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心脏支架植入手术不等于上了保险

时间:2022-08-13 08:03:23

做了心脏支架植入手术不等于上了保险

心脏支架植入手术的开展,给众多冠心病患者带来了新生。不过,中科院院士葛均波指出,做了心脏支架植入手术后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一劳永逸了,葛均波院士提醒——

“这次我差点就走了!”十年老病号丁先生说。丁先生今年67岁,患有冠心病10多年,3年前因心肌梗死接受了心脏支架植入术。术后最初一年还能坚持吃药,后来因为所有的症状都消失了,就忽视了服药,最近半年多,干脆连阿司匹林都不吃了。今年2月下旬,丁先生患了感冒,当时没太在意,不想3月1日突然出现胸闷、胸痛,服用速效救心丸也不管用,被家人送到医院抢救。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发现,丁先生心脏的冠状动脉又出现了堵塞,狭窄度超过80%,只得再次进行心脏支架植入术以挽救生命。

冠心病被称作人类健康第一杀手,发病率呈逐年上升并年轻化的趋势。心脏支架植入手术的开展,使濒临阻塞的生命通道再次流动起生命的血液,给众多冠心病患者带来了新生。不少患者认为做了心脏支架植入手术,心脏就相当于上了保险。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教授指出,心脏放完支架后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一劳永逸了。

支架可以挽救冠心病患者的生命

心脏支架是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俗称。一枚小小的支架,直径2~4毫米,重量不足万分之一克。这枚小小的支架,就像一把小雨伞。通过从大腿的股动脉或者手腕的桡动脉处插入的一根导管,在x线的指引下,移动到狭窄部位,把小伞撑开,可以使狭窄部分得到扩张,从而保证血流顺利通过。

以前,冠心病患者解除病痛的一个希望就是冠状动脉搭桥术。这种手术可以说是外科手术中最复杂、最昂贵的手术之一。可是,自从有了动脉支架,大部分患者无需打开胸腔,仅仅通过从外周动脉插入的一根导管,把支架送到狭窄的冠状动脉,就可以解决问题。接受这种心脏导管检查、治疗的患者甚至无需住院,当天就可以回家休息。

“植入支架对于缓解冠心病和心绞痛、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很有效,而且安全,可多次重复治疗。”葛均波院士如是说。

做了心脏支架植入手术不等于一劳永逸

植入支架只能表明这条血管的堵塞和狭窄的问题解决了,但是别的血管也可能发生堵塞和狭窄。另外,即使植入了支架,也可能再次发生狭窄。目前普遍使用的药物洗脱支架再狭窄率要低一些,仅有10%以下,但毕竟还是有一定风险的。所以手术后必须注意支架维护,要长期吃抗血小板药,还要控制好血糖、血压,否则易形成血栓。一般来讲,患者手术后6~9个月需要到医院复查一次,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当然在生活上也要注意。葛均波院士提醒说,要多吃蔬菜,低盐饮食,禁止吸烟。同时还要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适量运动。

安全和经济都很重要

支架越贵越好,是很多需要进行心脏支架植入手术的患者及其家属的普遍看法。然而贵的支架就一定好吗?葛均波院士指出,许多人在治病就医方面,大多推崇价高质优论,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看病讲究的是个体化治疗,药物洗脱支架比较贵,但它不适合所有的冠心病患者。比如对于血管粗大或者年龄在8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就不适用,而应该用价格相对较低的裸支架。

有时需要选择搭桥手术

近年来,心脏支架植入手术发展很快,以往一些不适合或不能够用支架治疗的病变,正成为支架治疗研究的新方向。但是,任何技术都有它的优势与缺陷,患者又有自己的特殊情况。如果心脏栓塞特别严重,最好选择搭桥手术,即人造一个血管的新“路”,让血液绕过堵塞的部位,达到流通的目的。

心脏支架植入手术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而且这种风险与年龄的增长成正比。对一些高龄患者而言,为了避免手术风险和术后长期服药所带来的副作用,保守治疗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另外也需要考虑手术的费用问题,毕竟支架和抗血小板药物的价格比较高。所以医生在给患者手术前必须综合考虑,平衡利弊,将得失全部告诉患者及其家属,让他们做到心知肚明。

改变生活方式是根本

无论是心脏支架植入手术还是外科搭桥手术,这些治疗方法只是治标不治本,并非一劳永逸!它们如同一个“管道修理工”,通过“清淤”或者“架桥”,暂时疏通了血管,恢复了血液供应,改善了患者的症状。若手术后仍不注意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管道还会淤积,我们的心脏又将出现新的问题。

许多人由于缺乏对心血管病的全面了解和对冠心病高复发率的重视,即使已经在治疗,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往往自我感觉还不错,就擅自停药,造成冠心病急性复发。冠心病是一种进展性的慢性疾病,具有高复发性的疾病特征。一旦复发,就将给健康乃至生活带来更大的威胁,其后果不堪设想。

为了避免冠心病的复发,专家建议大家粗茶淡饭,管住嘴,迈开腿,每天散散步,不要吃太多动物脂肪。

上一篇:不明原因发热的对策 下一篇:脑卒中患者要做好康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