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语文复习的误区

时间:2022-08-13 11:39:33

走出语文复习的误区

年年中考之后,总有不少语文教师觉得“委屈”:一是觉得主抓教学的领导不重视语文学科;二是觉得在语文教学上下了不少功夫,却没有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孰不知,我们在语文教学―主要是复习中―自觉不自觉地走进一些误区。笔者认为,只要我们能冷静地找出误区所在,再找出科学的应对策略,就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误区之一,重理轻文这是广泛存在于学生、老师和领导中的现象。他们普遍认为语文是“课内的不考,课外的又猜不准”,语文复习摸不着边际,复习热情普遍不高。更有些班主任和主抓教学的领导也错误地认为要提高班级整体水平,还须靠理科,采用的“战略方针”是“文科损失理科补”,在这种大气候的笼罩下,语文复习自然举步维艰。再有就是个别教学经验不足的语文教师,在结束课文教学面对漫长的语文复习时,畏难情绪油然而生,茫然无措。

误区之二,重“文”轻“白”这里的“文”指课本上的古文古诗词,这里的“白”指现代文。因为依据以往的经验,现代文阅读都选自课外,而古诗文绝大多数选自课内。在这种惯性思维的驱动下,广大师生不约而同地向“文”倾斜。在此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孰不知,古诗文在整个中考试卷里可占分值并不多,复习中不必投入过多即可。再说,随着考试的不断改革,古诗文选课外的可能性也在增加(从全国看,已有不少省市自治区这样做了),如果一味地用“剔除法”去猜今年是考哪几篇古文、哪几首古诗,岂不弄巧成拙,“聪明反被聪明误”?

轻视现代文阅读实在是步入了一个可怕的误区。老师本应在这方面下大功夫辅导学生:分析各省市近年语文中考选篇,反馈信息。归综各类体裁文章的题型,尤其新题型,深入研究它们的“参考答案”,找出答题规律,进而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有序的训练。遗憾的是,有相当一部分老师把白话文当成“后娘的孩子”,不予重视。他们只知让学生多买“金钥匙”“金宝典”“状元星”之类的大同小异的复习资料,把学生推进题海,任其扑腾。时间一长,学生多产生厌倦心理,总觉得收效甚微,不如理料来得明显,于是很自然地又回到“重理轻文”的怪圈里了。

误区之三,重传统内容复习,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两项内容之所以在复习中倍受冷落,一是因为有些老师觉得无从下手,有畏难情绪;二是认为这类题“活”,很好应付。其实不然,这两项是新课程新课标中突出的内容,必考无疑,且有一定难度,万不可轻“敌”的。复习方法一是借助各册单元练习进行,并丰富它拓展它;二是老师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交往范围亲手编写一些训练项目;三是从有水平有影响的复习资料中遴选一些进行训练。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这类题的答案虽然“活”,但决不是活得信马由缰,要知道每道题的答案都有准确的范围,是很科学的。

误区之四,重习题练习,轻写作训练毋庸讳言,很多老师和学生都主观地认为,作文训练劳神费力,收效却不明显,于是,“作文损失习题补”便理所当然成了语文复习的另一“战略方针”。事实上,习作训练并非如上所言,只要训练科学是能够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水平的。比如由分解单项而复合的训练方法就极有效。可以训练从一个固定材料中多角度提取观点,可以围绕话题训练选材、拟题、写片断。比谁的开篇新,比谁的收束奇,比谁的提领句准,比谁的选材新,比谁的情感真挚,比谁的书写美观等,然后再训练整体谋篇等。当然,也可以先总后分的训练。不管怎么说,作文这50分是不该轻易忽视的

误区之五,重“押题”,轻能力培养“要是能押准古文篇目,要是能押准课外阅读篇目,要是能押准作文题目、要是能……”正是这诸多美丽的幻想把扎扎实实的复习驱逐出局。造成这种不正常现象也不能单

上一篇:渗透数学思想 培养数学能力 下一篇:《正方体的认识》目标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