然别人帮我们想了,我们就不用想了,复制一下即可”。

四、我就该这样写论文?——对“复制-粘贴”行为及其综合症的反思

笔者首先承认,对前人或他人留下可为我用的成果笔者首先应表示敬佩与感谢,没有他们的分享便没有后人或自己的创造与提升。换句话说,复制与粘贴这一个转移倾向不应完全否定,毕竟不妄下决定,闭门造车是谦虚的表现。但是,如果对“别人的”的依赖过度,必然会出现不良的后果。同样,《独白》中这样说过:“在那一夜,我曾走进山林,在月光下站立,悄悄说出,一些对生命的极为谦卑的憧憬。”依赖过度后更可能的情况时,我连生命是什么都没有思考过,又何来憧憬呢,更别谈谦卑与高调的姿态了。

事实上,“复制-粘贴综合症”的不良反应如影随形。“我要的网上都没有,怎么办”,“大家都复制这段资源,怎么办”,“老师总说我写的论文不创新”等等,看来复制与粘贴也不是太“靠谱”,虽然最终总会释放我此时的压力,但是粘贴后的彼时种种顾虑与情绪还需我们去处理。那么,如何消解这些不良反应呢?

“只有极少数的人才会察觉,那生命里最深处的泉源永远不会停歇。”试图先别一头扎进“复制-粘贴”的行为漩涡中,我们不妨对将被复制的样本进行反思:(1)我们要复制粘贴的东西真的完全符合我们的需要吗?(2)强势或大众意见下所分享的所谓样本,一定就是正确的吗?(3)在适当的情境下,敢于换一下行为逻辑吗?(即将图1中②和⑤环节互换)——自己先思考,然后对比别人的,最后修改自己的。(4)实现第(3)步有多难?

“我的彻悟如果是缘自一种迷乱,那么,我的种种迷乱不也就只是因为一种彻悟? ”——席慕容《独白》

上一篇:浅谈高职院校与专业相结合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 下一篇:守望,教育者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