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坐憩空间的研究

时间:2022-08-13 07:28:18

公共坐憩空间的研究

摘要:人性本能的基本需求,城市休闲化的趋势,社会交往的必要,以及城市现状环境的困境,都呼吁一个人性城市的出现,给人们提供休闲的空间和交往的场所。因此,本文结合“人一机一环境”的系统理论,从人的因素,座椅的因素和环境的因素来考虑,并结合环境行为学,探讨怎样营造一个舒适的,人性化的坐憩空间。

关键词:坐憩空间;行为心理;人性化;交往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工作时间的减少,闲暇时间相应增加很多。而现代人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付出的代价是生理和心理上的疲劳,需要有休闲来消除疲劳,这就在客观上促进人们休闲需求的增加。因此,在城市建设中需要提供良好的户外休闲场所,组织多样的休闲活动,吸引人们进行休闲活动,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而一切闲暇活动归根到底都需要在这些场合设置合理的坐憩设施。在户外坐憩设施的调查中发现,仅仅座位并不受到人们的喜爱,而真正受人欢迎的是兼顾心理需求与环境需求所设计的坐憩场所,包括合适的位置、形式以及附属构成物等。这就是本文所说的“坐憩空间”,它是提供安定舒适的场所、环境让人们能够安坐下来,轻松的交流,悠然的享受属于自己的城市。本文创新点就是在于将户外坐憩空间看做是社会生活的节点,并从行为学,心理学角度进行探析。

一、坐憩空间概念的提出

人类一切有意义的活动发生在“坐”中。――扬・盖尔

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探讨了物质环境与户外坐憩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他将人们的户外活动划分成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社会性活动是指的是必要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连锁反应的结果。可以看出,扬・盖尔尤其关注城市户外坐憩环境的质量,认为能否为人们小坐提供更多、更好的条件是评价一个特定区域公共环境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在他看来,人类所有有意义的社会活动都与“坐”有关联。

人们社会生活特性决定了对坐憩空间的需求

人们生活的必要性生理需求: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坐”是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从生理学的观点来看,人一生的时间大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其他的时间都是在行走、站立和坐憩中度过。一般来说,人行走或站立2小时之后会有疲劳的感觉,需要坐下来休息。人需要“坐”,这是一种从人性本能出发的基本生理需求,城市建设应该为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坐”的物质环境条件。

人们生活的自发性休闲特征: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及生活观念的变革,余暇时间日益增加,休闲时间及消费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并被作为衡量社会文明和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在人们有时间,有意愿,有地点的情况下会主动的发生散步,坐憩,驻足观望等一系列自发性活动的发生。相应的,对余暇时间生活的研究和城市余暇时间活动的空间和设施的规划,也将是中国城市规划工作面临一个重要的课题。

人们生活的社会往特征:两个人在同一空间中驻留,就会自然发生一系列交流,聊天等社会性活动。社会性活动一系列必要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的连锁性反映。当前城市社区,由于人们缺乏交往,人与人之间互相不理解、在感情上就会变得冷漠,无情。这样,各种社会病态就不可避免的产生并滋长起来。这充分说明交往对于现代文明社会健康成长的重要,必须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作为公共设施的公共坐憩空间除了满足人们生理需求的功能外,要更多的满足人们对于交往的社会心理需求。塑造一个便于人们交往,和社会交流的社会性活动空间环境。

良好坐憩空间的缺乏:一个好的城市环境应该是具有良好的坐憩环境,满往的需求以及休闲的特性,等各个方面的有机统一。所以城市建设只有创造良好的条件让人们安坐下来,才可能有较长时间的逗留。如果坐下来的条件少而差,人们就会侧目而过。这不仅意味着在公共场所的逗留十分短暂,而且还意味着许多有魅力和有。价值的户外活动被扼杀掉了。我们可以看出,我们未来的社会将是一个休闲的,交往的社会。休闲,交往和“坐”是联系在一起的,人行走或站立累了,就希望有一个地方可以安坐下来休息。面对现在城市座位缺乏,和坐憩空间环境不符合人的心理的问题。为了更好的设计出坐憩设施来满足人们,本文从行为学、心理学等角度来对公共坐憩设施的设计进行研究,希望可以有一个新的角度来对公共坐憩空间进行设计。

二、怎样营造一个舒适的,富有人情味的公共坐憩空间

坐憩空间是指人们在业余生活中按自主、自发的方式所进行的,旨在缓解疲劳、随机交往等多种活动所需要的空间场所。而舒适坐憩空间要在坐的质量上满足市民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人们要坐得舒适,不仅座椅本身要设计得好,座位周围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观和活动,更是吸引人们去就坐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此,舒适的坐憩空间,是一个可以让人们安坐下来,歇息,交流,悠然地享受生活的空间。

