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

时间:2022-08-14 02:17:48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

【摘要】 目的 总结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方法和疗效。 方法 用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36例。结果 所有患者在术后7~35 d下地负重行走,术后3~6个月恢复到术前肢体功能,未发生重大并发症。结论 对于严重骨质疏松且合并多系统疾病的老年病例,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可以尽早恢复肢体功能、早期下地负重、减少术后并发症。

【关键词】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老年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损伤,近年来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发生率明显增多,我院自2006年至2010年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36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男11例,女25例,年龄68~87岁,平均79.8岁。生活伤35例,车祸伤1例,多伴内科系统疾病。骨折按Evans-Jensen分型,3型22例,4型14例。

1.2 病例选择标准 年龄大于70岁,骨折移位明显,属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Evans-Jensen分型在2及3型以上,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

1.3 治疗方法 充分的术前检查及术前准备,并积极治疗内科系统疾病。手术采用硬膜外麻醉或全麻,经髋外侧入路,切开关节囊,显露骨折后股骨颈截骨,取出股骨头,复位大、小粗隆骨折,并临时固定,以小粗隆或股骨髁间线为参照确定假体15度前倾角,以大粗隆顶点为参照确定人工股骨头高度,关节试复位满意后,以骨水泥固定股骨假体,股骨大粗隆块可用钢丝固定,冲洗切口,置引流管引流,缝合诸层。

2 结果

本组患者无一例在围手术其死亡,住院时间8~15 d,平均11.8 d,下地时间6~31 d,平均13.2 d。患髋均无疼痛,24例短期内恢复术前行走水平,10例行走能力下降,2例体力虚弱在他人扶助下可行走。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4例,一过性精神障碍5例,经治疗后均恢复。术后无感染、脱位、骨折及假体松动情况。

3 讨论

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之间的选择,多数学者倾向于后者,手术治疗的死亡率明显低于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中,目前还是以内固定为主,近年来人工关节置换在临床上得到应用,它具有内固定不能达到的效果。分析本组病例可以看出人工关节置换能在较短时间恢复患肢功能到损伤前的水平,减少卧床时间,能早期下床行走,避免因长期卧床导致的肺部、尿路感染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改善心肺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且缩短了住院及康复时间,减少了患者经济负担。前提是,必须严格选择病例和掌握手术适应证,年龄不是绝对的适应证,应个体分析,对那些骨质量太差、身体状况不允许的患者可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但是,股骨矩碎裂失去了其坚强的支撑作用,压缩载体不能有效传递到小转子下股骨内侧皮质,其承载能力下降,压缩载体将集中于股骨上段,易发生假体松动或下沉,因此为保证人工假体稳定性的同时为骨水泥提供必要的骨性支撑,行股骨粗隆部骨质重建是非常重要的。若股骨矩骨质完整或大部分完整,可将两钢丝绕过股骨上段后侧在粗隆下方捆扎固定;粗隆部前后部骨皮质若与股骨矩或大粗隆相连续可随之一并固定;若骨质粉碎明显且面积不大时可去除碎骨片用骨水泥重建。

股骨粗隆间骨折常见于老年患者,其年龄越大,对手术的耐受力越差,又因内脏器官的生理功能衰退,且内科合并症较多,其身体的储备能力和代偿能力往往低下,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几率大。因此,积极配合内科医生做好围手术期的治疗,加强术后监护,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术后的护理要有针对性,即注重生活护理又要注重心理调整,防止或减少卧床并发症。术后的治疗要像术前一样高度重视,即要注意原有并发症的变化,又要注意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其他新情况的出现。

上一篇: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眼眶骨折中的应用价值 下一篇: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与胃癌共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