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思考

时间:2022-08-13 03:54:52

金融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思考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对外经济合作日渐加强,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显现。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如何构建有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发展对外经济合作关系,支持企业“走出去”,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为此,本文在简要分析我国对外经济合作现状的基础上,对金融如何支持企业“走出去”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服务 “走出去” 政策建议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企业自身实力的不断增长以及产业升级加速,我国对外经济合作有了很大的发展,开始渗透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无论是直接投资、对外承包工程还是外劳务合作都是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根据商务部数据统计,今年1-2月,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88个国家和地区的680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2.7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业务也比较活跃,完成营业额98.8亿美元,同比增长5.5%,新签合同额达到177.6亿美元。截至今年2月底,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累计完成营业额4455亿美元,签订合同额7171亿美元。1-2月,我国对外劳务合作派出各类劳务人员5.6万人,较去年同期增加7千余人。我国企业“走出去”规模的不断扩大,必然要加速传统金融服务方式的升级提质,实现金融服务与外贸经济更高层次的交流合作。

二、企业“走出去”金融服务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

受企业发展与产业技术升级换代方面不足的影响,我国部分企业与国际化业务顺利接轨难度加大,由此对本土金融业务创新的期望值并非太高,银行方面也将缺乏来自外部的金融工具与服务创新动力,国际化金融服务层次较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企业成功“走出去”。

(一)银行产品创新的自主研发能力较差。近年来,各银行创新产品的品种日益丰富,如目前已推出的理财创新产品就有百余种,但这些创新产品多以吸纳性、移植性为主,即通过模仿国外或同业的创新产品进行产品研发。例如,我国的保理业务、福费廷业务等,都是通过国外引进的。同时,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一家银行自主研发出来的产品很快会被别的银行仿效。在一些相对复杂的服务和结构化产品方面,如项目融资、海外供应链融资、外汇风险管理、现金管理等方面还缺乏成熟的经验,运用能力还不够强。

(二)银行产品创新缺乏整体的规划性。表现在: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缺乏长远的设计和规划,银行内部各个部门仅从本部门局部利益出发,彼此之间缺少信息的交流,使得产品的开发、管理不系统,产品标准化程度低,规范性差,影响了银行金融创新产品的整体协调性。

(三)创新产品缺乏个性化,难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一方面,我国多数银行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产品研发前粗线条的市场划分对客户需求的认知仅停留在表面,导致部分客户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根据“二八定律”,银行20%的高端客户创造银行80%的利润,于是,许多银行的创新产品盯住那些垄断行业、大型企业,而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却得不到关注。另一方面来看,银行内部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还不适应“走出去”业务的新需求。目前国内银行管理架构和业务流程大多采用传统的总-分体制,业务管理仍没有完全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走出去”企业服务流程较长,效率较低,产品服务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不高。同时,也容易造成客户服务链条脱节,主要精力更多地集中关注单个项目或单一产品的服务,而忽视了对企业“走出去”全流程的金融支持。

三、构筑有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的政策建议

“走出去”战略涉及不同的经济主体和目标,从金融角度看,应根据四种“走出去”的不同性质,采取不同金融支持方案:一是对普通工商企业的“走出去”,应在市场化原则基础上由商业银行自主发展金融支持;二是能源企业“走出去”需要政策性金融的专门支持,通过协调银行信贷、外汇储备安排等,来创造一个金融和产业互动的能源“走出去”支持体系;三是对具有国际合作性质的“走出去”,如项目多边开发计划,则需要更多国家层面的直接支持,如财政贴息和优惠贷款;四是对以并购和资本运营为目的的“走出去”,如果涉及国家战略利益,政府应在金融技术、并购规划、并购环境方面予以资金、人才、外交等支持。企业“走出去”配套的金融服务是复杂多样的,需要中央银行、政策性金融机构与商业性金融机构协调配合,满足其各方面需求。具体是表现在“三个层面”:

(一)中央银行金融服务层面。要改进中小企业外汇管理,为中小企业提供便利。减少中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在借用外债政策方面的差别,允许有借款能力和资金需求的各类中资企业对外借款以满足其境外资金需求。支持中小企业购汇对外投资。依据最近颁布的《境内机构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规定》一方面,要简化对外直接投资审核程序,扩大境内机构境外直接投资外汇来源,这些措施都将加强企业用汇、投融资的自,推动企业更好地“走出去”。另一方面,要鼓励境内机构可以使用自有外汇资金、符合规定的国内外汇贷款、人民币购汇或实物、无形资产及经外汇局核准的其他外汇资产来源等进行境外直接投资。境内机构境外直接投资所得利润也可留存境外用于其境外直接投资。进一步简化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出台鼓励企业“走出去”的外汇管理政策,有利于企业更好地把握境外直接投资的时机,降低境外投资成本,促进投资便利化,稳步有序地推动跨境资本交易的对外开放进程,促进我国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另外还要积极研究引进境外机构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境内合格机构对外证券投资等措施,促进生产型企业“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同时支持企业在国际市场实现收购兼并型的资本运作。

(二)政策性金融机构服务层面。目前我国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信贷支持与投资保险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有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几家金融机构。资源开发型对外投资的资金需求量大,投资周期长,投资风险也大,但对于缓解我国资源紧张局面、保证工业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国家应当对这类投资提供专门的政策性金融支持,鼓励企业扩大对资源开发业的投资。其中投资金额特别巨大的政策性金融机构还可以采取股权融资的方式,

同时,政策性金融是我国对发展中国家开展经济外交的重要手段,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援外优惠贷款、优惠出口买方信贷的借款人都是外国政府,出口买方信贷或由外国政府作为借款人,或由其作为担保人。这些贷款大多是在双边高层领导互访时签署协议,是双边外交活动的重要内容,因而在密切双边经贸关系、培育当地市场、改善投资环境方、争取有关项目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开路先锋”作用。在当前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较弱的情况下,政策性金融的这种“敲门砖”作用尤为重要。

(三)商业性金融机构服务层面。商业性金融机构应加强对涉外企业的金融服务,找准信贷政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增加有效信贷投放,不断推出适合企业需求的金融服务新产品,指导企业加强汇率风险防范,减少企业汇兑损失。一是明确支持重点,降低信贷门槛,灵活信贷条件,改进对中小外向型企业的金融服务。二是适度放宽授信放贷额度或权限,对一些产权关系明晰,市场前景看好的外向型企业,通过创新信贷品种支持其发展。三是积极推动避险工具的开发与应用,为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汇率避险工具操作,减少涉外企业的汇兑损失。四是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尝试运用“追随客户”的经营策略开展离岸业务。凭借在本土经营所形成的优势,通过离岸业务为我国跨国经营的客户提供国际化金融服务,弥补传统融资渠道的不足,使其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重要金融服务渠道。

参考文献:

[1]廖一榕.关于构建“走出去”金融支持体系的几点思考[J].新金融,2008(01).

[2]靳轩.政策性金融助力企业“走出去”[J].商务金融,2010(02).

[3]孙亚.我国企业“走出去”金融支持的障碍及应对策略[J].国际商务财会,2009(09).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岳阳市中心支行)

上一篇:基层央行风险导向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下一篇:金融支持装备制造业发展亟待进一步加强