公共坐憩空间的质量受“人――机――环境”系统因素的影响公共坐憩空间处在一个系统中,一方面处于公共空间系统,另一方面它的内部也包含着信息交流、休闲娱乐等各个系统,设计受到自身设计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所以在设计公共坐憩空间的时候要从系统观入手,在“人――机――环境”这样的系统中,全面的考虑内部与外部的因素,使其在形态及功能上协调一致,以达到休息、交流、关爱、集于一身。影响公共坐憩空间设计因素非常多,在“人――机――环境”这个系统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人的因素、座椅因素以及环境因素。

1,人的主体因素对坐憩空间的影响

城市户外空间的主体――人,正是本文所重点探讨的问题。人是户外环境、场所的使用者,是户外公共空间的主体。人们在城市户外空间有很多活动,坐憩空间为人的活动提供了一种介质,人与户外空间本身即人与户外空间中的设施进行着交流活动。

(1)人的行为心理与坐憩空间的设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成功的坐憩空间环境的基本特征就是对人的吸引,也就是空间环境的人情味。

它影响人的行为,并使人感受到身心的愉快。要创造出真正满足人心理的空间环境,必须研究人们的行为,行为与环境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人的行为与其心理特征是分不开的,要营造人们喜欢逗留的坐憩空间就必须首先研究人在坐憩空间方面的心理需求。

(2)安全感与依托感的需求

人类的潜意识里总有一种对安全感的需要。在空间中,人们趋向于驻立在空间中界面的边沿及两个空间的过渡区域,类似这种心理特点反映在空间中可称之为边界效应,它对于休憩空间的分隔、组织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参考意义。从人们的挑选座位的习性来看,人们都是靠边而坐,这也正是反映了边界效应。因为人们的眼睛长在前面,看不见后面的情况,后背是他最易受到攻击与难以防卫的方位,对于后面的反应也会相对慢,当完全暴露在中间的时候就会缺乏安全感。所以,绿地或空间的边缘处是人们喜欢逗留小憩的地方。

(3)领域性的需求

“领域性”原是动物在环境中为取得食物、繁衍生息等的一种适应生存的行为方式,是动物在生存进化中演化出来的行为特征。人具有“领域性”是来自于人的

动物本能,但与动物不同。因为“领域性”对人已不再具有生存竞争的意义,而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处都有领域,不同的活动有其必须的生理和心理领域,人们不希望轻易地被外来的人与物所打破。因为每个人周围都有一个区域,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这就是个人空间。由此可见,在人们心中都是有一个心理领域。在户外环境空间中的领域主要与群体活动有关。某一群从事相同活动的人经常的使用某一空间,领域就形成了。所以我们在设计公共坐憩空间的时候就要考虑空间的领域性,对其空间的尺度要有一个很好的把握同领域的人们使用坐憩设施的方式不一样。

(4)交往的需求

人是具有社会性的动物,人与人之间需要交往和联系,,完全封闭自我的人身心是不会健康的。交往是户外活动重要的一项户外坐憩空间的环境对交往的需求有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①交往的空间:要使人们便于交往,则空间必须是相对开放的、互相连通的,人们可以走来走去但又各自有自己的空间范围,也就是既分又合的状态,半私密,半公共空间。因此在户外坐憩空问中,应尽可能提供一系列私密性程度不同的空间。坐憩空间的尺度应有变化,既有大的开放空间,又有小的角落空间,对满足各种交往距离的空间进行合理的分布,形成有序的整体,并且获得各种形式的交流,以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

②交往的距离:人的交往距离根据对象、事件以及场所的不同,会有所调整。这种距离对交往的空间形态又会产生影响,直接影响到整个公共坐憩空间的设计。爱德华・T・霍尔在《隐匿的尺度》中定义了一系列交往距离,这是根据人们在各类活动中所保持的距离设定的,它们也是人们交往过程中的心理习惯距离。分别是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公共距离。但不是千遍一律,不同情况下,不同年龄,文化,性格的人的交往距离也会不一样。距离说能帮助我们从“个人空间”的角度,来解释个体在环境中的情绪体验和相应的行为,特别是人们同时具有亲密性和私密性的双重需要。有时空间似乎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更加诚实的说明了空间中个体之间的特征、关系和活动目的。交往距离是坐憩空间设计的基础,我们在设计坐憩空间时,应该考虑到个人心理空间的因素。

