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被迫“吃掉”健康……

时间:2022-08-13 09:58:08

如果被迫“吃掉”健康……

“美食”或成美好记忆

民以食为天,我们与食物的关系如此紧密。可是,含有过量的抗生素、添加剂、保鲜剂、防腐剂、色素的食物,可能正一口一口地“吃掉”我们的健康。

据调查,目前全国至少有200个城市被垃圾“围城”,历年堆存量60多亿吨,侵占约5亿多平方米地面。目前我国人均年产垃圾440公斤,高于人均粮食产量,预计到2010年垃圾总量将达1.2-1.4亿吨。在工业发达的城市,不难找到各种有害废弃物――药瓶、针筒、废电池、废金属、废纸、轮胎、塑料瓶等等,产生大量酸性和碱性污染物,溶解出重金属,形成污染物、重金属和病原微生物三位一体的污染源,并渗出浑浊的污水,甚至冒出臭气熏天的挥发性气体。随着灌溉的沟渠与河流,有毒废水可能会渗入地下水,流入农田,培育出看似鲜艳的水果、肥美的蔬菜,滋养着鱼类和牲畜……

有机农田里种植的蔬果真的“有机”吗?贴在包装上的绿色环保标志,又有几分可信度?

广东省地质勘查部门的调查证实,在珠江口周边约10000平方公里范围内,人为污染导致部分土壤中的多种有毒金属元素不同程度超标,其中又以汞污染范围较大,污染深度达40厘米。重金属污染已成为珠三角土壤的“隐形炸弹”。

不干不净,真的吃了没病?当消化道疾病、胃癌、肝癌高居前十大死因,免疫系统病例逐年快速增长时,各省市的食物安全事故层出不穷也就不足为奇了。阅读新闻,我们常要面对新一轮的恐惧,似乎都麻木了。

未来,“美食”也许将成为一种美好的记忆,我们的食谱或许会变得很滑稽:浓缩蛋白质3粒、脂肪2粒、碳水化合物2粒、纤维2粒、微量元素1粒、矿物质1粒、维生素8000国际单位……“菜单”还特别声明“生存所需,环保认证,绝无毒素。”

素食质量问题:含氮比例过高

除了环境污染,还有“人造毒食”,如“毛发水酱油”、“漂白剂粉丝”、“敌敌畏咸鱼”、“死牲畜肉肠”等。国人消耗量最大的猪肉常被检出瘦肉精、抗生素残留过量,更是大家心中的“痛”。

过量的抗生素残留,不仅引起过敏,严重的还会导致贫血或白血球过少,致命的威胁则是癌症。对人体健康伤害最大的,是在长期服用抗生素的动物体内培育出来的耐抗药性病菌。人类一旦感染这些细菌将很难治疗,未来将无药可医。事实上,牲畜长期滥用抗生素,间接造成国人的抗生素抗药性高居世界第一,很多感冒患者的抗生素用量超出外国患者1倍以上,令人惊悚。

蔬果呢?营养学家鼓励每天多吃蔬果,但吃素也是问题多多。蔬果农药残留是国人关切的老话题了,而素食加工品的质量也令人忧心,每年春节前后仅质检部门抽验的笋干、白木耳、金针菇等脱水蔬菜,就常验出过增白剂二氧化硫(容易诱发气喘),许多散装腌渍菜含过量防腐剂和漂白剂。

更值得注意是隐藏在化学肥料中的“氮”(硝酸盐、亚硝酸)。亚硝酸到达人的胃里,是致癌物。有农科院研究员撰文指出,我国部分地区每单位耕地面积的农药使用量是欧美的3―5倍,而使用化肥生产的蔬果,最高含氮比例高出有机蔬果三分之一以上。化肥中的硝酸盐容易使土壤进一步酸性化,而珠三角作为世界上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农田土壤的酸碱值已达到强酸程度,土壤的“生命力”也随之下降。一个研究员曾在污染地带放养300条蚯蚓,半年后只有100多条存活,预示着未来土地可能种不出任何农作物!

只求增产:小农经济的烙印

增产增收长期是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宗旨,怎样使有限的自然资源(土壤、水、空气)带来最高产量的收成,一直是农户追求的重要目标。

只求增产的后果,引起愈来愈多人的担忧。由世界银行、联合国发展计划署、联合国环保计划署合作撰写的《世界资源年报》指出,密集农业生产对地球资源、人体健康的伤害,长远来看将引起更严重的粮食危机。然而,世界60亿人口,全球粮食勉强够吃,如果全盘封杀农药,农作物将减产10―20%,逾6亿人口挨饿。在饥荒面前,“安全”呼声显得苍白无力。

国人早已解决了温饱,当然应向发达国家看齐,关注质量与安全的问题。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监控体系,的确比我们更严格、更科学、更高效,农产品生产、销售的流程高度集约化和标准化,责任归属明确,从农户、加工商、批发商、零售商到专卖店,每个环节监控到位,即使遭遇疯牛病这类严重的事件,也能将危害面控制在较小范围内,所以欧美很少爆发大面积的连环或交叉的中毒事故。

目前,我国种养业的小农经济烙印仍十分明显,千万家农户规模小而分散,人员文化程度低,对于“什么土壤种植什么蔬果?何时施肥?何时用药?农地是否过度酸化?是否需要休耕?某种重金属是否过量?”等问题,完全没有科学概念,不少菜农连简单的PH(酸碱度测试)试纸都不会使用,部分有机蔬果种植户喷农药是公开的秘密。散而乱的非企业化生产,令政府难以有效实施监控。

消费者如何学会保护自己?

因起步较晚,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法律、标准和技术相对滞后,如1995年开始实施的《食品卫生法》仅对104种农药在粮食、水果、蔬菜、肉类等45种食品中规定了允许残留量,而国际食品法典则对176种农药在375种食品中规定了2439个农药残留标准。

比如“苏丹红”事件暴露出两个检测漏洞:一是标准不全,二是标准冲突。标准不全,就是无统一的官方检测标准,涉及食品监管的法律法规有《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等十几部,多头管理形成执法空白;标准冲突,就是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管理等十多个部门各有一套行业标准,对添加剂等原料的最高限量检测各说各话。因此,2005年政府调整食品添加剂标准,国家标准委员会、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9个部委联合出台国家标准的修订计划,现行加工食品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在两年内进行彻底整顿,合并了部分标准,淘汰了一些过时标准。

其实,保障食品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政府加强执法,也需要消费者提高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多做点事保护自己:购买食物时注意包装上是否印(贴)有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标志“QS”或者国家统一认证的条形码标志以及行业生产标准,不要贪便宜购买无厂址、厂名和商品标志的“三无产品”;厂名笼统不详、地址“云山雾罩”、电话常常是“手机联系”的企业,多为作坊式的小企业,产品质量问题多多;流动摊贩的散装食品暴露在空气和灰尘中,多是假冒伪劣食品的“藏身”之处;广东人讲究口感,只吃新鲜猪肉,无意中鼓励了私宰;主妇偏爱“卖相漂亮”的香肠,也“诱使”部分厂商添加过量添加剂。

日本人抱守的“旬”的概念,同样值得我们参考――尽量吃当季出产的蔬果,既可享受价廉美味,也可避免吃进太多保鲜剂和催生素。反季节蔬果,还是谨慎入口为妙。

上一篇:[广告篇] 策划“概念”之蒙人往事 下一篇:磷矿耗竭,世界不能承受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