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防互联网产生的新闻侵权

时间:2022-08-14 02:02:00

警防互联网产生的新闻侵权

近年来的新闻侵权,尤其是网络传播侵权风波骤然升温。如今,网络侵权已经压迫了网络媒体的发展神经,影响着传媒产业机体的健康。那么,究竟什么是网络传播侵权?网络侵权就是在网络空间中,行为人利用网络的特性,基于主观上的过错或法律上的特别规定,而侵犯国家、集体或他人的民事权益而应承担相应民事责任的行为。随着新兴传媒产业的发展,尤其是作为网络媒体工作者,积极探讨网络侵权成了我们传媒业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网络新闻侵权的行为方式

1.网页网站侵权,互联网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是万维网技术的出现,它使多媒体的数字化传输成为可能,那么,万维网的网页(网站)是否受产权保护呢?对于一个网页来说,一般都是由文字、图画、录音、活动影像等多媒体的元素构成,如果抄袭他人的网页,很可能构成侵权。因为网页可以作为“汇编作品”而受著作权的保护,只要该网页内容的选择或编排具有独创性,而抄袭导致被抄袭者的网页与抄袭者的相似即可。司法实践中,抄袭网页还可能被控为不正当竞争。如果抄袭者与被抄袭者构成同业竞争,抄袭又导致两个网站相混淆,由此误导公众或消费者,抄袭者的行为就构成不正当竞争。

2.网络上载和下载侵权。将非数字化的作品转化为数字化的形式,一般认为并没有产生新作品,而只是改变了作品的载体方式。在网络上使用作品的数字化权应运而生。而网络上载和下载侵权指的正是侵犯数字化权,据此,将现实世界的作品,包括文字、影视、音乐等数字化后上载到虚拟的网络空间,就得尊重原著作权人的权利。如果未经权利人许可(包括默示同意),将其作品数字化后“上载”到网上,就构成侵权。我国2001年修订的《著作权法》明确将此种行为定性为侵犯了作者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与网络上载相对应,将网络上创作的作品下载,并以非电子化的方式出版、发行、传播等行为,在未经权利人许可,又不属于著作权的“合理使用”时,就极易构成侵权,因为网络创作受著作权保护,所以出版社、图书音像公司如未经授权将该作品下载并出版发行,就侵权了。有必要指出,无论上载还是下载,都要求行为人不以营利为目的。

3.网络转载侵权,世界范围内认可数字化权属于作者是原则。报刊、出版社无权擅自在数字化媒体上使用或者许可他人使用已发表的单个作品。因此,那些仅享有印刷出版专有权的出版社并不能染指电子图书的出版。网络媒体根据其“专有出版权’指控出版社印刷出版有关作品的案例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不过,在我国有个例外,即报刊转载的“强制许可”:已在报刊上登载的作品,除著作权人声明或者报刊社受著作权人委托声明不得转载、摘编的以外,可以在网络上进行转载,但应按照有关规定支付报酬、注明出处。但网站转载、摘编作品超过有关报刊转载作品范围的,应当认定为侵权。

4.网络链接侵权,随着网络链接价值的日益凸现,相关侵权事件也接踵而来,不过,一般认为普通链接提供的是链接通道服务,设链者如同引路人,其服务器只存储了包含链接对象网址的超文本标记语言指令组成的文档,既没有复制也未传播被链接的内容,因此并不侵权。网络链接侵权一般指间接(帮助)侵权,即提供链接通道的服务者在知道链接指向的是侵权作品时,有义务及时停止链接通道服务以“抑制侵权”。否则构成帮助侵权。这一点我国《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规定得很清楚“网络服务提供者通过网络参与他人侵犯著作权行为,或者通过网络教唆、帮助他人实施侵犯著作权行为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条的规定,追究其与其他行为人或者直接实施侵权行为人的共同侵权责任。”

而实践中,网络侵权方式当然远不止上述分析,例如,通过电子邮件电子邮件,或在BBS上发表不当言论侵犯他人名誉权的事情屡见不鲜了。

网络新闻侵权的本质特征

1.网络侵权必须以网络为媒介,或是与网络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也是网络侵权不同于传统的侵权行为的最为突出的一个特征。

2.网络侵权的广泛性。由于网络具有全球性、交互性、实时性和管理的非中心化等特点,它打破了疆域的界限,导致侵权主体非常广泛,在全世界任何角落,只要能上网的地方,使用网络的法人、自然人及非法人组织,都可以通过网络对同一客体实施侵权行为,其次,侵权客体也极为广泛。某一特定的侵权主体可以对全球的使用网络的法人、自然人及非法人组织实施侵权行为。如网络黑客向网络传播计算机病毒,可以对全球上网的计算机系统造成危害,再次,侵权空间极为广泛。侵权的空间可以随着网络空间的延伸而扩散。

3.另外由于网络侵权在地域上的广泛性,导致管辖权的复杂性。在网络侵权中,地域对基于网络这一媒介而进行的侵权行为,让传统的管辖制度发生很大的改变,法院对网络侵权的管辖权规则面临诸多的困境,法域的学说同样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4.网络侵权行为的技术性特征。与传统的侵权行为不同,网络侵权具有相当的技术性色彩,侵权行为人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网络知识和计算机知识,也正是这些技术性门槛才使网络侵权行为呈现出相对于传统侵权行为的的特殊性。

5.网络侵权的隐蔽性,网络侵权存在于虚拟空间中,一方面,受害人往往很难发现侵权行为的存在;另一方面,由于一些网络技术的利用或侵权行为人借助虚拟身份的掩饰,往往很难发现侵权行为人。由此,诉讼中受害人也难以举证证明。

6.侵权结果的非人身性。因网络侵权人与被侵害人几乎不谋面,相互没有身体上直接接触,导致网络在侵害人身权时,只会成对被害人精神上、隐私权上、名誉权上、知识产权上等的侵害,及该侵权行为可能导致财产上的损失,但一般不会对身体造成直接侵害。

通过对网络侵权的上述探讨,我们不难看出,网络侵权确实有着自己的独特性,这给我们文化传播事业和传媒产业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随着网络不断对社会生活的渗透和影响,如何防止网络新闻侵权,办好网络媒体,最终为建设法治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

(作者单位:安徽日报社)

上一篇:新闻报道如何避免名誉侵权 下一篇:财经类报刊的运营和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