2,座椅因素对坐憩空间的影响

座椅的设计在坐憩空间中是很重要的因素之~,宏观上说座椅要充分考虑到人群特征,了解他们的特点,这在上一节也有解释。另外就是要针对环境条件对户外公共座椅布置,比如气候条件,要充分考虑到日照、大气、风吹、潮湿、腐蚀,除了自然气候之外,周围建筑物的疏密赢低、绿化的程度等也能造成影响。微观上说,座椅材料,座椅的布局,朝向与视野,等等都对坐憩空间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1)座椅的材料

户外公共座椅主要有以下几种常用材料,包括木材、石材、金属、塑料、玻璃、混凝土、竹藤等。户外公共座椅主要使用的材料为木材和石材。不同的材料会给人不一样的心理感觉,因而引起人们的喜好不同。

木材的坐憩设施取材于自然,并有天然美丽的花纹,触感也好、通常给人亲切自然的感觉。由于它的导热系数小,所以冬暖夏凉触感较好。在人们选择座椅时会喜欢选择木质座椅。

石材座椅材质厚重,给人踏实沉重之感,结实耐用,但是它的质地坚硬,往往会给人感觉生硬,缺乏亲切感,并且随气温变化大,缺乏人性化。

金属座椅具有明快精练且安全牢固的特性。但有着跟石材一样的缺点,即座椅温度随气温变化,坐感舒适度较差。但是由于金属的材质特性,它可以工制作成很多风格迥异的座椅,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

塑料材料在座椅中的应用是比较广泛的,但是在户外公共座椅应用却比较少。主要是因为塑料有一种人工物的感觉,与环境不能很好的融合在一起。

(2)座椅的布置

座椅布置是坐憩空间中的主要因素,要能够洞察空间中的人际关系,以及可能产生的心理体验,从而创造出较为适宜,适合的空间,也可能利用巧妙的空间设计,调节互动活动,为人们提供更加符合需要的环境。因此,座椅的布置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很大联系。人们在户外活动时,心理表现各异,有时,人们可能希望暂作停留一驻留;有时人们可能希望聚在一起,进行交谈和休憩;有时可能需要快速离开;有时则希望独处。为了满足人们不同的心理需求,应该有不同的座椅布局。例如,曲线形的座椅,运用凹凸原理,凹入的部分吸引人聚拢,角度便于相互面对面的交流;而凸出的座位缺乏内聚力,则适合人独处。所以,由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综合协调游人之间的行为对于成组布置的座位相互之间的方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分析了空间与人际关系之间的联系,得出不同人际需求而创造出不同的分布形式,由不同的分布形式而创造出不同的谈话聊天模式。将这些空间交谈模式融入座椅的设计,对于解决“同时渴望独立和需求交往”的矛盾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3)座椅的朝向和视野

坐憩空间的魅力在于人的参与,参与到户外活动中来,参与到休闲生活中来。大量的调查表明,人及其活动是最能引起人们关注和感兴趣的因素。人们到户外坐憩,不仅仅是为了使身体机能得到休息和恢复,有机会目睹千姿百态的众生相,结识各种各样的人,是市中心广场和步行街上最吸引人的特点。“人看人”,其乐无穷,这是人的天性。当人们在公共空间选择座位时,可以发现这种倾向:能很好地观赏周围活动的座椅比难于看到别人的座椅使用频率更高。人们在公共活动中的活动心理更倾向于看人,而不是被人看。所以我们在设计公共坐憩场所时,特别要考虑满足人看人的需要。《建筑模式语言》中提到的室外咖啡座模式就是个很好例子,人们懒洋洋地、无所顾忌地坐在那里,观看街景,注视熙来攘往的行人。这就说明了“人”是一道特殊景观,只要有人存在,无论建筑物内,住宅区还是广场上,人及其活动总是吸引着另一些人。

因此,坐憩设置应该朝着活动及景观的方向设置,以满足人们观看的需求,并应考虑夏季遮阳、冬季避风等;考虑在步行街的两侧,设置一些高台阶,吸引人们去那儿坐躺,同时,也给远处的看客提供观看条件,将休息处安置在远处的最佳视点上,才是理解行为心理的最细微的考虑。

3,环境因素对坐憩空间的影响

公共坐憩空间作为公共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元素,彼此之间有着紧密联系。环境因素对于坐憩空间的营造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设计户外公共座椅时,应充分考虑到周围的自然环境,使得坐憩空间设计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以达到和谐统一。例如,座位有选择余地时,人们选择的休息地点,大都具有共性――遮荫,甚至不惜在有基本座椅时,选择辅助座椅,可见座位的自然环境也支配了人们的选择。我们经常见到很多大树利用周围的树池做成座椅形式,既有效保护了树木,又为人们提供了避荫休憩之所。甚至一些花池与座椅连为一体,使人们在休息的同时还可以欣赏

上一篇:激发群众文化工作活力的些微思考 下一篇:非言语交际中的身势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